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充满生命活力
让教育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陶继新 李志猛         更新时间:2014-01-01

《中国教育报》“教育奠基中国”栏目

【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之五十二】

 

  

编者按:一所建校仅15年的中学,为什么敢于从课改难点中的难点——考试改革入手来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为什么这里的综合评价机制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为什么这里的毕业典礼让孩子们铭记心间?又是什么原因使这所年轻的学校声名鹊起、声誉卓著?近日,陶继新先生走进“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示范学校”——聊城市实验中学,与李志猛校长深度对话,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

考试改革:我的考试我作主

【李志猛】考试本身是好的,但是现在却变成了学生、老师、家长的一种负担。怎样还考试以应有的地位,使其充分地发挥教育功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的生命更好地发展?出于这种考虑,我们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定位,尝试着进行了改革。

【陶继新】考试改革可谓难中之难,而在这方面探索且取得明显效果者可谓“几希矣”。你们从为学生生命成长考虑,知难而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上次在你们学校走访中,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一般教师,谈起考试改革,个个兴奋不已。因为付出努力,付出艰辛,而收获了硕果的感觉,是非常值得回味的,是特别美好的。这令我想到,再大的困难,只要从学生视角考虑,从学校发展思考,矢志不移地走下去,都是可以克服的。而且,你们还享受了破解困难的特殊喜悦,让成功又变成了你们继续前行的生命动力。所以,这是一次考试改革,也让老师们更有信心地去做“更上一层楼”的探索。

【李志猛】在考试改革之前没有预想到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我思考着,现在的考试成为了一个“劳民伤财”的事情,教师出题,印题,监考,考试,阅卷,统计分数,排出名次,开班会,开学生家长会,分数高的表扬,分数低的批评,甚至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的一些现象,把师生关系、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不和谐,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没有兴趣,更加讨厌,害怕考试。甚至出现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尝试着进行了考场的改革,就是取消教师监场,让学生自己自主地完成考试。前期,年级组和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让每位学生在“诚信承诺书”上签字:“我承诺本次考试不作弊。”为了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教师允许学生可以不签字,但是没有一个学生不签的。教师在考试之前巡视一遍考场,只是看一看试题有无差错,其余的工作全部由科代表完成。

【陶继新】“取消教师监场”需要勇气,更需要信任。如果没有对学生的真正信任,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是不可能做出如此决定的。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做一个诚信的孩子,之所以出现不诚信的现象,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师对他们的不信任,也是造成他们不诚信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校长与教师特殊信任的时候,他们也就会自然生成向真向善的心理向往。再说,当今社会诚信指数不断下降,除了社会原因之外,难道学校就没有一点儿责任吗?你们不正是努力在学校里构建一个诚信系统吗?当每个学生都自觉自愿地讲诚信且形成习惯之后,当他们走向社会后,不就为社会诚信增添了一份诚信指数吗?看来,你们考试改革的意义,还不止于学校教育,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推助作用。

【李志猛】感谢您的肯定和鼓励,并为我们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考试之后,我们也想到,学生在无人监场的考试中不作弊,将来在社会这个大考场中,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不会做不利于社会的事情。

诚信考场于2009年下半年在当时的八年级试行,刚开始推行诚信考场的时候,不少老师都不放心,有的老师还在监控上看本班学生的考试情况。我就对这些老师说,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勇敢地试一试。结果,试行的效果异常地好,很多学生在考后的感想中说,这样的考试让他们感受到了信任,感受到了尊重。随后,这一无人监考的考试形式在学校被推广开来。

八年级(7)班的蔡祝海同学说,当最后一场考试的结束铃声响起,漫长的阶段性考试结束了,交上试卷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诚信考生!”通过这一次“诚信”考试,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讲诚信,讲诚信做事,事事讲诚信,诚信做好事。我希望,每位同学心中的诚信之花开得更灿烂,让“诚信”永驻我们心间。让“诚信”永远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标杆。让诚信陪伴我们走过那风雨无阻的人生旅途。让那散发着浓浓香味的诚信之花开满我们的人生之路……

【陶继新】儒家先师认为诚信是一个人的极其重要的品质。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还认为,诚信大于生死,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你们的学生则在诚信考试中感受到了诚信的无穷魅力。来自学校的充分信任,与来自老师们的特殊尊重融合为一,便在学生那里凝聚成一种美德。孟子认为,良知是人生而有之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诚信也是每一个人本然就有的品质,只不过在生命行程中,受到这样那样的精神污染而被遮蔽了而已。而学校教育,就要清除这些遮蔽物,还其本然的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的诚信考试,从一开始就有其成功的基础。不过,很多人没有这种认识,所以,对于诚信考试非但不敢实施,甚至都不敢想。于是,就有了学生在考试中被监视的尴尬与无奈。你们的诚信考试,则让学生走向自信、自尊、自立的殿堂,从而给他们的中学生活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美好。

【李志猛】我们开始并末将这件事想得多么伟大,您的厚重和高远让我深受鼓舞,我们将按您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由诚信考场,我进一步进行反思,考试不监场了,但是老师们还得出题、印题,怎么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被提出来:能不能让学生自主命题呢?我当时在老师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然后放手给老师去做,让老师放手给学生。该测试了,老师就让学生出一套题,老师只给学生提基本要求,比如题量多大,用多长时间等。学生出题的最大好处就是学生通过出题能够将所学知识再梳理一遍,重点难点必须知道,出什么类型的题也得了解,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这样让学生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同时,在出题的过程中,如果有不会的,学生会想办法问老师、同学、家长等周围的人,这样无形中充分利用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另外,因为每个学生出的题都是让别的同学来做的,这样,为了给其他同学留个好印象,学生们在出题时会特别注意认真书写,这样他的书写水平又得到了提高。考试结束后,不排名次,只是通过考试检测学生有没有学会,让分数回归到本质。自主命题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事情,必须坚持下来。

【陶继新】学生自主命题,也是对他们一种特殊信任。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过滤了被动与无奈,拥有了积极与主动。在积极与主动状态下的学习,多能抵达事半功倍的境地。现在关于高效教学与学习的研究非常多,可是,如果是从方法技巧上着手而不从根本上考虑的话,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任何的改革,人的因素都是第一位的。人有了能动性与没有能动性,方法一样,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你们激活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也就等于开启了学生走向高效学习的大门。

教师出题与学生自己出题的差异还在于,前者是学生不知会出什么题,甚至认为教师是在为难自己,是消极的,应付的。后者呢,是学生在研究出什么样的题,为什么出这样的题,怎样回答这样的题。这个过程,就是自主地对学习内容不断研究与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单是对所学内容的考查,还是对已学内容再认识再深化的过程。于是,考试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就有了“温故而知新”的可能。

【李志猛】您说得很深刻:“考试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就有了‘温故而知新’的可能”。考试的意义还在于他对学生一生的积极影响。我现在试着给考试做了如下的诠释:考试是一种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优秀的习惯和能力,渐次达成全面的素养和能力的动态评价过程。下面这些学生自主命题的真实感受也让我们感动。

七年级(3)班张晓宇同学说,当听到老师说我们三、四班出政治题时,我乐得一蹦三尺高,乐了我三四天,真的,说实话这个消息真的能让人乐坏喽!但,同时肩上也担负起重大的责任,就如政治老师说的:“全年级考试就用我们三、四班的题,我们出不好,不丢了三、四班的脸吗?所以要慎重出题,争取让全年级的班级羡慕我们,不要让他们笑话。”我也知道,老师选我们班是对我们有更高的希望,所以我不能辜负老师,我们班不能辜负老师……这次出题让我当了一次老师,体会了老师的感受和老师的劳累。

七年级(4)班的王娜娜同学在《我们是棵“树”》一文中这样说:在出题时,我们班积极讨论,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踊跃思考,为我们出了一份不错的题。经过这次出题,我获益匪浅,我很感谢老师给我们这一次实践能力的机会。也许,这是一次对我们能力的考验,让我们在春天种下一棵属于我们的“知识树”吧!让它茁壮成长……

【陶继新】学生所言,情真意切,令人感动。是的,让学生出考试题,这在他们整个学习过程中,是想之未想的第一次!兴奋与激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了一份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为其他同学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看来,出题的过程,也成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教学与学习,就有了道德意识,就有了人格培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而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升华了自己的人格境界。

人们常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是,不少人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成为一道虚假的风景。你们则不然,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人,还是考试的主人。而且,这种主人意识还会绵延,还会向其他方面辐射。当学生在更多方面都有了主人意识的时候,他们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动力,更大的发展前景。

学生说:“既然会出题了,还怕不会答题吗?”何等的自豪与自信!看来,学生考出好的成绩,无需着意追求,就已有了“道法自然”的可能。不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应试考试”。因为你们的学生的应试不是心力交瘁的一场苦役,而是变成了一种自主快乐的探索之旅。

【李志猛】在学生自主命题的基础上,也在尝试让学生阅卷,感觉学生阅卷又是一个再学习再巩固的过程,同时也是同学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陶继新】你们的考试改革,不是哪一个小的支点的改革,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的人也许会想到自主命题,可是,再行一步,跨越到学生阅卷者,真的是太少了!看来,你们是系统地想了,系统地做了,而且是更好地做了。

【李志猛】走过前面的路,现在我又在思考下一步的问题,尝试着逐步取消学校和年级组的统一考试,而由学科组,甚至某个老师自行安排考试的时间和内容。这样考虑的出发点是因为同学科的每个老师教学的进度不会完全一样,如果统一进行考试势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

【陶继新】当然好啊!“大一统”的考试,消减了个性差异,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你们这样做,不但不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还会让考试与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真正有机地联系起来,让考试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的放矢;不再是听命于上级或统一的无可奈何的安排,而是变成了每个教师以至于同学们的自我需求。

【李志猛】现在,我们正在共同探讨如何进行考后评价:考试分数是干什么用的?怎样用效果更好?考试分数不能作为学生排名的依据,而应该作为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情况和教师自我检测教学情况的参考,让评价回归到本质。

【陶继新】考后评价的意义不在于排出考试分数高下的名次,而在于通过考试如何更好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更好地提升。这个提升,还不只是考试成绩的提高,还有其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学习兴趣与动力的提升等。一个学生成绩的优劣,是有各种各样缘由的,如果不从根本上找原因,往往是事与愿违的。

综合素质评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李志猛】我们在尝试考试改革,进行考试教育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学生自主管理教育上的尝试。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也想,为什么不能更多地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少一些苛求,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激励,多一些赏识呢?于是,我们开发了以“赏识教育”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学习生活行为细分为可操作的100条细则。比如:“离家时和家长说再见了吗”、“帮助同学了吗”、“做到节约用水用电了吗”、“把垃圾放到垃圾箱了吗”、“路上遵守交通规则了吗”、“整理好被褥了吗”、“吃早餐了吗”、“自己洗衣物了吗”等内容。如果做到了任何一项,老师就毫不吝啬地在《激励赏识教育评价手册》上贴上一个“优”。每周一总结,每学期由班主任作出统计,纳入综合素质评定。通过这种综合素质评定模式,就将结果管理变成了过程管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陶继新】尽管有“失败者,成功之母也”的古训,可是,如果一个人在失败中一蹶不振的话,就不可能再有成功,甚至遭遇更大的失败。所以,就有了“成功者,成功之母也”的新提法。休说学生,就是大人,也是喜欢得到认可与欣赏的。长期的认可与欣赏,会在他们心里积淀成一种成功感,一种自信心,从而让他们走向更大的成功,拥有更大的自信。而且,你们所进行的欣赏教育,着眼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也就有了走向成功的可能。“100条细则”几乎关系到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所有方面,这些“细则”做好了,也便有了人的生命成长之根。而且,这些细则很有人情味,不是强制性的话语,而是有着提醒式的温馨感。这样,学校要求学生去做的时候,他们心里感到舒服,做起来就比较自然。这些小的细节,反映了你们确实是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啊!

【李志猛】下面发给您几名学生自我总结的“周优点展示”:

上一周大家的状态不是很好,在元旦期间大家休息了一番,这一周的状态不错,课堂气氛重新活跃了。

这一周,我做到了:

1.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

2.课下复习课堂上学过的知识;

3.在校穿校服;

4.见到垃圾主动捡起来;

5.与父母及时沟通。

马上就要过年了,每个同学都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大家既有竞争,又互帮互助。在新的一年中,祝每个同学都龙腾虎跃!

 ——八年级(2)班 刘琳琳

1.体育课上,我拼力跑下来5圈,虽然说仍然是后几名,但我超越了自己;

2.面对挫折乐观地面对;

3.与同学友好相处,不和同学吵架,我自我感觉我是本班脾气最好的男生;

4.我这星期又自己洗了3次袜子;

5.我制作的小船是由一个马达、一个电池和一段泡沫板组成,虽然实验的结果是小船只能在原地转圈,但是我很高兴,我终于制作出第二个电器作品了。

——八年级(6)班 张世坤

通过这一周在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的学习与独立生活,我发现我的交际能力提高了不少,因为在那里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做,要别人帮忙的事也就多了,与别人交往的时间、次数多了,也就不那么紧张了,相反,与别人交往时会很自然,这种感觉太棒了。我相信,我以后会继续努力,变成一个开朗的人。遇到困难时能够冷静地面对,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乱发脾气。

——八年级(2)班 陈凤雪

【陶继新】看着学生写的这些内容,真是令人欣慰。他们是发自内心快乐的,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感受到了成长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精神需求则是最为重要的。而从自己生命中体悟到那种成长的快感,则是幸福之源。长久的成长与长久的快乐,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想发展。这种生命动力源,不但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与努力,也会让他们在其他方面变得更加具有发展潜力。一个学生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有了快乐的生命追求,就会将心里的阳光洒向校园与家庭,以至于社会。当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这种生命状态时,心灵的阳光就会照耀到更多人的心里。能够照耀他人者,自身的生命也就拥有更高层次的意义。

毕业课程:成为终身的铭记

【李志猛】传统的毕业典礼是把学生集合起来,校长讲话、老师讲话,学生代表、毕业生代表发言,而其他同学的参与程度不高,并且还出现临毕业前有些学生破坏学校物品等极端行为,我开始思考:“毕业”是学生毕业,而不是老师毕业,既然是学生毕业,他们的毕业典礼就让他们自己搞吧,建议毕业典礼要让师生终身难忘。要求:2011届毕业生典礼以班级为单位,年级组和班主任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要给每位学生作好三年的评语(多表扬,多勉励);同时,学生也要给老师写评语,要求用优美、风趣的语言把老师的优点表扬足,用委婉、善意的语言把老师的不足指出来。此意决定后,各班立即行动起来,而且各班都有了很多创意,有的老师们找来同学们自初一入校以来的照片和活动记录资料,制作成课件或视频,同学们自行设计了“师生情”、“同学情”、“母校情”告别仪式,并与初二序列班级同学搞了“授接班牌仪式”,初一同学自发组织了百人志愿者,为初三学兄学姐送行,学校领导班子为每个班庄严宣读了他们永久留给学校的“班级印象”,我给每班同学写了一句话的校长留言:“实验中学是你人生新起点”。同学们唱着《感恩的心》、《放心去飞》和《我们都会好好的》等等歌曲,使整个校园都沉浸在大爱之中,师生倍受感染。这种毕业典礼的效果出人意料的好,通过这种形式的毕业典礼,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加深了,误会化解了,学生离校时,各班桌凳摆放整齐、地上没有一片纸,黑板上写满了毕业生对母校的眷恋。六班的同学们还给我准备了一面锦旗:“品教育真谛,用行动诠释”。当学生拿出来这面锦旗时,班主任很惊讶,这是学生自己制作的,连班主任事先都没告诉。

【陶继新】毕业典礼之于学生,当是一个极其隆重的仪式。可是,有的学校淡化了这种仪式,以至省减了这个环节,甚至有的害怕学生毕业的时候闹出事来。这反映两个问题:一是平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够融洽,二是没有思考如何让毕业典礼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盛典。你们的毕业典礼为什么搞得如此隆重、如此让学生感动与激动。我想,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平时教师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是美好,他们离开学校,是恋恋不舍的。他们希望通过这个仪式,来表达对教师的感谢,表达对学校的怀恋。二是他们自己平时也为学校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通过这种形式,来让这种美好延续,以至永久地留在老师们的心里。三是他们的创造力不但表现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也想呈示在这个特殊的仪式上。事实上,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已经与他们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合为一体,从而演绎了一个让老师们终身感动的“故事”。仪式是一种形式,如果只是一种形式,就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是,当仪式与“仁”与“情”维系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独特的生命张力。

学校管理:于无为处最用心

【李志猛】我觉得一个校长,不需要看他的老师上班了没有,工作了没有,而是要去关心老师的心被凝聚了没有。如果一个老师的心和学校凝聚在了一起,那么这个老师就成了学校的主人,他就会时刻为学校着想,没有了上班、下班的概念,没有了份内、份外的分工,学校所有的事他都操心。这就是“各尽所能”、“各美其美”的境界。如果一名教师,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他就会无时不刻地都在想着教学,想着学生,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还是走在大街上,他会用心搜集一切可能对教育教学有用的东西:优美的景物,有益的案例,一闪而过的教育灵感……这样的教师,还用检查他的备课吗?还担心他不给学生批改作业吗?当然不用,因为他已经将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了一起。

【陶继新】教师的工作质量,有些可以用工作时间衡量,而很多是没有办法衡量的。教师的工作,有些是在学校里,有些是在家里;有些人们可以看到,有些人们看不到。教师这个职业,可以说是一个良心活。既然如此,就要特别注意从心上做工作,让他们心里愿意干。您所说的凝聚人心,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当人心凝聚到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时候,即使没有考评,即使没有奖励,他们照样干得非常出色。相反,如果心不想干,即使发再多的奖金,有再多的工资,工作照样干不好。那么,如何凝聚人心,如何让教师心里愿意干,又干得好,这是一个大学问。而您,则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李志猛】向您汇报一件小事,我上高中时的一位老师,已经退休,住在实验中学附近的教师新村,拉着我说:“实验中学的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上班的时候‘趾高气扬’,你们学校的老师们都充满了朝气。”

【陶继新】外在形态,是内在心理的折射。你们的教师心里快乐,工作起来自然“斗志昂扬”。所以,“充满了朝气”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李志猛】我校英语老师郭宝英528日下午接到家里的急电,她的母亲突然病逝。接到这个噩耗,郭老师忍着巨大的悲痛,坚持上完了自己下午的课,然后才向学校请假。当得知当天已经没有回老家的长途汽车的时候,她心急如焚,一筹莫展。当我知道了郭老师的这件事时,立即决定送郭老师回家奔丧,我和王校长、窦校长、年级主任陪同前往,一起去送老人家最后一程。郭老师的家在临沂市沂水县的一个村庄,离我校700多里路,经过5个多小时的奔波,终于在凌晨之前把郭老师送到家。

【陶继新】感动都是相互的,郭宝英老师感动了您,您也感动了她。之所以能够感动人,是因为有真情在。700里路,5个多小时,尽管心急如焚,可是,在郭老师心里燃烧的,除了那份对母亲逝去的悲痛外,还有对您及其学校领导的感激之情。我想,这样的老师奔丧回校后,还用得着对她说“你要好好干”吗?她心里想干,而且怀着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恩情怀。所以,用心干好工作,用心教育好学生,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李志猛】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并这样做着,就是我不喜欢别人管着我干活,前提是我得干好自己该干的活;我更不愿意去管着别人干活,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去管更多的人,管好自己就不容易了。校长干好校长的活,老师干好老师的活,学生干好学生应该干的活,谁也别替谁干活。学校发展到今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陶继新】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有些校长,不但谋校长之政,还谋副校长之政,甚至谋主任及教师之政。所以,工作得非常累。结果呢?人们并不满意,以至怨声载道。其实,各谋其政,人尽其位,才能干好工作。不过,正像您所说的,“得干好自己该干的活”才行。所以,既要各谋其政,又要人尽其力。同时,还要形成合力,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李志猛】我还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向老师汇报:我不提倡老师用一个模式去教学,作为学校,应该让每一位老师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借助学校的优质资源(或某些教学模式)形成独有的教学风格。我有一句土话:“模式只是拐棍,有模式是为了最终没有模式,只有教学风格而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陶继新】教师的教学个性与文化积淀不一样,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不加改造地用同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往往起不到理想的效果。某个学校某个教师形成其教学的模式,自有其道理在。不过,模式也不是停滞不变的,随着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模式也在变化。如于漪般著名特级教师,则没有了模式,而是以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与对不同文本的独特诠释,形成了千变万化的真正意义“因材施教”的教学景观。

【李志猛】在我这句土话的影响下,各学科都有了各学科的特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风格。比如政治学科的“真实学习”;语文学科的“七彩阅读”;物理学科的“一三五模式”;数学学科的“师生双主体”;英语学科的“本色教学”等等。

【陶继新】我们在学术上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教学上也应当如此。正是因为不一样,才有了个性化,才有了不同个性教师的不同追求,才有了“各领风骚”的美丽。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创造力,校长不应当压抑这种创造力,而应当为其创造力的勃发创造所有的可能。

【李志猛】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我个人认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优秀的习惯和品德,全面的素养和能力的学生。”

【陶继新】您的这个目标,从本质上讲,与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致的。身心健康是根本,无之则成为废人;人格道德是关键,无之则成为坏人;知识能力是素养,无之则成为庸人。

【李志猛】现在我把学校的“三风一训”给您汇报一下,请您指点:

教育理念:让教育充满生命活力

让每一位老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校魂:爱

校训:因我的存在而幸福

校风:美丽人生

教风:教得高效

学风:学得有效

【陶继新】喜欢你们的“三风一训”,因为它体现了您的理想与追求,您希望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很幸福,希望他们在高效教学与学习中享受快乐。有理想与追求,且有实际行动,也就有了聊城市实验中学持续优质的发展。

李志猛校长简介

李志猛,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先后荣获“山东省科研创新校长”、“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优秀校长”、“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被聊城市政府授予“水城名校长”称号。课题《新课改与中考命题改革》获山东省科研成果二等奖、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分课题一等奖、课题《实施教学艺术创新,提升学生素质》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评为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主编的《别样的教育,别样的情怀》一书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2616日,第4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