学校发生质变的内在动力
学校发生质变的内在动力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金孜红,1977年参加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支部书记。30年来,他一直扎扎实实地实践着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特别是1999年任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校长以来,他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协力去实现学校“创全国名校,建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与班子成员制定了“抓基础、强规范、重内涵、创示范、扬人文、促发展”的8年工作思路,学校一年一个新台阶,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2003年以来,义乌市教育局对全市120所中小学进行的年度考核中,实验小学已经连续三年荣登榜首。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既古老又年轻的学校。
  说她古老,是因为她始创于1912年,从绣湖之滨的绣川学堂发展到今天,已有90多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说她年轻,是因为2000年学校一分为二,原校址改称绣湖小学,实验小学搬迁至山清水秀的江南,开始了“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创业生涯,且迅速崛起,成为当代一流的名校。
  金孜红校长说,文化系学校发展之魂。义乌市实验小学正是以文化经营学校,才产生了今天的腾飞。
  金孜红认为,文化建设容载四个层面的内容——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物质为基础,行为是表征,制度是保障,精神铸品牌。四者各有不同,而又不相割离,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物质文化: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物质文化虽系外在形态,但却昭示出一种文化品位。义乌市实验小学从楼房造型到墙壁装点,从塑胶跑道到花草树木,都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校长如果没有审美品位,没有文化追求,是不可能达至这种境界的。
  实验小学新校园1999618日奠基之日,只有一块牌子、一支队伍、一片土地,校园建设、寄宿管理、师资队伍三大难题同时横亘在金孜红与老师们的面前。
  第一阶段:从无到有
  156亩新校园全面开工建设之时,市政府只下发了一份抄告单,经费迟迟没能到位,几次面临停工的困境。
  金孜红知难而进,先将追求目标锁定在教学有房、房中有物和活动有场地的“三有”层面上。为此,金孜红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而且经常“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加快建设,有时从白天到晚上,再到天亮,他都与建筑工人在一起。
  一年时间,金孜红的期待变成了现实,很多人惊诧地发现:一所全新、大气的实验小学已经矗立而起。
  第二阶段:从有到精
  “爱校如家”用到金孜红身上,一点儿也没有夸张的成分。对于学校建设,他几乎关注到了每一个细节,而且尽可能地做到尽善尽美。他认为,学校应当为师生提供一个舒适、美丽的环境。于是,他精心地对学校进行绿化、洁化与美化。他倡导哈佛大学崇尚自然的理念,在绿化方面,加大投入,植树、种草、栽花,保证美化目标。做到春天草木吐绿,鲜花绽放;夏天绿树蔽阴,青草覆地;秋天果实累累,满园飘香;冬天花草犹在,鸟鸣其间。学校成为拥有自然风光的大花园。
  为了找一块校训石,金孜红及有关人员几乎走遍了整个浙江省;为了布置好走廊文化,金孜红研究了几十个方案;为了让师生有一种审美快感,建筑施工时排拒了高楼大厦,让绿树与低层楼房相映成趣。真正实现了“走进实小园,走进大观园”的审美目标。
  优美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师生赏心悦目,而自觉保持整个校园的清洁,自然也就有了群体“不令而行”的共通意识。不管什么方面的人士,不管什么时候,来到义乌实验小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惊叹它的校园之美。
  金孜红说,物质文化一定要是精品,这样,才能与学校整个文化相得益彰,从而昭示出一种文化品位。精心、精致、精品,成为义乌市实验小学物质文化建设的特点;美丽如画、富有品位,则自然地高扬起这所现代校园的审美品格。
  美国一家电视台的台长到实验小学参观访问,入门时没有关注校牌。他置身其中,为美丽而陶醉。当随行者告诉他这是一所小学的时候,他直摇着头表示怀疑。直到进了教室,他才消除了原有的疑虑。他感叹地说,在美国见到的所有小学中,还没有这么漂亮的校园。
                          行为文化:从被动到主动
  现代企业的发展,与文化建设休戚相关。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一种动态的活动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接塑造者。
  金孜红认为,学校行为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方面,它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在现阶段的显露,而作为学校文化“动态”的部分又是需要维护和可以塑造的。学校理念,只有被学校成员普遍认同,成为群体的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个体的思想而显现为群体的行为,才能逐渐形成为学校的行为文化。义乌市实验小学的行为文化建设,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被动
  实验小学新校园尚未建好时,义乌的一所寄宿制学校商城实验学校停办,政府要求其无条件地接收这所学校的学生,于是,寄宿部提前创办。此时,校舍不定,四次搬家,困难重重。而且学校对寄宿部的管理缺乏经验,一切从头做起,大多是在摸索与尝试中行走。况且,在义乌,走读教师允许带两个学生,有一笔可观的收入,而寄宿老师晚间还要带班,不仅没有这份收入,且工作时间长,比较辛苦。所以,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苦不苦,看看我们寄宿部;累不累,回到家里就想睡;穷不穷,摸摸口袋两空空。”自然,这些教师工作情绪低落,给寄宿部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金孜红首先在教职员中建立共同的愿景,让大家认识到,创业是艰辛的,但也是幸福的。它的幸福不是现在,而是将来。金孜红在会上会下常常用学校的办学目标激励教师——用若干年时间把实验小学建成浙江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典范,名师成长的沃土,教育科研的基地,优秀学生的摇篮,教育现代化的窗口,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学校。他还经常手拿学校建设图纸到各个办公室里,让老师们观看,同时跟老师们讲新校园建设的进度,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老师们踏实干好现在的工作。
  事实证明,这种建立教师共同愿景的做法是有效的。老师们看到了未来美好的前景,也就充满了希望,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的教育活动,号召向学校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马逸芳老师学习,弘扬马逸芳精神,提出“老年教师当模范,中年教师做示范,青年教师合规范”的要求。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金孜红的工资、奖金低于骨干教师,只是全校教师的平均数。他说:“我可以操劳得最多,但不能享受得最多。这样,有些工资、奖金比较低的教师就会心理平衡。”慢慢地,老师们攀比的话语少了,谈论学校发展的多了;抱怨的少了,追求上进的多了。
  第二阶段:主动
  金孜红认为,只有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学校才能真正发展。而“我要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激励发展的措施与机制。为此,金孜红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相应层次的培养目标,卓有成效地进行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一是以首席教师评选为载体,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三年一次评选,每年一次考核,从师德修养、文化底蕴、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教学成效等几个方面对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考核评定。一旦评上,则享受四项权利:课时补贴,每月享受40个课时的津贴;发一台手提电脑;支持其不断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优先出版专著,优先科研立项和业务进修;优先职务晋升和聘任。学科首席教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四项义务:每年至少要看两本教育教学专著;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一篇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每学年至少开一次高质量的公开课或讲座;培养本学科的青年教师,带好两个徒弟。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学校实施“名师成就名校”的战略打下了基础。
  二是以“新星杯”优质课评比为载体,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实施一年一次的评选制度,要求全体青年教师每年参加一次课堂教学技能比武,先后通过教育教学理论书面考试、说课和课堂教学比赛,让20%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这种比赛,为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学习的动力,也给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了更多的青年教师更快成长,为学校实施“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熟”的“青蓝工程”奠定了基础。
  三是以十佳班主任评选为载体,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在64个班中建立和实施两年一次的评选制度,由学生、家长与校领导共同组成评委进行评选,当选者要向全校的班主任介绍经验。通过这些活动,提升了班主任队伍的整体实力,使之成为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据金孜红讲,通过三支队伍的建设,成效非常显著:青年教师在成长,课堂教学变成熟,办学质量在提升。
  一位企业家说:“一个企业的成败,是由20%的精英分子决定的。”学校亦然。金孜红在学校倡导的就是:让有为的人有地位,让有地位的人更有为。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调动精英分子的积极性。为此,待遇向骨干教师倾斜,学校领导也不能超越其上。
  在抓好三支队伍建设的同时,金孜红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主动地发展。学校每年为每位教师征订500元的报刊,每学期发一到两本教育名著,不断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教师自主科研,确定课题,总结成果。金孜红还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个人发展三年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学校根据教师自己制定的发展计划对教师进行考核,关注教师的发展过程。另外,学校还帮助每位教师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体现个人的纵向提高。
  金孜红对记者说,精英分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辈出是一个自然规律。这样,学校才有活力与生机。
                             制度文化:从整合到超越
  全球化时代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就是一个建立规范、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人治走向法治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确立一种规范意识。学校管理必须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所以,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且在教职员工中形成一种心理认同,就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行之事。
  第一阶段:整合期
  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多优质教育的核心力量——优秀教师团队。可是,两校分设时,实验小学的师资队伍是一个新的组合,有原实验小学的40余位骨干教师,有从原商城实验学校接收的教师,有原下付小学、青岩刘小学的部分教师,以及进城考核新进教师、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从外地引进的骨干教师,人员复杂,文化意识形态多元。即使批改一份作业,各个老师都有各自的改法。
  于是,规范学校管理就成了当务之急。一是强化学校办学规范,抓好学校内部管理,做到有制度按制度办,没有制度按程序办;二是强化教学工作规范,强化教学纪律,抓好教学常规;三是强化学生行为规范,落实一日常规,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
  同时,建立教师行为规范。针对个别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况,开展了“教育质量是生命线,服务质量是生命线,安全质量是生命线;体罚学生是高压线,超度带生(超过两个者)是高压线”的五线教育。
  金孜红认为,在制度的实施中应遵循“热炉法则”的三个原则:一是警告性原则,二是即时性原则,三是公平性原则。学校规章制度如热炉,希望大家不要去碰它;如果碰到它,马上就会被灼伤;不分贵贱、上下,不分老师、学生,校长也不例外。学校规章制度是由群体来定的,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有章可循,为了让新时期的雷锋不吃亏。金孜红说,制度如一把宝刀,虽握在手,却不能随意出鞘。
  第二阶段:超越期
  文化建设需要制度,但又要超越制度。努力建设人文化的校园,则是实现这一超越的关键所在。
  人文化的校园需要人文化的管理,人文化的管理需要人性化的校长。领导眼中有人,才能体现民主;老师眼中有人,才能关爱学生;学生眼中有人,才能感恩父母和回报社会。
  在人文化管理中,金孜红提出了“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只有“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在更多的范围里实现人文化的管理。在这种理念指引下,领导就要真真正正地关爱教师。他们在哪里遇到困难,校长就应当将关爱送到哪里。每逢老师生日,工会总是将蛋糕与鲜花送到老师的手上;午饭之后,食堂师傅总是将水果送到老师桌前。
  教师节的时候,孩子们手捧鲜花,恭恭敬敬地送到老师们的手里。在一声声真诚的感谢话语中,老师们激动不已,热泪盈眶。老师们说,身在实验小学,真的很幸福!
  受到关爱的教师有了一种自主努力工作的心理需求,250多位教职工,上下班不点名、不签到,却个个按时上下班。学校没有为他们设定最高的目标,但老师们却在追求着“不是最好,但要更好”的目标。
                           精神文化:从继承到创新
  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识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学校精神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学校精神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渗透性,是学校发展的底蕴所在。
 
  金孜红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则经历了一个由继承到开拓再到创新的过程。
  第一阶段:继承
  义乌市实验小学94年的历史是一篇成功史,也是一篇奋斗史。正是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才铸造了实验小学今天的辉煌。这是一笔文化资产,非但不能抛弃,还要认真研究与继承。金孜红认为,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历史的传承不可或缺;学校文化如果没有历史的传承,底蕴就不厚。在金孜红的带领下,老师们对有关学校精神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认真研究,汲取了先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使之变成了现代实验小学发展的文化资本。
  第二阶段:开拓
  继承虽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今后的延续,原有的学校精神也将不复存在。学校文化不是重构,必须继承与开拓并举。只有大胆开拓,才能使学校永远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义乌是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商贸名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士纷纷来到义乌,实验小学也就自然汇聚了几十个国家的孩子。金孜红对记者说,黄皮肤、白皮肤和黑皮肤的孩子共同生活在一个校园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已经形成,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突出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此,他们重新确定了实验小学的校训——“求真创新”,重新定位实验小学的文化追求——“开放、自主、人文”。
  第三阶段:创新
  金孜红认为,几年来,尽管学校通过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已初步建成生态化校园、数字化校园,但离人文化校园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所以必须通过创新而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为此,学校确定了“走进实小园,走进大花园;走进实小园,走进快乐园;走进实小园,走进成功园”的办学思想;提出了“教孩子六年,想孩子今后的六十年,对孩子的一生负责”的教育理念;喊响了“创全国名校,建世界一流”的办学口号;设计了教师形象八字要求——“外雅、内秀、乐学、进取”,并要求教师要有“五心”:以“爱心”对待学生,以“热心”对待家长,以“诚心”对待同事,以“尽心”对待事业,把“信心”留给自己。
  金孜红说,学校文化建设还要特别重视校本化理念。为了引领教师们走向校本研训之路,实验小学创造性地实行了“艺友制”。“艺友制”源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艺”就是教学艺术,“友”就是朋友,用朋友之道探讨教学艺术便是“艺友制”。
    在实施“艺友制”的过程中,实验小学采取导师艺友、同伴艺友、师生艺友三种形式。导师艺友,引导教师择良师、结良友,建立导师结对制度;同伴艺友,是同学科或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结成艺友的一种形式;师生艺友,倡导教师“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仰起头来与学生交流”,“请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据金孜红介绍,目前实验小学的磨合期已经过去,教师们的制度意识已经形成,“要做就做最好的”已经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态度决定未来,成功需要拼博”已成为教师的行动指南,“争先创优、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已经形成。因此,学校又提出了“打造开放、自主、人文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新理念,以此为标志,学校的管理进入第二个阶段——“人文管理”,以教师的自主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最常规手段,为教师创设一种开放、自主、人文的文化氛围。他预计,在相当一段时期以后,他所设想的管理模式“无为管理”将会应运而生。他认为,这是管理中的最高境界,管理将彻底脱离其强制属性,这时候,学校的一切管理权将交由学校文化力的无声熏陶来实现。

 

现代教育导,20061113日。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