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因“读”变得无限精彩
教育因“读”变得无限精彩
作者:陶继新 朱永军         更新时间:2014-01-01

 

编者按:湖北省武汉市钟家村小学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历经半个世纪办学的名校,学校秉承“让师生享受真实幸福教育生活”的办学理念,基于学校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特色持续开展学校文化创建工作,学校教育因“读”变得无限精彩。为此,近日陶继新先生到学校与朱永军校长进行了一场对话。

“读式文化”:唤醒师生的生命潜能

【朱永军】 钟家村小学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历经半个世纪办学的名校。近几年,学校坚持文化立校,积极开展了构建“读式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持续发展,学校教育因“读”而变得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们创建“读式文化”基于两点思考:一是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校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郑祖读老师创建了“以读为主,综合运用”的读式教学法,在全国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其教育思想被收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二是基于我校的地域文化。我校地处知音文化的发源地“汉阳”,是“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一故事中主要人物钟子期的家乡。在此背景下,我们将读式教学中的“读”的内涵进行拓展,将“读”定义为一种认知世界的行为方式,把读的对象由读图片文字,发展成为读人、读社会、读自然,继而开展了以“读”为主要特征的学校文化的创建。

【陶继新】“读式文化”提法很有创意,内涵也比较丰富。读文、读人、读社会与自然,四者合一,才能构成生命成长的整体元素。读文是重要的,特别是读经典之文,可以让人穿越时空,去领略古今中外大师的智慧。不过,如果漠视人、社会与自然的存在,不与之进行生命的对接,所读之文,就会失却存在的根基,很难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很难很好地为社会与人民服务。人之存在的意义,既在于自身文化品位的提升,更在于对社会对人民贡献的大小。综观真正在历史上留下英名者,几乎都是在读通了人、社会与自然之后,才取得了超越常人的成功的。

【朱永军】我很赞同您的观点,“读”文化是一种“尚读”的文化。“读”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对人、社会、自然的认识,它更是一种唤醒,通过“读” 这种方式唤醒师生生命潜能,点燃师生生命的激情,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这种“读”分为四个方面:文本之读,心灵之读,讲堂之读,游学之读。

【陶继新】你们的这四种读法,可谓深得“读”之要道。有了这四方面的读,一个人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有了这种力量,当下也许不一定取得令人振奋的成就,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升值了,心灵丰盈了,视野开阔了,思想提升了,当然,也就积累了走向成功的巨大能量。到了一定的生命节点上,就会厚积薄发,显见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能力,就会真正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以至终生幸福。

【朱永军】当前我们的教育重视知识传授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开展这四个方面的“读”,就是要通过这种“读”回归教育的本质,通过读使师生享受教育生活的幸福。

文本之“读”:让书香溢满校园

【朱永军】先谈谈“文本之读”。“文本之读”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师生读好教材。我们要求师生要认真研读教材。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学生在教师教学之前要通读,教学过程中因学科的不同读的方式和重点也不同。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构建了“品读质疑”——“研读释疑”——“美读生情”——“读写结合”——“广读延伸”的读式课堂教学模式。“初读质疑”是利用读的吸收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美读生情”是利用读的表达功能,在大声的有感情的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学生的思想与文本中人物的思想产生共鸣;“读写结合”,使文本的思想内涵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对接,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广读延伸”,使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

【陶继新】“大声的有感情”的读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说“书声朗朗”?当沉浸其中,大声朗读的时候,学生的心灵便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地交融合一,不但对其思想有了“其义自见”的感觉,情感也多能进入到一种审美的状态,从而抵达愉悦且高效的学习境地。于是,读书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成了学习未知的一种幸福之旅。

“广读延伸”呢?可以将读的范围大大拓展,让学生去领略书本上没有的精彩。语文水平的提升,主要不是靠教师讲了多少,学生做多少练习题,关键是要有大量的阅读甚至背诵。为什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为读得多了,背得多了,不但可以汲取书中的精神营养,还可以体味其语言文字的精妙。久而久之,就会让读者为自己积淀丰富的思想,形成属于自己的优质的话语系统。有了这些,学习语文课本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写作也就化难为易,甚至游刃有余了。我采访过的全国语文界的名师,个个都是在读上以至背诵上下过一番很大功夫的,他们都能下笔成文,发表了很多富有品位的文章,出版了不少颇有影响的著作。即使学生,如果有了大量之读以至经典背诵,也多能在写作的领地里展示其特有才华。从这个意义上说,“广读延伸”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语文课本,还可以让他们走向一个更大的语文学习天地,并从中领略其语文学习的无限风光。

【朱永军】二是引导学生读经典之文。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在漫长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例如《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这些经典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所在,我们在办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诵读这些经典。每天清晨全校各班开展晨诵活动,用经典的诗文开启学生崭新的一天。每天下午,设二十分钟午读时间,这一时段由教师给学生诵读各类经典书籍;每个班级内设置图书角,学生之间开展交换阅读图书活动,引导家长与学生一起进行亲子互读;每月各班召开读书分享会;每年12月我们都要举行全校性的读书节活动。读书节期间我们会举行各类活动展示师生、家长的读书成果,大家通过演讲、表演、朗诵、征文、创作等多种形式展现经典的魅力,使校园充满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陶继新】有的人读了不少书,却没有太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就是所读之文品位不高。读书有一个规则:“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读经典作品,是读的“上品”,读则如听大师讲课。读者尽管较难达到大师的水平,却可以到达中层水平,并不断地向大师靠近。读中层作品则不然,达不到中层水平,只能在下层徘徊复徘徊。当今图书出版之多,丰富多彩,斑斓多姿,可是,质量高下却是大有不同,真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如果读了劣质之书,非但提升不了人生品位,反而有可能降低自己的品位。你们让师生诵读经典,就是让他们“取法乎上”,就是让他们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朱永军】三是引导学生读地域文化。我们把学生带到学校周边的古琴台、晴川阁、黄鹤楼等文化景点进行学习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域的名人轶事、典故传说,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感。我们还组织教师对学校地域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创编校本课程《读具慧眼》,引导学生学习地域文化,并且将地域文化的特色体现在学校环境建设之中,让学生漫步校园之中,目之所及都能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丰厚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

【陶继新】你们这里的地域文化,富有很强的传奇色彩,会让学生很感兴趣;还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品位,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的熏陶与文化的浸染。而亲临其境,与在书本上学习是不一样的,它会让学生浮想联翩,想见古代先贤的行止言谈,思考他们流芳千古的内在品质。想到这些名人曾经生于斯,活动于斯,让也是生于斯的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自豪感,并生成“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学习动力。当老师们编写出来的校本课程《读具慧眼》呈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他们也就有了阅读的兴趣,以至有了“学而时习之”的内在需求。

心灵之“读 ”: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朱永军】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我们在师生中开展“文本之读”的活动,就是要引导师生与经典为伴,与大师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丰富师生的智慧,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在开展“文本之读”的同时,我们重视引导师生从读文本走向读懂人的心灵---“心灵之读”:一是倡导学校管理人员要读懂教师,使我们的管理方式贴近教师的需要;二是倡导教师要读懂学生,使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三是倡导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读懂,在校园形成一种相互理解、开放合作、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陶继新】教师是知识分子,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学校管理人员要想读懂教师,就不能脱离教师,更不能高高在上,而是尊重他们,与他们心灵相通。这样,教师也就会与管理人员心灵相契。相互的尊重与心灵的相通,自然就构建了一个和谐向上的“人”的群体,学校也就有了快速发展的可能。

教师要想更好地教育好学生,就要了解孩子。《学记》有言:“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看来,教师不但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还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然,就不可能“因材施教”,就不可能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要想抵达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读懂的层次,教师之间就要首先彼此懂读,从而形成一个互相支持、彼此包容的心理环境。这样,就可以向学生传递一种良好的心灵信息,并教育学生学会相互读懂,从而形成一种互相欣赏、互相帮助的学风。当这些正能量的风气形成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和谐与信赖的场域,让教育教学与学生走进一个理想的境界。

【朱永军】您所谈到的这些,正是我们在创建读式文化的过程中期望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在引导师生读懂人的心灵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要读懂教师。读懂教师关键是要读懂他们的心理,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每一天的校园生活都能真实而幸福。如何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呢?

我们认为首先要读懂教师的利益诉求,这里最重要的是学校评价机制的建设。就教育而言,教师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与教师之间在心理需求、专业发展、个人素质等方面天然存在着差异,我们的管理就是要满足不同的需求,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带来的欢乐与幸福。因此,我们在教师中实施绩效管理,将教师的工作根据岗位的不同分解为若干要素,每一个岗位都设立三个标准,即优秀、合格、提高,并将每位教师的工作业绩与奖励机制进行挂钩,体现优劳优酬,每月开展一次评价。这样的机制将岗位职责固化下来,也帮助教师反思自身的不足,促使每个教师每天进步一点点。

其次,是读懂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五级梯队培养”机制,建立骨干教师发展导师制,设立8个单项奖,奖励在教学、科研、后勤、德育、管理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有奔头。再次,读懂教师要读懂教师的精神需求,让每位教师都能感受自己在学校很重要。

【陶继新】目前有些教师的倦怠情绪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径;你们不但有效地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而且让教师有了和谐发展、敬业乐群的工作环境。其实,每一个教师都想发展,也都想教好自己的学生。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教师本身不能没有问题,而学校领导则是更为重要的责任者。如果学校领导真正读懂教师,就会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从而“投其所好”,让他们乐在其中,更好的工作。这需要智慧,需要方法,更需要的,则是学校领导的真诚之心。《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有了这样的诚心,加之智慧,就会与教师同心同德,就会为教师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当教师在生活上得到关照,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的时候,就会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就会听到生命拔节的声响。不但不会倦怠,反而会积极主动的发展,以至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学校发展的事业之中。

【朱永军】是的,读懂教师就是要点燃教师的职业激情。读懂学生就是要珍视每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走进学生的内心,把爱心播撒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我们倡导教师读懂学生主要引导教师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现状。学生是变化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看似一样,实际不一样,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身心各方面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只有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才能真正读懂学生。

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的桂贤娣老师,正是在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用心读懂学生的过程中,创造了“生进师访”教育方法,即学生进步,老师家访,学生再进步,老师再家访。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告状型的家访模式,使家访成为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心灵沟通之旅,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桂贤娣老师还创造了“因生给爱”的教育方法,即“爱‘体弱生’重在体恤、爱‘向师生’重在珍惜、爱‘背师生’重在主动、爱‘自卑生’重在呵护”……,这些教育方法的产生正是在时刻关注学生发展状态的过程中,读懂学生的结果。

【陶继新】教师的工作,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则是不能量化的。深爱学生者,与对学生没有爱者,尽管上同样时间的课,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所以,教师内在的修养,则是最为主要的。您所说的桂贤娣老师,首先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其次才有了那么好的方法的。她深深爱着孩子,所以,在她实施自己教育方略的时候,不但方法得当,更在教育实践中赢得了学生及其家长的信任。当学生及其家长相信教师的时候,教学就会变得相当轻松。“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规则。学生天真无邪,同时,他们又都有着特殊的“读心术”,教师对其是真爱还是假爱,孩子们从教师的外在表现中,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学生也会对教师施以相应的“回报”,或爱之,或惧之,或恨之。看来,教师爱某个学生,某个学生就会爱这个教师;教师的爱包括爱学生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在内的全体学生,全体学生也会同样爱这个教师。很多学生之间的问题,都可以用教师之爱去消解它;相反,很多不应当出现的问题,也会因为没有爱而愈积愈多。桂贤娣师为老师们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她更让大家看到了爱心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朱永军】读懂学生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其需求、困苦,从而解其所需。一年级的新生萌萌,经常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上课时无缘无故冲出教室,有时跑上讲台抱着老师不肯松手;有时钻到桌子下面顶着桌子玩。萌萌的行为令初为人师的张敏老师颇为头痛。老校长危汉桥幽默的劝导她:“教育是慢的艺术,你遇到这样的孩子虽然是你的不幸,但是你要学会把这种不幸转化为你的幸运,如果你能走进萌萌的内心,你一定能找到教育她的方法,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成熟起来。”张敏老师专门找心理专家咨询,在专家的指导下,阅读大量的书籍,并为萌萌专门制定了行为矫正计划,张敏老师还经常带着萌萌去游乐园,陪她玩耍,还坚持与萌萌交往的过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是艰苦的读懂学生心灵的过程。经过这样的读,萌萌逐渐改正以前的不良习惯,张敏也学会了教育之道,即“读懂学生还要懂得充分释放学生的主体价值。”

【陶继新】张敏老师为了改正萌萌的不良习惯,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了。可是,因为有爱在心,有责任在肩,她一直没有停止对萌萌的帮助,终于走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不但让我们为张敏老师的爱心所感动,也让我们看到,改变一个学生的不良习惯是何等的艰难,所以《学记》有言:“发然后禁,格而不胜。”这也给我们的老师提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习惯养成的时段,而习惯的好坏,是决定人的生命走向的。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你们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朱永军】读懂学生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积极推进自主育人模式的构建,在育人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上进行实践。如我们在班级中开展“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全员自主管理;我们将班队会班级主题活动的策划权、组织权,评价权还给学生;在学生中开展“值周活动”,参与值周的学生要通过民主的方式推选出值周领导小组成员,再由值周领导小组的学生与其他同学共同策划一周值周活动的内容。如同学们发现学校送报纸的工作人员很辛苦,他们在值周活动中开展“小小邮递员”的实践活动;发现低年级的小朋友午读时间主要是由老师给他们讲故事,值周的同学主动策划了我当“小小读书辅导员”的活动等等。

【陶继新】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管理班级,即使竭尽全力,也会有顾此失彼的时候。相反,每个人都有事的时候,就会事事有人管,事事做得好。况且,“权力”的过度集中,还会在学生中产生矛盾,有的学生为了争当一个干部,甚至拉帮结派,于是,不团结之风由此生矣。而且我发现,在一般人看来在整个小学阶段不可能有半点权力的学生,一旦给予一定的“职位”之后,他就会特别尽力。当受到大家称赞时,会特别自豪,会做得越来越好,也会越来越有“觉悟”。六年时间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品质。而人人都有了好的习惯,好的品质之后,还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形成一种班级文化。这个时候,各个方面的工作与学习,都会走向一个高层境界。

【朱永军】“心灵之读”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引导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要相互读懂。如学校每学期会组织师生到社区、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服务性学习活动;每年我们都利用六月份,在毕业年级中开展毕业主题实践活动——重温入队誓言、最后一次升旗、感恩母校等活动;每学期我们都组织教师到野外进行团队拓展训练,每年新年到来之际我们都会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全校性的迎新春庆祝活动,活动中老师们自编自导节目,自己创作校园歌曲……在上述这样的活动中让师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学会理解他人、接受他人、感恩他人。

【陶继新】你们所开展的这些活动,已经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相交的有效载体。在活动中,不但彼此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多了,更重要的是,师生的心扉大多是打开的。它可以让大家相互了解,消除以前的隔阂,从而建立起互信系统。其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的一些问题,好多都是缺少沟通与信任产生的。而活动,则成了大家相互沟通的一座桥梁。彼此信任了,和谐的学校系统才就应运而生了。而有了和谐,问题也就少了,师生的成长也就快了。

讲堂之“读”:让师生聆听窗外的声音

【朱永军】上面我们谈到了“心灵之读”,下面我想谈谈“讲堂之读”。之所以要开展“讲堂之读”,是想让师生聆听窗外的声音,现在很多学校关起门办教育,使学校教育远离社会生活的实际,师生仅仅活在狭小的校园空间里,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师生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开展“讲堂之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开设“专家讲堂”,让教师与大师对话。我们依据教师的需求每学期有计划的开展“专家讲堂”活动。几年来,我们围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礼仪、心理品质、艺术素养等聘请各方面的专家与教师们进行交流,在与大师近距离对话中,让我们教师的思想走出狭小的校园。

【陶继新】开设专家讲堂,可以让全体教师听到大师的精彩之讲。如果说“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是一个人成长的两大要件的话,“听大师语”则是对教师的生命提醒。大师大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独特的感悟,它对教师的成长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有的时候,人会迷失行走的方向;有的时候,人会困顿消极。而大师之讲,则可以让你在迷惘中突然看到生命的前景,在止步不前时顿时增添无穷的力量。而且,你们所请的大师,还不止于教育方法的专家,还有教育之外的大师。陆游在教儿子写诗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开设讲座亦然。有些教育之外的大师报告,往往可以站在另一个视角上,讲说看似与教育无关,实则有着内在维系的内容。于是,让老师们有茅塞顿开之感,有视野开阔之感。这样,再看教育的时候,就有了新的思考,就有了新的行动。

【朱永军】“讲堂之读”的第二个方面是引导教师在学校开设讲堂。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有着不同的知识涵养,他们本身就是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教师开展讲堂活动。如我校的罗习智老师虽然是一名美术教师,但其对历史有深入的研究,我们让老师给学生讲《资治通鉴》,老师的讲堂深入浅出,深受学生的喜欢;我校的周军玲老师喜欢文学并尝试自己创作文学作品,我们请老师为学生开设文学讲堂;我校的饶、乐小菲两位老师,喜欢绘本阅读,他们自费到杭州学习绘本阅读的方法,回学校后在学校开设绘本阅读讲堂,并且带领全校低年级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绘本阅读活动,深受低年级学生的欢迎。

【陶继新】让这些教师开设讲座意义重大。它不但给老师们提供了一展才思的舞台,而且还向大家昭示一个道理:一般教师也可以走上讲堂,也可以与专家学者一样谈古论今。这不但激励了他们对自己所讲话题的深入研究,还会在他们的心里生成特殊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就有了走向更大成功的可能。同时,它也让更多的教师跃跃欲试,感受一登讲坛的“大家”况味。当更多的教师走上讲坛,更多的教师有所研究的时候,名师辈出也就有了可能。而名师越来越多,名校也就自然诞生了。

【朱永军】“讲堂之读”的第三个方面是引导家长在学校开设讲堂。我校有近三千九百余名学生,每个学生背后的家长都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能量,他们中有个体创业者、有艺术家、医生、大学教授等等,我们把这些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在全校各班广泛开展家长讲堂活动。我们请个体创业者为学生讲自己艰苦创业的故事,请艺术家讲他们的艺术人生,请消防员家长讲灭火逃生的知识,请医生教给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家长讲堂深受学生的欢迎。

【陶继新】为家长开设讲堂,别有一番味道。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也有着各自的所长,有的还是某些行业的专门人才。他们所讲的有些内容,是教师力不能及的,而又是学生生命成长必须的。某个家长开讲的时候,他的孩子会感到特别的自豪,会在心里生成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某个家长之讲,还会有连锁反应,会让更多的家长自愿走上讲堂,也会让更多的孩子为之鼓舞。丰富多彩的家长之讲,不但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在为学校开设了更多富有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的“课程”。这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游学之“读”:让师生进行心灵的远足

【朱永军】再来谈谈关于“游学之读”。我们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游学活动,意在通过游学拓宽学生生活的物理空间,让他们进行心灵的远足。我们的游学活动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开展学区内的游学。在我校就读的学生大多物质条件优越,家庭生活环境好,许多学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到学区内四所偏远学校开展游学活动,每学期我们分月度组织不同的班级学生到学区内四所偏远学校进行一日游学活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随班上课,举行联谊活动,进行家庭互访。当我们的孩子走进地处边远城区孩子的家庭时,他们看不到家庭的豪华的装修,看不到为孩子专设的儿童房间,看到的只是简陋的家具及其父母在田间辛苦劳作的背影,我们的孩子被深深的震撼了。他们没有想到在距离这样近的地方,还生活着这样一些与他们境遇完全不同的同龄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理经受了一次从未有过的洗礼,许多孩子通过游学与当地学校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孩子们回到学校后,在全校发起了捐书活动,短短的一周时间,全校同学捐献书籍达4000余册。

【陶继新】你们到四所偏远学校开展的游学活动,之所以对学生产生了如此大的震撼,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已有的优裕生活与学习条件,他们不知道还有另一个“世界”里的孩子的穷困境况。其实,那些孩子并没有感到自己是多么的穷困潦倒,学习非常努力,品质相当优秀。这对城里孩子来说,简直不可想象!由此唤醒了他们的同情之心与爱人之心。一个孩子如果从小没有这种美好的心灵,即使学到再多的知识,长大成人之后也很难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其实,那些在他们看来困窘的孩子,却无意间为自己积累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当他们长大成人,学到更多知识之后,这些财富就会成为形成能力与智慧的内在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并不可怜,反而是幸福的。我小的时候很多次差一点被饿死,十几年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所受之罪,常人难以想象。可是,今天看来,却都成了我生命成长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可以说,给我多少钱,也换不来那笔苦难的价值;没有它,我不可能成为今天的陶继新。看来,多让孩子受一些苦,遭一些难,也许正是他们走向更加美好未来之福。

【朱永军】“游学之读”的第二个方面是开展“跟着课本游中国”的活动。在小学课本里面有许多描写祖国的名胜景点、名人轶事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学生了解我们的文化,扩宽学生的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遥不可及的感觉。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跟着课本游中国”的活动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本,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我们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如在学生学习了关于鲁迅的文章之后,学校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到鲁迅的故乡绍兴进行游学活动,学生在游学的活动中身处三味书屋之中,畅游百草园,品尝咸亨酒店的茴香豆,感受鲁迅笔下孔乙己当年的生活境遇,课文中的那些人或事、景或物因为游学由平面的文字变得触手可及。每次游学归来,同行们感受颇多,我们将同学们撰写的游学见闻,分期刊载在《放飞梦想地》的校刊上,供全校学生阅读分享,这不仅仅是游记的分享,更是一种生活阅历的分享。我们还与香港、台湾地区和英国的学校缔结友好学校。我们组织学生到港台地区的学校进行游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近几年,我们还分期组织教师到英国纽卡斯尔市开展教师游学活动,让我们的教师感受不同的教育,扩宽教师的教育视野。

【陶继新】开展“跟着课本游中国”的活动,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让文本与生活对接。既有文本之美,又见现实之景,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这对于理解课文,更会起到深化的作用。二是在这种特殊的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共同体味到了所游之地的人文之美。文化不但显见于文本之中,更在现实之间。而文化的关键是“以文化人”,这种游学,恰恰起到了“化人”的作用。比如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所写的“早”字,会让孩子们感到学习非勤不可。百草园之游,不但让孩子们感到那是一个孩子游玩的乐园,也让他们感到在自然中玩很美;不过,如果终日沉浸其中,荒废了学业,又是不可取的。这些感悟,不身在其中,往往是难以生成的。

学生与教师走出国门,不但会让他们感受异国文化,还会增强他们的国际意识。如果能够提前走向世界,则会增强他们的国际情结。现在,很多发达国家的教育,都特别关注孩子国际情结的培养。而当下有了这种情结,就为未来步入世界埋下了一颗种子,到了一定的时段,就会生根、发芽、开花与结果。

【朱永军】“游学之读”的第三个方面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家长自发开展游学活动。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每学期将家长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请进校园,让他们近距离的感受我们创造的教育环境,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在这样氛围的影响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学校开展游学活动的启发下,家长们也自发的组织了游学活动。如五年级二班的家长委员会成员发现班上一些同学长期住读,即使是双休也很难与家长见面。家长委员们主动将这些学生组织起来,并邀请住读生的家长开展双休日的游学活动。他们将孩子们带到科技馆、历史博物馆、东湖风景区进行实践活动,带到超市里开展“超市大赢家”活动等等,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

【陶继新】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家长的作用一旦发挥出来,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能。特别是安全问题越来越困扰学校发展的时候,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他们组织孩子们外出游学,既有深深的爱孩子之心,又有万无一失的周密计划。这样,既让孩子更好更多地走向校园,还为家长与家长彼此交流经验、孩子与孩子建立友谊的机会。《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里的学,不但有校内课文之学,更应当有校外的大课堂之学。正是在这些大课堂里,孩子们才有了见多识广、结交朋友的可能。

朱永军校长简介

朱永军 ,湖北省武汉市钟家村小学校长 ,研究生学历,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湖北小学语文学会会员,从教以来执着于学校管理与语文教学实践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获省市优秀科研成果,武汉市科技进步奖,大量学术论文发表在各级杂志上,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汉阳区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原载于《基础教育论坛》(小学版),2012年第6期。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