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灵世界 凸现人文情怀
关注心灵世界 凸现人文情怀
作者:陶继新 尹建文         更新时间:2014-01-01

【编者按】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创办于1952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办学历史,曾受江苏省人民政府嘉奖和南京军区表彰。学校以“和”为校训,确立“立德树人,以和兴业”的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实施成功教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全国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示范基地、常州市德育先进集体、常州市首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2009713陶继新先生在新教育海门年会结束以后,专程赴该校进行了一天的讲学和采访活动。2009915陶继新先生又通过QQ,与该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尹建文就该校的德育探索之路作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

面向全体 关注弱势

【尹建文】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完中,生源主要来自于全区农村地区,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本地区外来工增加,学校也招收了许多外来工子弟。如何让这些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如何让这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走向成功?这是摆在我们学校面前,同时也是关系到我们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陶继新】关注外来工子女的教育,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我觉得,人是需要有尊严地活着的,而受到公正待遇,享受比较优质的教育,才能拥有人之为人的尊严。因为教育的人本价值是“有教无类”,外来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上,应当与其他孩子享有同等的权利。当然,这也许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可是,正是因为付出,才彰显了教育的崇高。

【尹建文】我们仔细分析了本校的实际情况,觉得我校通过高中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为,我们的学生高中或大学毕业以后,大部分仍然留在或回到本地区工作,他们是本地区建设的主力军,是本地区的后备人才。

【陶继新】高中教育需要正确定位,不然,就会背离教育的发展目标。其实,很多高中学校在标榜有多少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时候,却忘却了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如何让这些来自本地的学生,此后更好地为本地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而你们思考这个问题,且付诸行动,这就使教育回归到了它的本真状态。

【尹建文】而这些外来工子弟以及贫困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学生和后进学生,由于种种人所共知的原因,他们在学校里、家庭里、同学中间,包括面对老师,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由于自卑,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行为习惯更加不符合常规要求,形成不良循环。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怎样让这些学生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学校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最终确立了关注学生心灵、实现精神关怀的德育理念。

【陶继新】长期处于自卑心理之中的孩子,自然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理还会不断地“迁移”,使其在各个方面都会处于“劣势”状态之中。当一个孩子非但得不到积极的鼓励,反而经常有挫败感的时候,就会对前途失去信心。开启属于他们的健康的心智才能让自卑离他们而去,且由不良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

【尹建文】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德育,立足于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来到我们学校以后,能够在某些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他们初中或者高中毕业的时候,他们都能带着一种自豪感走出校门;当他们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以后,会常常怀念起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会常常想念原来的老师和同学,会常来看望学校和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我们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实效,这就是教育的成功。

【陶继新】要想让学生带着自豪感离开学校,就要在三年的教育中,让其拥有自豪的资本,即在品德与学业上都大有收获。要想让学生离开学校后还能常常怀念学校,就要有令其永远思念的教师,以及一些终生难忘的教育情境。不然,他就会一去不复返。要想抵达这样一个境界,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心系学生,特别是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不可能单向而生成,当是师生双向有情才能流动不居。

【尹建文】您分析得精当而卓有远见。确实是这样,目前有些学校的许多德育活动,都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一厢情愿地“教化”学生。有的德育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排练,其目的只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为了有个好评,获得某个奖项,至于这些活动对学生有没有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有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感动学生,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也就是目前的许多德育活动都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

【陶继新】德育的底线是真,如果变成表演,就有了作假的成分。更可怕的是,人们对这种表演式的“德育”已多见怪不怪。有的校长、教师堂而皇之地布置表演任务,学生心甘情愿地进入“角色”。这就是作假的“深入人心”。其结果是,大家习惯了这表演,甚至认为这就是德育。而德育一旦离开了真,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反德育。反思陶行知先生的教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为这种表演式的活动感到悲哀。

帮教助学 心灵相依

【尹建文】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老师如何做到与学生心心相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心,如何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如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这份关心与爱心是出于内心的一种真实的情感?这是关系到我们学校德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我们以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为核心,以帮助学生体验、感受和尝试成功的喜悦并最终帮助学生走向成功为目标,开展富有成效的德育活动。在我们蒋卫山校长的倡导下,我们在学校全面、深入而持久地开展德育导师制活动,让每一位老师与学生和学生家庭结成对子,从学习、生活、身心、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全方位地指导和关爱学生,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陶继新】要想做到心心相印,师生就要以心交心。这当然离不开爱,教师要爱学生,学生要爱教师。问题是,不但要心中有爱,还要让对方感受到爱。有的教师恨铁不成钢,施以惩罚手段,结果,学生不但没有感受到爱,反而会对教师心生恨意。看来,除了真心之爱外,还要讲究教育的智慧。况且,爱不是空泛的,而是在点点滴滴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呈现出来的。所以,真正的心心相印,都是在具体入微的实事中生成的。

【尹建文】是的,教师对学生之爱,存在于生活的细节之中。只要在老师的心中存有对学生的真爱,学生通过心灵就能感受得到。老师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易察觉的神态、与学生交流对话的语气等等,都能够传递老师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我们经常引领老师们做这样的情感体验:把结对的后进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体验孩子的内心痛苦,接纳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然后,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细节,真诚地帮助他,感化他。

【陶继新】孩子内心的痛苦,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效率,特别是影响着其生存状态。排解学生内心的痛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是深入学生之中,不体察入微地走进其心理世界,就很难发现其痛苦所在。结果,痛苦存留心中,又得不到关心帮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疾患。您说的“体验”“接纳”等,无疑是了解且化解学生内心痛苦的有效方法。不过,没有爱在心中,所有的方法都只能是形式,而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尹建文】是的,老师对学生的真爱是一切有效教育活动的起点。我们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就是引导老师与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互信互爱的真实感情。我们利用假期,组织老师们走访学生家庭,走进学生的精神领地,和学生及其家长面对面地拉家常,一起做家务、贴春联、吃糖果、讲故事、玩游戏。教师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学生的家庭氛围,与学生及其家庭融为一体,感同身受,其乐融融,这对老师和学生双方来讲,都是一种很有效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双边互动中,师生情谊笃深,心灵相依。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

【陶继新】家访无疑是师生心理联系的一座桥梁,可是,当下真正进行家访者已经“几希矣”,能够与学生及其家长面对面地拉家常的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可是,家访确实从心理上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的距离,而教育恰恰是需要从“心”上入手才能产生效用的。同时,在一些孩子之中,蕴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通过家访,这些故事方才“浮”出水面。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地将其作为德育的生动教材,教育全班学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尹建文】家访是我校长期坚持而富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每年春节前后,蒋卫山校长都要带领我们学校的行政人员、共产党员、班主任以及其他老师,带着慰问金和慰问品,以及学生的奖状、奖品、素质教育报告单,走街串巷、进村入户,走访每一个结对学生。2008年,我分管高三年级。年底,大雪纷飞,交通阻断,常州地区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雪灾,学生都被困在学校里。一星期以后,大雪初霁,学生乘机放假回家。两天后,我和其他班主任一起,冒着风雪,挨家挨户地去家访,看望在家里复习的学生。这一行动,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也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许多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

【陶继新】感人之事,来自爱生之心。冒着风雪,挨家挨户地去家访是何等的艰难!可是,正是艰难,才更见精神,也更能感动学生及家长。我在想,这次非同寻常的家访,给学生带来的不只是心里的温暖,还有深入其心灵之中的感恩之情。他们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不但会努力学习,也会更爱自己的老师。这样,爱就有了双向的互动,有了特殊的合力。老师之爱学生,在平时,也在关键时刻。关键时刻的非常行动,正是平时爱学生的一个必然延伸。正是这种无时无处不在的对学生的爱,才有了家长的“热泪盈眶”,才有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尹建文】有了这次切身感受以后,全体老师形成了共识,掀起了全校性家访活动的热潮。目前,每逢双休日、节假日,老师们都自觉主动地和学生家长联系,走访家庭。今年我分管高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初,我们对全体同学和家长作出了一个承诺:在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活中,我们对每一位学生的家庭至少走访一次。一个学年下来,我们已经走访了150多个家庭。许多家长纷纷老师预约,希望老师尽快到他们家庭去作客。家访,已经成为我校家校联系、师生沟通的桥梁。

【陶继新】“承诺”向学生及家长发出一个信号——老师们将到他们的家里与之心理沟通,播撒爱生的种子。同时,对老师来说,非但要言而有信,还要信而有果,即做好规划,付诸行动,让播撒的爱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开花和结果。

精神激励 爱心育人

【尹建文】关爱贫困学生也是我校的一大德育特色。我班上有位女同学,家庭异常贫困,而她自己又有胃病,每餐只能喝稀饭,每天还要打针吃药。我们学校考虑到这位学生的具体情况,除了免去了她的全部学费、伙食费以外,还专门为她提供了一间宿舍,安排她母亲来为她熬粥熬药。这位女同学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对她的关爱,非常感动,不管身体条件有多差,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我作为班主任,被她的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为她写了一篇《松赞——写给张琴同学》的文章,发表在黑板报上。这篇短文最后是这样写的:“我们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要的是要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即使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仍要有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松树般的韧劲。张琴同学身体素质较差、每天吃药打针喝粥,在与疾病进行顽强抗争的同时,仍然念念不忘学习,刻苦钻研,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种精神难道不是松的品格吗?”

【陶继新】这位学生感动之余,带来的必然是知难而进的决心与信心。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榜样就在身边,力量就会更大。所以,她顽强拼搏的精神,还会影响到更多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举受惠的还不只是她自己,还有全校的学生。

【尹建文】本地的社会贤达、本校校友和台商为支持教育事业,慷慨解囊190万元,在我们学校设立了五项奖励基金。这五项基金主要奖励品学兼优而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最高奖项每人每年达到2500元。这一奖励既解决了贫困学生的部分生活费、学杂费难题,对学生来说更是一项精神激励。在每年一度隆重举行的颁奖典礼上,我校全体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和殷殷期望,感恩之心油然而生,许多学生和家长代表的发言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学生心中的这份感恩之情必然化为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动力。

【陶继新】奖励基金解决的还不只是学生的经济困难,更向他们传递一种精神——社会没有忘记这些经济困难的学生。雪中送炭可解燃眉之急,更可令受助者感动。当他们怀着感恩的心学习的时候,就有了一种特殊的动力;当他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就多了一份爱心。于是,就有了学习成绩不断提升、品德自然升华的必然趋势。而他们走向社会之后,也会感恩社会,也会将美好的精神向更大的层面传递。

尚礼倡和 沁人心脾

【尹建文】我们十分重视利用校本资源来教育和感化学生。我们的校名叫“礼嘉中学”。这“礼嘉”两字有个来历:学校西侧兴隆河上有座礼嘉桥,原名“李家桥”,为明朝一个李姓所建的小木桥。清雍正七年,居河西的孙竹所独资将木桥改建成石桥,并更名为“乐安桥”。嘉庆十八年,河东王氏后代集资重修改为“礼嘉桥”。“礼”即以礼相待,“嘉”即和善和美。从此,“礼嘉”两字所倡导的“以礼相待,以和兴业、友善和美”的风尚,万人称颂。据此,我校确立“和”的校训,传承和弘扬“礼之用和为贵”的古风,积极倡导尚礼、倡和、嘉善的校园文化。

【陶继新】“礼嘉”来历意蕴悠长,流淌着儒家文化的思想。孔子之所以说“郁郁乎文哉,我从周”,因为在他看来,周礼丰富多彩,符合人的道德规范,所以才遵从了周礼。中国系礼仪之邦,“尚礼求和”历来是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你们重礼倡和,且将其作为校训与校风,可谓得儒家文化之要道。更为重要的是,你们不但有其名,更有其实。在你们学校采访的时候,我已经老师们那里感受到了“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文化之风。如果师生真能做到“以礼相待,以和兴业,友善和美”,就不但是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会与现代文明融合起来,成为懂礼仪、讲文明的一代新人。

【尹建文】是的,校训之“和”与风尚之“礼”两字,不但铭刻在校友赠送的太湖石上,成为校园的一大景致,更为重要的是,重礼倡和的精神已经融进了每个礼中人的血液。我们学校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孕育了许许多多关于师生的感人故事。我们学校有一位叫王林元的校友,他75届高中毕业后,在村上参加集体种田,当了三年农技员。至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先生返校参加学校组织的高考补习活动,通过一年的拼搏,以高分考上了一所高校。在离开母校外出求学之时,先生怀着对母校的感激之情,给当时的教导主任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今日能进入高校深造,全靠母校老师的精心培养;他日我事业有成,一定回母校报答老师的恩情。母校老师看了信以后,感动至极,在全校学生会议上宣读了这封信。先生当初对母校的深情厚谊一时间成为激发学弟学妹们刻苦努力、奋发读书、报效母校的精神动力。先生一直没有忘记他离开母校时的诺言,经过三十多年的打拼,他终于事业有成,回校设立了100万元的奖学基金,实现了自己报答母校的夙愿。通过学习王林元校友的感人事迹,我们在同学中间倡导一个核心理念:让学校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光荣。这一理念成为引领全校师生奋发向上、爱校荣校的目标和追求。

【陶继新】王林元事业有成而又感恩母校,并非一个偶然事件。如果没有学校对他的精心培养,没有在校期间就内化到心里的感恩情结,就不会有今天100万奖学基金的回报。看来,好的校训、校风一旦内化到学生的心里,即使很多年之后,照样可以产生与之相呼应的行动。相反,即使有了好的校训、校风之名,而没有与之相应之实,也只能如飘在太空中的一朵美丽的白云,风来而散去,甚至连点踪影都无从觅迹。一个学校尽管需要好的理念,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种理念不着痕迹地真正走进师生的心里。简单的说教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细致入微的德育行动,才能结下品德之果。

理想之光 指路明灯

【尹建文】前面我们提到了学校致力于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话题。对于学生的成功,我们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学业有成,考上理想的大学是成功;学生在某些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是成功;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是成功;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也是成功。所以,我们对学生成功的标准是多元的。而如何帮助学生走向成功?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成功公式:成功=目标+动力+方法+行动+指导。我校德育的着力点,就是帮助和指导学生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树立坚定的意志信念,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促使其付诸行动。

【陶继新】你们对于学生成功的理解很有价值。有的人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结果,很多可以走向成功的学生却被“定性”为失败者。中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在哪个方面有了特长,都相当于进入到了成功者的殿堂。况且,你们所说的成功,还从“行”向外拓展到思想与心理等层面。这恰恰是被很多人忽视了的问题。其实,真正的思想与心理的发展,才是其持续走向成功的根基所在。如果没有这个根基,即使一时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以后也会转胜为败。而有了这个根基,就会在任何风吹雨打中立住脚跟。失败的时候,会认为这是成功之母,毫不气馁地继续奋争;取得成绩的时候,也不会大喜过望,而是再接再厉地走向未来。有了这个德育的“着力点”,且又落实到行动之中,各种各样的学生就都有了走向成功的可能。

【尹建文】目标引领人生,奋斗成就未来。在帮助学生确立奋斗目标方面,我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每一个进入我校的新生,在其刚入学之初,就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制定一份“目标计划书”。这份“目标计划书”主要是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长远规划,引领学生向前看30年:10年以后,你希望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是怎样的?30年以后,你希望自己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让学生在充分想象自己未来的美好前景的同时,再来反观和比照当下的学习、生活等实际情况,从而为学生增添学习、生活、做人的勇气和战胜现实中的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自身的内驱力。

【陶继新】教学生三年,想的却是学生未来的三十年。这与直奔升学率的急功近利行为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孔子说:“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是,教育追求“速成”之风愈演愈烈,以致才有了对“应试教育”的拼命追逐。这种“近视”的教育,看似为了学生,实则害了他们。你们则不然,让学生望未来,让他们胸怀大志。这样,在设计教育内容的时候,就不但有了开学之初的规划,还会有相应的教育内容与形式。这从您前面所谈的内容中,已经能够窥斑见豹。当然,面向未来并非不顾当下,任何远大的理想,都必须从当下起程。所以,就有了您所说的“反观和比照”。

【尹建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在引导学生望未来、志存高远、认准自己前进的方向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指导学生制定和落实学生每年、每学期、每月、每周乃至每天、每节课的学习、生活、锻炼等具体计划,使每位同学做到远有理想,近有目标;人生有规划,日常有计划;思想有指导,行动有方向,充分发挥理想目标对人生的引领和激励功能。

【陶继新】远有理想,就会有一个美丽的憧憬,有一份希望,有一种持久的动力。而近前的目标,则是这个远大理想的分解项目。胸无大志,难成大事;而不从小事做起,休说大事,小事也做不好。近前的目标未必太大,可是,正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才能逼近远大的理想。所以,你们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项目,正是远大理想的根基。

坚定信念 健全人格

【尹建文】我们深信,信念的力量无坚不催。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正确的信念,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我们每个学生的每张课桌上,都张贴着一张座右铭。老师指导学生在座右铭上写上自己所崇拜的伟大人物的姓名、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自己最喜爱的名言警句、自己的最大亮点;每天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自己的格言,面对全班同学围绕这一格言做五分钟演讲,阐述这一格言的内涵;在每个班级的教室里,张贴富有激励性的励志名言,营造浓郁的课室文化。我们还定期组织学生学唱革命歌曲,把国歌、校歌《飞翔,啸云》和《相信自己》这三首歌曲作为学生必唱的曲目。

【陶继新】课堂文化的导向异常重要,是一味地让学生学习知识,眼盯高考;还是着眼于他们整体思想文化品位的提升,为其一生发展做准备?其结果将是大相径庭的。当今一些学生盲目地崇拜明星,而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伟大人物却知之甚少。长此以往,将会在他们的心里栽种下不求上进的种子,甚至会由此影响其人格的形成。你们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崇尚的是伟大人物,张贴书写的是激励上进的格言警句,甚至是自己的格言,吟唱的是积极向上的歌曲。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激励群体奋进的课堂文化氛围。好的文化氛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潜移默化中,人们孜孜以求的良好人格便自然形成了。

【尹建文】我们还通过制度化的班级和年级集体宣誓的方式,让积极的语言通过经常性的反复的宣读,影响学生的潜意识,内化为学生的意志和信念。我们有个年级在每天就餐前集合,高声宣读年级誓词:坚定信念,坚守理想;振奋精神,严明纪律;注重基础,注重细节;规范答题,细致运算;从善如流,助人为乐;追求真理,弘扬正气;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决不抛弃,永不放弃;顽强拼搏,争创一流。这种餐前宣誓的方式看似在喊口号,但是,只要在宣誓时能做到严肃、认真、专注,并且能长期坚持,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一定是深远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三年以后,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不一定会记住,但是,这种集体宣誓的庄严情景,誓词的丰富内涵,会永远铭刻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不可磨灭,成为学生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

【陶继新】誓言是对自己的庄严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挑战。尽管学生不一定每天都能做到“言必信,行心果”,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宣誓,就会对言行是否一致形成一种自我心理监督。而集体宣誓,还会形成一种庄严的氛围,且使得每一个人无形之中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在某种意义上说,宣誓是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群体承诺。同时,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暗示,长期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积淀成相对稳定的意识,这对人格形成等都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榜样示范 引领成长

【尹建文】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优良习惯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说过: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发现,大多数后进生、学困生,他们“后进”、“学困”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习惯。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德育取得实效的又一重要抓手。我们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学生阅读《心灵鸡汤》、《青少年美德书》等书籍,通过共读共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分钟竞赛活动,训练学生专注学习的习惯,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陶继新】拥有良好的习惯,就等于为自己在生命成长“银行”里存了一笔永远升值的“钱”,时间越长,“利息”越多,结果是终生受益。所以,真正的教育,没有不注重习惯养成教育的。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方法得当,长期坚持。比如读书,如果在某个读书活动中掀起了一个高潮,而活动过后便不再读书,就不可能形成习惯。同时,真正形成读书习惯之后,还会升华成一种审美追索,从而进入乐此不疲的读书境界。而一个对读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学习成绩必然不求自高。况且,好书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读书多了,健全的人格也会逐渐形成。

【尹建文】我们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是需要激励的。为此,我们还开展各个层次的评比活动,使学生的习惯和品格在激励中升华。

【陶继新】通过评选,让某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受到表彰,这既是对他们的鼓励,也为更多的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人之差异并不太大,只要努力,都可以成功。而评选活动,则让优秀的学生更努力,让榜上无名的学生奋起直追。这就在无形之中拉开了竞争序幕,人人都想向上,学生也就有了更好的发展。

【尹建文】话又说回来,所有对学生的教育,都源自老师对学生的真爱,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老师和学生要能做到以心交心,心心相印。关注学生心灵,与学生心灵相依,就必须创新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种与学生交流的有效形式。有的老师以朋友的口吻与学生通信,倾听学生心语,消除学生的心理烦恼;有的老师用小字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温馨提示;有的老师用书面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周点评,及时总结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有的老师密切关注学生每天的细微的变化,并用随笔的形式加以记述,以此作为和学生交心谈心的基础;还有的老师则用热情洋溢、饱含感情的诗歌、散文来赞美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获得自信,充满幸福。所有这些,都促使了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精神的激励。

【陶继新】你们的这些交流方式,虽非别出心裁,却是爱心使然。而一旦有了爱,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爱当然需要用心,没有比心灵的交流更具魅力的了。师生心灵交融,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原载于《创新教育》,2009年第10辑。)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