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胜利”之本
“和谐”是“胜利”之本
作者:陶继新 李翠兰         更新时间:2014-01-01

《中国教育报》“教育奠基中国”栏目

【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之四十五】

  

编者按: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是黄河三角洲上的一所名校。她的前身是胜利油田实验小学,2005年移交东营市以后更名为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如何实现名校的可持续发展,往往是令人费解的难题。李翠兰校长用“和谐”这把金钥匙,不仅打开了问鼎名校的大门,更用十年时间,精心将“和谐”的理念深深植入了胜利实验小学每一个人的心田,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校园生活,成就了“和谐教育”品牌,成功实现了名校的可持续发展。近期,山东教育社原总编陶继新先生与李校长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披露了李翠兰校长的和谐教育思想以及这所学校和谐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

选择和谐:历史的必然与现实的要求

【李翠兰】我于200193日来到胜利实验小学。这是一方名校,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领导很期待,家长很关注,教师也寄予厚望。当时,我带着不小的压力也怀着更上一层楼的自信心,走进了实验小学。进校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班子成员深入班组,走近师生,了解校史,学习传统,分析现状,听取群众要求。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师生的心声告诉我们:这所窗口学校要再创辉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和谐”的办学理念,让教师幸福地工作,学生快乐地成长。

【陶继新】压力缘自您的责任心。您不想辜负领导的厚爱,不想辜负家长的期待,也不想让这所名校不名。如何让它继续既有的辉煌,甚至“更上一层楼”,离开学习不可,没有和谐更不可。学习可以提升您的思想与文化品位,从而让您对学校当下与未来发展做到了然于胸;和谐可以构建学校的良好软环境,可以让教师工作得愉快,学生学得快乐。于是,快速发展就成了学校的主色调,名校自然也就不期而至了。

教师和谐:学校持续发展的前提

【李翠兰】“和谐”的办学理念,要求学校既要传承优良传统,更要改革创新和持续发展。和谐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前提。我校有重视队伍建设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制定并实施了“4681”素质工程,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油田的小学中起到了示范作用。社会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这支优秀的队伍保持优势,继续发挥示范作用,就非常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陶继新】和谐的要义,在于心灵的快乐。怎样才能快乐呢?除了人际关系和谐之外,还要让教师感受到自身不断的发展。俗话说:“无事生非”。在积极发展自身的时候,连“生非”的时间都没有了,甚至感到“生非”就是破坏和谐的不良行为,唯有快速发展,不然,就会落伍,就很难融入这个发展的和谐的团队之中。“4681”是一项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正是在这个提升过程中,教师感受到了超越自身的快乐。走进新课程的今天,就对教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要让他们更好地发展,就需要更高层次的和谐。

【李翠兰】是的,陶老师。实现队伍的和谐,首先要让教师明白社会和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唤起他们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从而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陶继新】要想让教师产生发展的动力,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发展的好处。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可是,如果不将这种潜能激发出来,它就会沉寂下去。代之而来的是,是对自我的不信任;再代之而来的是,是精神状态的不佳。在这个时候,人固有的动力阀门将自行关闭,很少发展,甚至不发展乃至倒退。大凡这个时候,内在的和谐也已分裂,对人对事对工作的看法与行为都出现问题。这样的教师,非但自己的生命状态不好,还会不断地向学生传递负面能量。所以,校长一个特别重要的使命,就是启动教师和谐发展的动力阀门,让生命重新焕发其本然的光彩。

【李翠兰】因此我们引领教师在师德修养和业务提升上下功夫。为促进师德修养,在制订学校师德规范的基础上,我们每年都开展“五个一”活动:办一届师德论坛,写一本教育日记,做一组学生家访,当一日乡村教师,进行一次师德十佳教师的评选表彰。这一系列师德践行活动,解决了师德建设知行脱节的问题。为了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我们一是引领教师依据学校的发展规划要求,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从读书学习、教育教学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等方面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并采取自评、互评、校评三结合的方式,定期对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作出评估。二是开展校本培训:一方面学校建立全国名师的教育教学案例库,让教师不出校门就能随时见识名师、研究名师、学习名师。另一方面“上挂横联”,拓宽培训途径。上挂有关部门,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横联兄弟学校、外地名校,定期互派人员交流学习。三是充分发挥校内教学能手、学科带头教师和名师的作用,实行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四是借“题”发挥,走科研育人之路。学校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地多承担科研课题,在课题组内通过专家引领、自我探究、同伴互助,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陶继新】教师发展,首要是人格的提升,这是教师内在和谐之魂。道德品质好了,就会多看别人的优长,“择其善者而从之”;多省检自己的问题,就会“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品质的高尚,多能形成和谐的心灵。因为教师之教,最重要的是要将学生教育成人。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学生也培养成有品格的人。你们的“五个一”师德建设工程,就是立足于教师人格的提升,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软实力。

让教师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并附之以相应的实施措施,可以让教师看到自己三年的发展前景,从而积极地向着既定的目标行进。个人规划也是一种承诺,完成不了就会失信于学校领导与教师,也失信于自己。所以,就有了您所说的内趋力。而校本培训,则使教师在自身发展的时候,还要向外走,向外学。不但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还要接触“外”人甚至“高”人,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成功者为什么成功?除了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之外,还有许多隐性的品质。这些,恰恰是书本上以至自己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同时,其他名校的文化对人也是一种熏陶,身在其中,就是在读无字之书,是在被文化所“化”。而老师们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学习型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浓厚的研究与学习氛围,让人的发展更有人文性,更有科研含量。久而久之,就会融入这个学习型组织之中,就会感到发展的快乐。

【李翠兰】德能兼修的策略,使教师专业水平迅速提升。他们不仅教育教学得心应手,而且渐渐步入“学习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良好状态,品尝到了职业的幸福。为了将学校建成教师的家园,我们三管齐下:一是成立教师社团,给教师一个自由的天地,让其个性和特长得以发展。二是利用节日营造温馨氛围:三八节给女教师送上一束温馨的百合;元旦给教师写上一张温情的贺卡;春节给教师送上一句诚挚的祝福。三是把教师的生活放在心上,开展送温暖活动:定期走访慰问年老体弱的教师,组织教师资助特困同事,帮助教师操办红白喜事等都在领导班子的工作日程之中。浓浓的关爱他人的校风,为教师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每个教师在这个家里都能舒心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并把这种幸福自然地传递给了学生。

【陶继新】教师平时工作紧张,如果心里再紧张,特别是不愉快,生活质量就会下降。而生活质量不高的教师,会在有意无意中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质量。所以,校长要想尽千方百计尽可能地减少教师负能量的产生与输出。您的这些举措,深得教师心理之妙,让他们在紧张的工作中,有了心灵的放松。我觉得,人不怕忙,怕的是心忙,心烦,心苦;只要心不忙,心不烦,心不苦,就会快乐。为什么说乐此不疲?关键一个“乐”字。您是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心乐的氛围,一个让他们感到温馨的环境。因为他们会在这个环境里,感受到了来自校长的真诚关爱,来自同事的温情帮助。我一直认为,教师整体上来说比较敏感,如果领导对其不好,马上就会投射到心里,反应到脸上;如果领导对其友善,也会立刻温暖到心里,脸上一片灿烂。当然,教师的生命状态,也会影响到校长的情绪。而这个情绪的发源地,不在教师而在校长那里。您对教师总是那么亲切,那么友好,他们在感受您的真爱的时候,也就有了亲切与友好。于是,和谐的学校文化也就形成了。

环境和谐:师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李翠兰】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和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优良校内外环境。为了营造这样的环境,我们从校园内外两方面去努力。首先是构建适应儿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校内环境。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我们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在优化校园环境中,我们坚持四条原则:一是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教育性;二是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喜闻乐见;三是设计精巧艺术,具有美化功能;四是学生参与设计,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我们从“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出发,对学校环境进行系统设计,形成了主题鲜明的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大厅文化和围墙文化。学生徜徉其中,耳濡目染,陶情益智。

【陶继新】学校和谐外显层面的一个重要呈示就是环境文化。优质的环境文化,可以陶冶师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的生命状态。况且,这些环境文化,有的就是“学生参与设计”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审美趋向,有自己的爱好取舍,体现他们的意志,环境文化就有了童趣与活力。这就与儿童的心灵有了互动与和谐,他们就会乐在其中,爱在其中。

【李翠兰】其次,优化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一方面,我们主动争取上级领导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学生家长所在单位的支持和配合。除此之外,我们还引领家长,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趋向一致。为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我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评选表彰“教子有方”的优秀家长等,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并逐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价值取向趋同,教育理念融通,教育过程同步,教育途径互补,教育评价一致,教育作用相长。良好的内外部教育环境,为促进教育的和谐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陶继新】学校与家庭是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两个环境,离开家庭教育的和谐,学校教育和谐就会失去支撑,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孩子心灵的和谐。而家长心灵的不和谐,也必然会影响到孩子心灵的和谐。孩子心灵需要呵护,也需要成长;家长与老师是其成长的共同责任人。可是,有的家长对此却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家长只管养,而教师则是负责育者。你们的家长学校,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他们真正进入到了家长角色之中。同时,教育孩子是需要方法的,正如爱如果不得法,也会让受爱者感觉不到甚至适得其反一样。你们请有教子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请有关专家开设讲座,让尚处迷惘状态的家长学到了真经。当家长与老师的教育形成合力之后,就有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奇迹。

【李翠兰】在构建和谐队伍、营造和谐环境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和谐教育的思想,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了它的内涵。我们认为和谐教育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教育体系的内外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模式。其要点是遵循两个规律: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满足两个需要: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统筹多方关系:教育体系内部和外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一股合力:使各种要素都成为教育的正能量,形成11……其结果大于之和效应;实现两全目标:全体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每个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

【陶继新】不和谐者不能谓之规律,不规律者也难成和谐。那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要义在哪里呢?就是要让他们当下生活与学习在快乐之中。学习之于他们,有价值与意义,也有无限的乐趣。同时,孩子是走向未来的,当下学习的东西应当是优质的,对其终生发展起到作用的东西。是让一般的孩子更好地走向优秀,而不是让优秀的孩子变得平庸。也就是说,这些学习,能够起到提升其全面素质的功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们一直在探索着,也一直在收获着。看着教师与家长自然的笑容,听着孩子稚气而又快活的话语,就能让人充分感受到,在你们学校里的孩子是多么幸福!而且也可以断言,他们的未来更幸福。因为当下的和谐发展,正是未来和谐发展的基石。

课程和谐:幸福完满校园生活的保障

【李翠兰】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凭借。和谐的课程应该是学生夯实“双基”、培养习惯、健全身心、发展个性的营养大餐。在实践中,我们努力用好国家课程,通过“煮教材”等措施,将国家课程师本化;开好用好地方课程,将地方课程校本化;着力建设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规范化。形成了和谐的学校课程体系,营建了幸福完满的校园生活,满足了孩子的成长需要。

我们尤其在校本课程建设上下功夫。一是规范兴趣活动,使之成为发展孩子个性的有效课程。我们建立了以在职教师为主、家长与社会有关人士为辅的专兼结合的活动课师资队伍;我们抓好“四个落实”,即落实专人指导、专用地点、专用时间,开发专用教材,使活动课程化;我们把活动课分为校级和班级两个层次,共开设了学科、艺术、体育、科技等四类三十二种,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还制定了动静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元评价办法,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多元的评价方法,让不同的孩子有了相同的成功体验,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陶继新】你们的校本课程丰富多彩,为具有各种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了舞台。这些带有“活动”特色的课程,引发了学生广泛的兴趣。因为在这些课程中,不少学生有了选择自己最爱的可能。被选择与自我选择的学习动力是有天壤之别的。因为自我选择的时候,有了自己的爱好,也有了权力,还有了责任。学习的时候,不但会兴趣盎然,还会抵达高效的境界。因为所有的高效都是在高效情感下催生出来的,快乐与自由正是学习高效的内在动力。有的时候,甚至是可以让学习抵达巅峰状态,让灵感与高效不断地出现,让学生具有了特别的审美快感。同时,这里是另一片天地,平时学习优秀者可以照样再现另一种优秀。而那些在教室里未必特别优秀的学生,有的在这些活动课程中成了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己的爱好特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自豪感,生成了自信心。这种精神状态的持续,还会延伸到平时课堂学习之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快乐心境与多种选择性学习,还会让学校生活变得更有儿童情趣。而僵死的单调的课程学习,加之过重的课业负担,往往会让儿童异化成没有情调的小大人。而失去本然生命状态的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的这些活动课程,具有了“复归于婴孩”的回归意义。

【李翠兰】二是建立阅读体系,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影像媒体的包围中,如何让他们对读书感兴趣,使其乐读,进而会读,形成读书习惯,是个难题。我们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借用社会上众多“考级”的办法,建立了阅读考级制度。以考级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课内学方法,课外用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衔接,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检测,对于学生乐于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陶继新】阅读对于儿童一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凡在这方面努力者,不但可以收获当下的成果,更能让孩子幸福地走向未来。一个人阅读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下,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走向。而阅读习惯,往往是从儿童时代养成的。可是,当下死啃课本,大量作业训练,则让阅读与孩子渐行渐远。而且,没有文化含量的重复作业,还会扼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而这个时候对读书产生厌倦情绪之后,以后读书的热情就很难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从小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与兴趣,当是一件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事情。也许有的人说,应当把本来属于孩子的玩的时间还给孩子,是的,应当让玩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孩子爱玩是其天性。可是,如果玩了再玩,应当读书的时间也玩的话,就会与阅读失之交臂。儿童只有一个儿童时代,失去读书的儿童时代,则会缺失掉文化的滋养。您是让孩子在玩中读,在快乐之中读,所以,就有了读并快乐着的阅读景观。这对于他们身心发展与文化升值,可以同时起到推动作用。

另外,读书是不能不选择的。当今图书市场的“繁荣”,让不少文化垃圾也如潮水般涌来。一些看起来很具情趣的图书,却少了思想与文化,甚至是对孩子成长有害无益的东西。你们选择好书让学生阅读,既看出你们对阅读有了深层的认识,也反映了你们对孩子生命成长的关切。

【李翠兰】三是运用社区资源建立教育基地,拓宽孩子视野。利用黄河三角洲特有的石油文化、人文地理资源建立教育基地,是我们课程开发的又一途径。近几年以来,我们先后把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黄河口湿地博物馆等建为学校的教育基地,定时安排学生去参观访问、实践体验。美丽的黄河口、传承胜利精神的科技展览馆,都成为实验小学学生学习的场所。这些教育基地,以其特有的作用,成为孩子们认识社会、认识油田、认识东营的大课堂,也是他们热爱家乡感情的生发地,更是孩子们多彩童年的乐土。

我们的课程力图让孩子们过一种完满的童年生活,既满足孩子当下成长的需要,又关照他们一生的长远发展;既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基础,又为孩子的个性发展做铺垫。我们知道,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小学阶段是增加孩子生命宽度与厚度的最佳时机,我们的课程建设力求达此目的,并为他们的一生涂上健康的底色。而老师们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由教材的消费者到课程的创生者的美丽转身,提升了生命的价值。

【陶继新】建立教育基地,等于为学生开发了另一个学习的课堂。而且,这个课堂具有不可替代性与可发展性。因为学生学习,不但需要文本知识,也需要实践知识。古人为什么说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因为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应试教育”让孩子足不出校而一味学习书本知识的结果,等于斩断了他们生命成长的另一个链条。孔子的教学,就更多在实践层面,有很多时候,课堂就在田野里就在行旅中,所以,才有了七十有二的“贤者”。相信你们也可以培养出属于你们学校“贤者”的。

孩子们对走出校门有着特别的心理向往,正是在那些几乎见之未见,闻之未闻的地方,让他们大开眼界,进而产生了别样的情趣,有一种放飞心灵的快感。在这种特殊的快乐中,他们则学到了学校里没有学到的东西,受到了学校里很难得到的教育。这,自然也就增加了孩子生命的宽度与厚度,增加了他们生命成长的实践储备。

课堂和谐:生命快乐成长的关键

【李翠兰】课程改革,改到深处是课堂。近年来,随着《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的强力推进,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的周课时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减。同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也得到了严格的控制,但课标规定的知识量并没有减少,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关注度也没有丝毫降低,加之我校班额大、学生多,要保质保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就必须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打造“高效课堂”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改革课题。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急功近利的生硬办法不利于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单纯追求知识、技能的高效率不是课堂追求的主要目标。高效的课堂应该具有和谐的内涵,注入快乐的元素。因为对小学生来说,是书山有路“乐”为径,学海无涯“甜”作舟。因此,我们认为,课堂“和谐”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心灵的对接、思维的碰撞,来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与自主发展,实现教师的高效教学与专业成长。和谐既是我们实现高效的方法、途径、策略和手段,也是我们追求的课堂范型。只有和谐高效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让师生的心灵世界更加精彩。

【陶继新】欣赏您说的一句话:书山有路“乐”为径,学海无涯“甜”作舟。如果学习起来就感到痛苦,永远不可能抵达高效的境界。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死学习,苦学习,都是低效的。现在很多谈高效课堂的文章,也有不少谈高效课堂的书,可是,觉得他们往往是舍本逐末,舍“道”取“术”。有的列了十几条以至几十条高效的方法,并且说这是获取高分之经。不能说这些方法一无是处,有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可是,由于出发点错了,不是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是盯着当下的分数,纯然为了“应试”,就必然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来。同时,由于关注技巧与方法太多,没有研究超越技巧与方法之上的“道”,所以,高效只是暂时的,甚至可能出现当下高效之后的长久低效与厌学。而你们研究技巧与方法,更研究“道”。这个“道”的着眼点在哪里?就在“乐”与“甜”上。如果学习起来就感到快乐,就感到很甜,高效就会不求自得,因为学习的高效与心境的愉悦是同胞兄妹。孔子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以说是对高效学习的一种“道”上的经典述说。而且,有了这种快乐心境,还会生成积极的心灵力量,还会让自己当下与未来都非常幸福。这一点,又是超越高效学习之上的,又是关乎孩子生命的问题。

【李翠兰】我们以和谐高效的标准重新审视课堂,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了认真统计与分析,发现了制约课堂效率的许多因素,我们从中找出主要因素,把它们提炼浓缩成关键词,如:倾听、预习、学具使用、小组合作、参与度、有效情境、课堂提问、多媒体等等。各个教研组结合自身情况,认领一个关键词作为研究点,成立子课题组,进行科研攻关。各课题组在研究中,采取课堂观察的办法,通过“一人授课,多人观察”的形式进行同伴协作,充分发挥了教学团队的作用,深入研究突破关键点的有效措施。每学期末,我们都举行一次成果发布会,形成了研究方法互补,研究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

【陶继新】你们浓缩而成的几个关键词很有价值。倾听之于学生特别是老师非常重要。可以说,学会倾听,还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预习是学习的先导。学生在前置性学习过程中,知道了难点与疑点,在听课与交流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大班额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不然,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课堂之上交流的机会就会很少。而一味地听讲,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更重要的是,习惯了听讲之后,不会说了,不会思考了,从而失去了主动学习的主动性。不过,这里面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小组合作不是形式上的合作,而要构建成学习型组织,才能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为形成这种组织之后,同组学生就成了一个共同体,就有了彼此的帮助与关注,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合力。所以,《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提问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个老难点。当形成小组合作学习型组织之后,这里面的提问就不再只是老师提问学生,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也包括学生提问老师。而且,并不是说只要提问就有价值,还要研究提问的质量。还有诸如学具使用、参与度、有效情境、多媒体等关键词,都是你们在研究中得出的成果,都属于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的策略。

【李翠兰】我们对各教研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整合、提炼,逐步形成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六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和谐高效。“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自身特长等因素,可以创造性地去应用模式,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变通,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和谐互动、教学相长的高效生态区。

【陶继新】“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说得好!教学模式对于一般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可以直奔“成功”。这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很有意义。同时,模式还可以规范课堂教学过程与环节,让无效与低效减少。可是,每一个教师都是“这一个”,每一班的学生也都是不同的,况且,课堂有时还会生成一些意外情况。如果这个时候仍然依模式而行的话,模式就会成为对课堂活力的一种束缚。所以,要相信模式,也要超越模式,特别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就更加需要创新求索。即使年轻教师,也不应当绝对地循规蹈矩,而应当在大胆尝试中实现自身的突破。

【李翠兰】和谐的队伍、和谐的环境、和谐的课程以及和谐高效课堂构成了我校的和谐教育体系。我们坚信:和谐教育定会成就每个生命的和谐,他们将来一定是社会和谐的一分子,并进而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和谐教育让胜利实验小学成为智慧发展的学园、生命成长的乐园、精神愉悦的家园。

【陶继新】哲人言:“和谐即美。”你们的和谐是全方位的,也是美的。是的,工作在其中的教师会因为和谐而有了自由与发展;就学于校园里的学生会因和谐而拥有了快乐与成长。这一幸福景观是当下的,也是未来的。这,也许就是胜利实验小学的“胜利”之本吧。

李翠兰校长简介

李翠兰:女,19651月出生,山东莱芜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社会兼职为东营市政府督学,学术兼职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山东学术研究基地副理事长、山东教育学会理事、东营市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并完成省市级课题8项,18篇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并在《中国小学教育》、《教育前沿》等刊物发表。主编并出版《走在幸福的路上》、《小学和谐高效教学探索研究》两本学术著作。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校本研究先进个人、齐鲁名校长等。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2317日,第4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