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树浇根 化人化心
浇树浇根 化人化心
作者:陶继新 刘 静         更新时间:2014-01-01

《中国教育报》“教育奠基中国”栏目

【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之五十七】

编者按:微山湖,以十万亩映日荷花、接天莲叶而美名远播,更因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乡而闻名于世。在这片神奇与美丽的湖区,有一位校长用他的爱心与智慧续写着教育战线上的神话与奇迹,他的教育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他就是微山湖上的教育先锋——刘静。微山县夏镇一中西校虽然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湖区,然而在刘静校长的领导下,成为了微山湖区老百姓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学校。为此,陶继新先生专程赶往这所湖区学校进行走访,与刘静校长展开了一次促膝长谈,完成了一次心灵碰撞。

担当责任——不辱神圣使命

【刘  静】我任校长职务已有十五个年头,在校长正职位置上也已十四年了,历经三处中学。随着时日的延续,我越来越意识到校长职位的价值所在。由于其行业和职位的特殊性,校长的作用不可谓不大。因而,校长是一种职位,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选择校长角色,就选择了责任;担任校长职务,就意味着担当了责任,意味着担起了神圣的使命。

【陶继新】历经三个学校,您都是有“战”必胜。究其原因,除了您的智慧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您所说的责任。担起校长的神圣责任,就不再是为个人权利谋划,而是为事业发展去想与去做。当一个校长全心全意为了学校的发展而努力的时候,会在无形中向老师们传递一个正向能量,让他们也不由自主地为了事业的发展而尽心尽力。这正中了《周易》之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刘  静】是的,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您的概括也是我的心得,是对我这几年做校长工作的一个鉴定。对于“校长”,我确有自己的认识,并有强烈的使命感。就是这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催生了我的勇气与思维创新,激活了我内在的潜能,使我不怕困难,勇于挑战自我,并不断取得“节节胜利”。所以,从做校长的那一刻起,我越来越意识到我承担了一份人类社会最神圣的责任。作为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首领”,学校能否履行这一神圣使命,校长是重要因素,是关键“人物”。我既然接过了“令箭”,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倾注我全部的心血和智慧,精心规划学校未来、为学生一生发展谋划。为此,我确定了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对中华民族负责,对学生未来负责”,并把这一核心的办学价值取向渗透到每一教职工的脑海中,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方向盘”。

【陶继新】您的话令我感动,不禁让我想起了曾子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是的,校长是不能没有远大志向的,是不能没有宏伟抱负的。有了宏大的志向、高远的目标,就必然会有与之相应的行动,也会产生相应的结果。而校长的思想与志向定位,是一个航标,会指引与影响更多的教师甚至学生也走向高远与未来。当他们也有了这种思想与志向之后,就会在整个学校形成一个为了民族未来而努力工作与学习的生命场。在“场”的师生,因志同道合而成为一个高品位的和谐体,会转危为安,会变败为胜,会真正走向能让自己幸福,也会促进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

【刘  静】陶老师您说得太好了。我们是在对话,更是我在接受您的教诲。您对教育工作高屋建瓴的认识,对“校长”的定位一定会引领我向更高远的目标前行。您引发了我对做校长的另一种思考,那就是仅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敢于担当、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具有其现实意义。几年来,我校的办学宗旨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已深入人心,为全体教职工的大脑活动指引了一个思维方向,它已成为我校检测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和标杆,既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指向。我们共同精心营造教育场景,悉心设计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调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鼓励我们的学子敢做敢为、敢于承担责任,引导他们为自己的人生确定高远的目标,从小就建立起“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作出贡献,贡献有多大,人生的意义就有多大”志向。相信,不久的将来,华夏腾飞的史册上将有夏镇一中西校学子的英名。

【陶继新】内化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心理认同,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就不可能主动积极地去做;相反,当您的思想内化到他们心里之后,老师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内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工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也在观察,即校长是不是言行一致,是不是敢于担当?经过“观其行”,才能“信其言”。所以,敢于担当首先要从校长做起。记得在访问老师的时候,他们都为您的这种责任担当意识所感动,他们也渐渐地有了这种意识,有了相应的行动。

您对人生意义的定位也很好,您在自己持续发展的时候,能够不断地帮助别人发展,真诚地希望别人成功,更好地让学校越来越有美誉度。您有了“齐鲁名校长”等荣誉称号,您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不断地帮助老师们发展、学生们成长,进而让学校也快速发展起来。这不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嘛!

“爱是教育基础”——把教育信条贯彻始终

【刘  静】从勇于担当到践行使命,除了具有一定的境界和能力外,我认为最核心的因素应该是爱心。我的校长寄语很简单,那就是“爱,一切教育的基础。”一个懂得爱的人,才可能为自己和他人、为社会创造幸福,才可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爱是人性的光芒,爱是心灵的流动。对教育者而言,爱是教育的动力源,爱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爱是对学生成长的守望。我作为校长,就是用这种心灵深处的真情激发教师与生俱来的大爱,爱教育事业、爱每一个学生,把爱的阳光洒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照耀每一个学生。为此,我们确定的校魂是“诚·爱”,致力营造一种至诚、至爱的氛围,使师生浸润在至真、至纯的雨露中;我们把“带上爱心与微笑,与你一路同行”作为教风,激励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编织爱心,蕴含热情,用爱心点燃学生的梦想,用教育的智慧和艺术力量培育希望之花;我们还确立了“我校没有坏学生”的学生观、“一个学生的心灵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的教育观等等,使之成为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校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

【陶继新】孔子说:“仁者爱人。”有了爱,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的流动。学校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地方,是最需要爱的园地。所以,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不是教学能力的高下,而是爱心多少的分野。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他会以他的爱心教育孩子,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爱心的学生;相反,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也会教育出缺少爱心,以至没有爱心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应当是社会上最有爱心的人。

除了爱之外,您还提到了“诚”字。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当今社会上不诚信的事件屡屡发生,有的时候也影响到了学校,甚至侵蚀到了学生的心灵。所以,在学校里强调“诚”的重要性,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极其重要。特蕾莎修女说:“最危险的人是说谎的人。”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应当是德才兼备者,绝对不应当成为危险的人。让每个学生都有了爱心与诚心,就会实现您所说的“我校没有坏学生”的愿望。

【刘  静】陶老师,您的见解很深刻,道出了学校教育最根本的东西,我很有同感。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爱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是双双相互浸染、相互点燃的过程。有了这种理念和情怀,我们自然会不断产生动力和激情,自然会不断产生思想的灵动,学生在这种爱的阳光下心理也自然会明亮起来。在我们学校,爱的火种已点燃整个校园: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同学间友爱相处、互相关心、相互激励、共同提高。在这里,教师感受到了职业的幸福感,学生感受到了亲情外的人间温情,人人奉献着爱心、人人沐浴着暖阳。

我校每年的毕业典礼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前几年的毕业典礼,我每每都要发表讲话,但这几年不讲了,应该说是不敢讲了。原因是随着时日的推移,校风愈来愈好,师生感情越来越深,现在的毕业典礼,我面对这一批批将离我远行的懂事而可爱的孩子,怕不能自已,我不能让孩子们看到他“敬爱”的校长失态;老师代表在发言过程中难以掌控自己的情绪,出现了多次的哽咽、啜泣;学生代表流着泪倾诉留恋之情,台下学生更是泪流两颊。在分别时,师生相拥,同学相拥,依依不舍,迟迟不愿离去。不仅如此,在场的家长也同样和学生、和老师难分难舍。而此时的我,百感凝成一句话“做教师、做校长,我此生无悔!”

【陶继新】听了您谈到的你们学校的毕业典礼,令我感慨万端。有些校长就是担心学生毕业的时候出事,而且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可是,还是被“魔高一丈”的学生搞得手足无措。其实,这样的校长不知道一个起码的道理,学生的心是防不住的。即使一时防止了一些“破坏”活动,他们还会在其他场合毁坏学校的声誉。这也许比有形的物质破坏更加严重。其实,这不全是他们的错,校长与教师平时对他们是不是真爱了?即使从心里爱了,让他们感受到了吗?爱不但出之于心,还需要艺术。你们是两者兼而有之。你们平时对他们爱之有加,而且附之以有效的艺术形式,他们从心里感激校长与教师,不愿意离开这所学校,所以,依依不舍之情就会随时随地流露出来。你们用毕业典礼这一有效的载体,让学生爱教师、爱学校以及老师爱学生的情感得到尽情的释放,就有了您所描述的一幕又一幕的感人场面。他们离开学校,看起来是在这所学校学习与生活的一个终结,其实,也是从另一个维度感恩学校的开端。他们会继续播种爱,把对你们学校与老师们的爱,不断地延续下去,从而爱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爱的传递,会给新的环境带来新的温馨,也会给他们自己带来新的幸福。

化人化心——关注师生健康和谐发展

【刘  静】我们学校之所以能形成这样浓厚的爱的氛围,正如您所言,我们不仅“从心里爱了”,并且“让他们感受到了”,我们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最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营造了弥漫在校园里的那个“场”,人人都共建这个“场”,人人都被这个场感染着、激励着、磁化着,这就是我们润物细无声的化人工作。作为现代的校长要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开放的视野和更高远的目标指向,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化人”上——化教师,化学生,化社会;化思想,化行为,化生命状态。然而,化人确是一种十分艰难的工作,在百姓中有一句通俗而经典的说法叫“山难改,性难移”,即便是“法力无边”的佛也不得不说“随化度人难”。可见,化人之难。但我坚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我的信条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化人应先化心,心的碰撞、心的交融必然产生心的灵动和灵魂的升华,必然产生行为的改变。为此,我致力于人本而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成长、发展和生命状态,呼应时代与未来的召唤,营造积极、昂扬、温馨而浓郁的阳光文化,打造微山湖畔的精神特区。

【陶继新】是的,化人的核心在于化心,对于有知识有文化的教师,化心显得尤其重要。而校长要想化教师之心,首先校长要有真心,要有爱心,还要有包容之心。校长不管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如果心言不一,言行不一,就会被“火眼金睛”的老师们所识破。您之所以能够化了教师的心,首先就是一个真,坦诚相谈,不回避问题,也不有意褒奖,当然也不任意否定。老师们从您的真诚里,感受到了可信。心中有信,就已经开始“化”了。于是,这种爱就有了深意。因为老师们在发展中,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有一个问题与化心不完全一样,那就是老师们的不同性格是比较难化的。思想可以变化,可是性格多难改变,此之谓“性难移”也。不过,一个人的性格,从正面看可能是优点,而从反面看则可能是缺点。所以,校长要多从正面看,少从反面看。这就要求校长有一个博大的胸怀,有一个包容之心。包容不同个性的老师,提升他们的思想品质。同时,还要学会包容教师的缺点与失误,因为任何人的发展,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操之过急,往往欲速则不达。相反,认可这种状态,不断地鼓励,教师的发展就有了道法自然的美丽。

培训教化——实现高度的价值认同

【刘  静】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老百姓常说“百人百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尽管各人性格差异较大,也掩盖不了人类共有的天性,我们就是依据共性、尊重差异、相互包容、求同存异、自我克制、取人之长、共同提高,采取有效举措形成共识、凝聚人心。为此,我采取的首项措施是培训教化——提升境界,实现高度的价值认同。具体做法之一是改变平素经常性的各种会议的性质,由布置工作、传达文件、学习材料变为培训会议。简单一改,会议性质变了,对教师来说,由机械接受任务变为发展需求,调动了内驱力,提高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接受程度;对学校来说,由对教师发号施令变为启发诱导,工作由让教职工去做变为激发教职工想着做。教职工认识提高了、观点一致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于是各展奇能、各施其才,工作主动了,效率提高了,学校各项工作自然便顺其自然地上升了。

【陶继新】培训教化做得好!是的,人都有向善的一面,即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本然就一样。《学记》中所说的“化民易俗”,就是要化民为善。“培训”无疑是一个好的办法。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培训中,老师们向善之心的大门就会开启,良知指数不断增加了,认识与看法也将逐渐趋于一致。这样,老师们在工作的时候,就会多了和善与良知,少了不少分歧与纷争。同时,在一次又一次的培训中,老师们也会慢慢体会到,自己思想境界的提升,不但会得到别人的拥戴,对自己也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情。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可能是单面的,都有其相互性。当一个教师对学生爱之有加的时候,学生也会敬重教师,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特别幸福。一个天天快乐的教师,身体也多是健康的,精神也多是愉快的,幸福指数也多是高的。

人文感化——重现绿色的生命通道

【刘  静】我的“培训教化”起到了理想的功效。但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提是情感层面的认同。我做的第二项工作是“人文感化———重现绿色生命的通道”。尽管每个人天性不同、后天所受教育不同、身处境况不同,对人、对事、对社会的认识和处理方式不同,但还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有道理,“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样有利于进行人文感化。为了传承儒、释、道大成文化,我遵循人本原理、尊重人文特质,尊重教职工的生命状态和现实需求,着眼教职工的长远利益和发展需要,考虑我们微山湖区特有的地域特点,并结合日益开放的社会发展形势,对教职工和学生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浓厚的师生感情。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管理人员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做起,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合作共事、合作学习的和谐宽松而又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新时代大家庭,使“一团和气”与“积极竞争”两者之间达到了最佳结合。

【陶继新】中国有句古话,叫“文人相轻”,彼此往往互不服气,看不起对方。可是,中国还有一句俗话,叫“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果尊重对方,对方也会尊重你,甚至会更加尊重你。如果校长尊重老师,教师甚至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更加尊重校长。有了尊重,也就少了相轻,也就有了内在的和谐。

您所说的“合作”显得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很强的合作意识,老师们工作起来就会事倍功半;如果有了合作意识,工作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而且,一旦习惯了合作,从合作中尝了甜头,就会更好地合作,以至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尊重也好,合作也好,为的是大家都能更好地发展,都能有一个更加积极的生命状态。有的时候老师们之间也会有竞争,可是,那是在平等、公开、公平的环境下竞争,那是在希望自己赢,也希望别人赢的心理下进行的。老师们一旦有了这种心理,整个学校的人文环境就会越来越好,大家孜孜以求的幸福也就降临到每一个老师身上了。

以文浸化——实现生命的质量提升

【刘  静】我做的第三项工作是“以文浸化——实现生命质量的提升”。学校本身就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播人类文明的基地,而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我们学校注重采用视觉冲击的教育方式。例如我们在学校大门口题写了学校的核心理念,即校训——“开启明天的辉煌”,在教学楼楼道开辟了“文化长廊”等。再如在学生公寓发起的“我为我家起雅号”活动,集全室八人之力,大家共同筹划、酝酿,共同给自己的宿舍起一个名字,并写出300400字左右的解说词,在这个活动中,大家共商愿景,共建家园,这样,每个寝室都有了各具特色的雅号,活动十分有趣,非常有教育意义;而且寝室内的布置也更是异彩纷呈、积极向上,陶冶了大家的情操。

【陶继新】“我为我家起雅号”活动很有创意。学生的这个“家”经营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与文化品位的高下。如果说教室是学习之地的话,宿舍也应当成为另一个文化场所。起一个雅号并不特别容易,要举全“家”之智慧。可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心向一处想了,都想好好建设这个“家园”了。那么这个环境中的和谐,无疑会关系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及生活的质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各个宿舍的雅号各不相同,解说词自然也就各有千秋,这就形成了一个文化景观,也可称之为宿舍文化。既然称为文化,当然就可以化人了。而天天都在这个地方停留、休息、睡觉,当然也就会被“浸化”了。

用心诱化——塑造阳光明亮的心灵

【刘  静】四是“用心诱化——塑造阳光明亮的心灵”。除了付出真诚外,我还注意观察不同性格、不同境况的教师与学生,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感受其内心世界,启迪心智,指点迷津,开阔思路,促进其积极向上,身心阳光。我们学校确立的“学生观”是“我校没有坏学生”,同样,我校更无坏教师。我是这样做的,我们的教师对待学生更是这样做的。现在我校有不少老教师享有“老爸”的尊称,更有许多年轻教师享有“帅哥哥”、“美姐姐”的称谓。教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也步入了老师们神圣的心理殿堂。

【陶继新】您之所以始终能保持一个阳光心态,是因为您懂得自己心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态,教师心态好坏,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而心理状态好了,工作与学习起来效率会高,身体也会健康;心理状态不好,工作与学习起来效率就会低下,身体也不会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塑造阳光明亮的心灵,是关乎到教师与学生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幸福与否的大问题。您说“我校没有坏学生”,也“没有坏老师”,这个“坏”,不单单指品德不佳者,也包括心理不健康者。心灵的明丽,会让大家都快乐起来,都幸福起来。

活动悟化——归于自然,启迪心智

【刘  静】我还特别注重师生的亲身体验,让师生在各项活动中升华情感、陶冶精神、提升能力,这是我围绕着“化人”做的第五项工作:“活动悟化——归于自然,启迪心智”。我们为教师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那就是组织教职工积极自主开展并主动参与多项活动。有灵活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有老师们相互碰撞的“教师论坛”活动;有情感交流的“心灵鸡汤”活动,有强健体魄、放松心情的冬季越野赛活动等等。教师如此,学生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同学们在各种活动中,亲身体验组织、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亲身感受成长、成熟、快乐、成功,真正让学生身心合一、和谐发展。再如:每年春季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远足行”活动,学生徒步25公里,一路欣赏微山湖畔旖旎的风光,感受自然,沿途考察厂矿、企业、码头、纪念碑、水上竞技学校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见识,又锻炼了体魄,坚强了意志,放飞了心灵。学校还组织师生到微山湖畔清理垃圾,利用寒假学生在家“过年”这一大好机会,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地域经济发展与家庭成员文化程度的关系,了解“对联”的文化意义与发展过程,了解微山湖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我们还开展了学生“走进军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军营生活,树立国防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陶继新】古人主张“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说书等载体是一种固化的文本,生活就是一种生活文本,只有两种文本的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

现在不少学校的生活相当枯燥,除了上课教学与学习,教师与学生的其他活动几乎都被取消了。可是,人的成长是需要各种营养的。如果少了某些营养,就会是不健全的。你们从教师健康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着眼,开辟了另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天地,在这个天地里,教师有了更多更好的生命活动,学生也得到了有益身心的锻炼。

其实,“应试教育”并不一定能够真正让教师轻松起来,也不可能让学习效率高起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只有紧张的学习,没有相应的活动放松,虽然用了不少时间,效率大都是不理想的。只有在休息好、活动好的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愉快的,高效的。你们学校的学生学习状态一直很好,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这种异彩纷呈的活动,当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习惯内化——让工作、学习成为生命的自觉需求

【刘  静】在注重“化人”方面我对“习惯成自然”颇有感触,为此,我做的第六项工作是:“习惯内化——让工作、学习成为生命的自觉需求”。

我在学校工作中很少对教职工发号施令,我主要是把我的想法内化为老师们的内心冲动。经过充分酝酿、反复推敲后,老师们把学校的各项制度化为一种自律,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追求。现在我校的许多常规工作已经成为了老师们的一种生活要求和行为习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已经成为老师们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工作状态。教学研究已不再分时间、场所,老师们都能自主地研究工作,尽心地做好工作。目前,我们学校开创的多个教育教学领域,都是老师们努力拓展工作外延而结出的果实。学校的各项工作井井有条,精益求精,“把每项工作做得更精彩”已得以实现。工作,对我校教师来说已不再是“饭碗”,不再是职业,也已不再是事业,而是一种生活,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呈现。各种教育教学行为,已然成为一种生命活动的展现方式。我这种“习惯成自然”的理念,也自然地通过老师传达给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生在校一天的生活,松弛有度,颇有规律,“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恬淡安静的睡眠,龙腾虎跃的体育锻炼,面带笑容的就餐,紧张而从容的学习,都是那么地有序,那么地顺其自然。

【陶继新】习惯好坏,决定一个人生命的走向。它比学生的高分数要重要得多!因为有了好的习惯,教学水平会不求自高,学习成绩也绝无问题。可是,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甚至是一个艰苦与反复的过程。然而,一个好习惯一旦养成,就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就可以受益终生。如果不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考虑,就不会下这么大的功夫。尽管您没有特别提到这个问题,可是,我知道“功夫在诗外”。而且,有了好的习惯之后,教师工作起来不会感到特别劳累,也不会杂乱无章,而是感到游刃有余,特别轻松;学生学起来不会有头无尾,效率低下,而是持之以恒,特别高效。您每到一所学校,都能紧紧抓住师生的习惯养成不放,所以,这些学校的师生也就养成了好的习惯,也就等于给自己生命的“银行”里存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成长之款”。而且,师生良好习惯养成之后,学校管理工作就会变得易如反掌,甚至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还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校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我想,这也是您的制胜法宝吧!

刘静校长简介

刘静,山东省微山县夏镇一中西校校长,入选首批“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荣获“首届全国中学百名优秀名星校长”、“山东省科研创新校长”、“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微山县“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其自主构建的“自学·释疑·达标”教学模式成为山东省最好的教学模式之一。他领导的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主持的“关于教师的培养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荣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2916日,第4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