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办学校到办教育
从办学校到办教育
作者:陶继新 孙群杰         更新时间:2014-01-01

 

编者按:孙群杰2003年元月到驻马店市八中任校长,几年之内,他把一个城乡结合部的薄弱学校变成全市乃至全省的名校。2011年,为了启动驻马店市实验中学,他受命到离市区有8公里之远的这所学校去任校长,很多家长听说他去了新学校,一开学招生就收了36个班,创造了新学校启动的奇迹。孙群杰为何有这样的个人魅力?为什么他和他的学校能一次次地创造辉煌?我们探寻孙群杰作为一个校长成功的秘诀,更探寻一个教育寻梦人对教育的追求。

困难面前不放弃,薄弱学校求生存

【孙群杰】在我初当校长的时候,由于当时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位置偏远,条件也差,留不住老师,也留不住学生。当时,我们是市区唯一连自来水都不通的学校。由于没有旗杆,学校从来没有升过国旗。我任校长的前几年,主要是为学校的生存问题而努力,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一方面多方筹集资金。其实真的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学,更不用说去研究教育的发展问题了。现在想来,自己的那个校长当得真的是很不合格。

【陶继新】其实,您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如果不是条件差,也许不会让您去当校长。任何学校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对于条件极其不好的学校,要想让它“旧貌换新颜”,更是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样。所以,不存在“不合格”的问题。相反,您很了不起,您没有埋怨办学条件不好,也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带领老师们,矢志不移地行走在发展学校的道路上,并且让这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群杰】我真的很感激那么多和我一同走过来的老师们。在学校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在压力大到自己难以支持的时候,是大家的互相鼓励使我走出了困局。作为校长,我也曾犹豫过,甚至想到过放弃,但我看到了教师眼中的信任,更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渴望。所以我没有退缩过,这种信任和鼓励给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持。现在再回过头来想,我倒是感谢上级把我安排到一个薄弱学校任校长,因为在这种学校才最能锻炼人,也最能出成绩。看着学校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我找到了作为校长的职业幸福感。

【陶继新】困难之于决不放弃的人,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因为这样的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解决困难的愉悦,并升华了人生的境界。特别是有一群人都如此而为的时候,就更为幸福。因为不单单是教师鼓励了您,也是您鼓励了教师。这种鼓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会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而这种能量,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传递到学生那里,从而让他们也有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国古已有之的“精神胜利法”,在你们那里彰显了其无穷的魅力。

【孙群杰】我也深切地体会到,在一个学校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其实是最容易凝聚人心的。因为每一个教师都不甘屈居人下,每一个学生都热爱自己的母校。尽管这所学校可能在办学条件方面与其他学校相比差距很大,但这种凝聚力一旦被激发出来,很快会转变为推动学校变革的巨大动力。正是这种力量,使很多处于低谷的学校一步步走出了困境。作为校长,在学校发展的初级阶段,善于发现这种力量并利用这种力量,就能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陶继新】中国有句俗话:“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看来,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也会被困难吓倒,非但不能凝聚心力,反而会形成一种破坏力量。你们为什么能够让困难变成了一种动力了呢?我觉得,就是你们太强大了,你们的心太齐了。不是吗?“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啊!“人心齐,泰山移”嘛!但是,强也好,齐也好,我觉得总要有一个起核心作用的领头人,振臂一呼,四方云集。而您,就是这样一个领头人。而且,您还很有智慧,善于利用这个困难,善于将这种心力很好地凝聚在一起。因为你让大家在与困难作斗争的时候,不是眼前一片迷茫,而是看到了前方的光明。

赞扬声中不停步,师生幸福成追求

【孙群杰】在我们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条件改善了,生源增加了,社会声誉提高了。但真的解决了学校的生存问题后,我发现我们的教师太疲倦,我们的学生不快乐。那个时候,学生和教师都是早来晚走,教师工作量大,学生课业负担重。因为太疲倦,所以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为不快乐,所以学生就容易厌学。看到墙上一块块奖牌,听到别人对学校的声声赞扬,我却总觉得我们缺少一点什么,从没有学生到学生爆满,也许我可以说自己把学校办好了,但我能说把教育办好了吗?

【陶继新】对于何为办好学校,回答是不一样的。现在也有一些所谓的名校,生源非常好,升学率也相当高;可是,师生的幸福感怎样?学校发展的内在潜力有多大?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发展老师与学生,就是让他们当下学有所得,未来更有发展,当下健康快乐,未来更加幸福。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考量的话,现在一些所谓的名校,将是名之不名。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而您,却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有了冷静思考的一位校长,而且是很会思考且思考得很有价值的一位校长。

【孙群杰】“当下学有所得,未来更有发展,当下健康快乐,未来更加幸福。”陶老师,您说得太好了。我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思考着要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前,一些困扰各个学校的老问题也困扰着我们: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好几年了,但教师的教法没有真正改变,满堂灌依然很普遍很严重,学生厌学问题很突出,差生面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了寻找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去了山东、江苏、北京、上海很多名校参观、学习,我们感到自己与别人最大的差距就是:虽然教学成绩有了,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强,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解决这些问题。

【陶继新】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在这个阵地上的幸福指数高下,决定着他们生命状态的优劣。所以,从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当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现在,不少教师习惯了满堂灌,学生厌倦了教师讲。可是,如果真从这方面“动手术”的时候,教师则有了疑虑:自己辛辛苦苦地教,学生尚且不会,让他们自己学,就更不可能行了。其实,他们不知道一个道理,教师教会与学生学会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学生学会与学生会学特别是善学也不在一个层次上。真正让学生感受上课的快乐,就要让他们会学善学,就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您将思考的重心与改革的焦点放在课堂改革上,自然也就有了解决教师倦怠与学生厌学的金钥匙。

课堂教学要创新,不怕阻力是关键

【孙群杰】尽管有思想准备,但改革遇到的阻力还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大家不理解,班子里面有不同的认识,教师里面有不同的想法。而且越是优秀教师阻力越大,他们更不愿意改变自己认为对提高成绩很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时候,我们做了大量的统一思想的工作,我曾经在一个校内论坛上引导大家共同讨论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我问老师们:在旧模式下,好学生学习成绩好,差学生能教出好成绩吗?老师们说:基本不可能;那么在新模式下,好学生成绩会变差吗?老师们回答:不会的,好学生不需要教师怎么讲,成绩就不会差,北大、清华的学生没有一个是老师教出来的;我继续问:那么差学生在新模式下成绩会变好吗?不一定。会更差吗?不会的,总要有所改变。我们大家都笑了,那不得了,既然好的仍旧会好,差的也再差不到哪里去,还有什么思想顾虑,就大胆去尝试吧!在认识一致的情况下,改革全面开始了。

【陶继新】优秀教师之所以对于课堂改革阻力更大,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多少年来,这种经验“百试不爽”。不过,这种心理的屏障一旦破除,他们的观念一旦变化,就会在课堂改革中形成一道新的教学风景。他们会惊奇地发现,课堂教学除了他们的“谆谆”之教外,还有更为有效的学生积极之学。

变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时候,可以采取强制的方式,这也有成功的经验。而您采取了软办法,让大家心服之后,再进行改革。同样是进行课堂改革,前者的教师是被动的,后者的教师则是主动的。被动与主动都是在改革,而效果却多是大相径庭的。况且,这也向老师们输送了一个信号:校长不是无理强求,而是有理服人。这样,大家不但会心悦诚服地进行课堂改革,也会更加敬重校长。

【孙群杰】家长的阻力也是我们早有预料的,但我们没有想到家长的反应会那么激烈。刚开始课改的那段时间,我天天接到家长的电话,还有不下10批次的家长联合起来到我办公室里来请愿。虽然我们考虑到家长的观念提前开了家长动员会,但做好家长们的工作还是让我们费了不少周折。

【陶继新】比起教师,家长的观念也许更为陈旧。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考试成绩的高下,是否能升上理想的学校,却很少思考孩子是不是幸福的,是不是可以持续发展的。特别是原本成绩就好、升学率就好的学校,突然间来一个什么课堂教学改革,如果由此造成孩子成绩下降,如果升不上理想的学校,谁来承担这个责任。所以,家长开始时的联合请愿当在情理之中。不过,没有比家长再希望孩子幸福成长的了。当他们清楚课堂改革不但不会影响孩子考试成绩,反而更会让他们更好成长的时候,请愿也就变成了鼓掌与支持了。

面对新的形势,全面革新观念

【孙群杰】最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孩子们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空前的欢迎,他们的积极性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在他们身上发生的转变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让所有人打消了对改革的顾虑。

【陶继新】旧有的课堂教学,受害最大的是学生,不在其中,是很难感受到这种滋味的。所以,他们才像奴隶想获得解放一样积极。而且,学生中本来就蕴藏着巨大的自我学习的能量,如果压抑得久了,这种能量就会消减;相反,如果开发得及时,就会还给教师一个巨大的惊喜。

【孙群杰】从单纯地关注成绩到更多地关注成长,我们注意到家长的认识其实也在提高了。社会上大学的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巨大反差,对人们固有的对教育的认识形成了巨大冲击,也将给基础教育带来重大影响,这种认识上的改变将会给中小学松绑,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人人都可以上大学,或者说上大学成为一种主动选择,无疑将大大缓解一部分家长对分数的盲目追求,从而减轻分数和升学率给学校与老师带来的压力。这可以让我们放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可以让我们的目光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陶继新】几乎人人都可以升大学,确实给课堂改革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家长认识的提升,则直接作用于学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改革。而家长认识的提升,如果说与外部环境有关的话,与你们的工作更是分之不开。当学生希望课堂改革,家长以至老师也希望改革的时候,新的课堂教学景观也就诞生了。

【孙群杰】高等教育的普及,靠能力找工作而不再是靠文凭找工作的现实,可以让教育抛掉自己身上被强加的很多社会负担,重新回归到教育的本位,不再被扭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提前了解这种形势,提前应对这种变化。越早越主动,越晚越被动。学校向何处去?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教育向何处去?这是每一个校长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着眼孩子走向社会时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真正的教育必须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为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着想。

【陶继新】尽管高等教育近乎普及,可是,上重点大学还是一般性大学,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异的。对于家长与孩子,他们还是看重高考的。所以,在重视学生全面素养提升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尽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其实,提升素养与考出好的成绩,尽管有的时候存在矛盾,有的时候则是可以相对统一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略之一。因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之后,课堂就有了生命的张力,不但学起来快乐,而且学起来高效,成绩提高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而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且有了持久发展动力的时候,也就有了适应各种挑战的能力。

创设育人环境,注重环境育人

【孙群杰】是的,提升素养与考出好的成绩并不矛盾。除了在学习上激发学生的潜力,我觉得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上也应该发掘学生的潜力,特别是要关注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八年前我曾经在学校校园内最醒目的地方种了两棵梨树,有人说这么多孩子,果实怎么长得住?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年树上都是硕果累累,从没有孩子去私自摘下一个。我自己的女儿到学校来,当时她还在上小学,她在梨树下站了很久,我一直在观察她。我注意到了她馋得直流口水的样子,但她最终没有去摘。我故意告诉她:你是校长的女儿,你摘下一个果子不会有人批评你的。她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你们学校那么多大哥哥、大姐姐都不摘,我才不摘呢,我要是摘了,我不就成了坏孩子了吗?是呀,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两棵梨树面前孩子们自己有了认识。我们校园种了很多花,孩子们从来不摘下一朵,他们天天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自行车摆放得整整齐齐。我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素质让校长很感动,孩子们做得更好了。现在我们学校备了几百把雨伞,下雨时没带雨具的学生可以自由取一把回家。第二天,雨伞都会一把不少地送回来,还有同学把家里没用的雨伞也带到学校让大家公用,很多同学还把家里的花儿搬到学校让大家欣赏。我很欣慰,我最值得骄傲的,不是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更不是我们每年有多少毕业生进入了重点高中。最值得我骄傲的,是我们学校的风气。我们经常会问“什么是教育”,其实教育就是营造一个适合人成长和生活的环境。教育就是环境对人的熏陶和影响。我们没有值得骄傲的高楼大厦,也没有值得宣扬的名人名师,但我们有一个好的风气,有一个适合我们两千师生共同成长的自己的校园、自己的乐园。

【陶继新】你们的学生为什么好呢?我想,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本来就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都有向善向真向美的心理愿望。所以,如此而为,当如孟子所言,良知良能,人生而有之。既然生而有之,顺势而为,也就有了良好的效果。二是你们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生成了巨大的能量。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与信任,可是,有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则多了小心,甚至多了防范,结果,师生之间无形之中形成了对立与矛盾。这个时候,教育的效果低下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相反,教师越是相信尊重学生,越会在他们心里形成一种自尊与自爱。而你们,恰恰为学生的自尊自爱提供了生成的环境。而且,好的风气也会传播的。大家都自尊自爱的时候,就会在校园里形成一种气场。有人看着如此,没人在场亦如此。长期的自觉,会在学生那里形成一种习惯与品质。而这种品质与习惯,则对他们一生的成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不只是会形成当下良好的校风,还会辐射到他们生命成长的未来。

【孙群杰】现在人们都觉得孩子们难教,说到底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太复杂了,我们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作为老师,都想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可面对复杂的教育环境,有时让身为校长的我也感到很无助。我看到一个个孩子因为我们的不作为而出问题的时候,便觉得很自责。这里所说的我们,当然也包括家长。无论是老师或是家长,都太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了,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两点。时代已经变了,社会已经变了,环境早已变了,孩子也早已不是10年、20年前的我们了,而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很多人还在用那些老掉牙的故事来教育学生,用那些落了伍的理论来试图说服学生,甚至想用最简单、最粗暴的方法来管教学生,这样怎么可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呢?我很庆幸自己从事了教育,尽管这份工作很累很辛苦,尽管这份工作有很多委屈和无奈。但当我看到家长充满期待的表情时,当我看到孩子清澈的眼神时,我感到心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肩上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陶继新】古人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教育亦然。时代变了,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不变,当然会出问题。教育学生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然后才能“因材施教”。所以,必须研究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学生本身也是教育者。他们在自我教育,也在教育我们的教师;他们还是管理者,他们在管理自己,也在管理学校。我在一些学校里采访的时候发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管理乃至管理学校的能力是远远超过大人想象的。这几年与魏书生老师多次对话,且共同完成了著作。发现在二三十年前,他的学生已经很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至影响到教师了。为什么呢?因为魏书生老师特别相信学生,他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管理好自己,也完全有能力管理好班级,以至有能力参与学校管理。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再面对所谓学生难管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新的视角,新的办法,就会在充分相信学生的时候,让他们不但成为课堂改革的主人,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

开通“校长在线”,架起沟通桥梁

【孙群杰】现在,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能够畅通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对人、对事、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和想法。很多老师和家长恰恰忽视的就是这些。我们总是把我们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却不重视孩子自己的想法。所以孩子的逆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我们教师和家长的很大责任。五年前我就把自己的QQ号码公布出来,以便与老师、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到后来把它命名为“校长在线”,设想成立一个网上虚拟的“群杰教育工作室”,成为与大家共同探讨教育问题的窗口和平台。“在线提供教育咨询,共同分享教育体验”成了“校长在线”的一个口号,也成了我业余的一份工作。主要是想建立这样一个渠道,能无障碍地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

【陶继新】打通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渠道,才能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有了信任,再进行教育的时候,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在问题是,家长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校长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并不畅通。您开设“校长在线”,则有效地打通了您与他们之间的沟通渠道。其实,人与人之间,如果心相通了,一些问题也就有解决的基础了。不过,这会让您消耗一定的时间,甚至会增加不少意料不到的麻烦。不过,如果这些麻烦不能及早解决,以后还会酿成更多的麻烦。“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啊!相反,“禁于未发”之时,则可以将很多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孙群杰】几年来,已记不清有多少学生、家长、老师和许许多多关心教育、关注教育的熟悉或陌生的朋友登录“校长在线”,不知不觉间,这个平台上的用户越来越多,被我加为好友的名字也已经达到了400多个。在交流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双双渴求帮助的眼睛,它让我在每天下班之后就习惯性地登录、上线、看留言、听倾诉。一次次面对面地观点碰撞,一回回细致入微地答疑解难。听说孩子有了起色,我和家长一样高兴,看到家长舒展的双眉,我立马发过去一个“笑脸”。很多人与我从未谋面,但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诉说教育的苦恼到分享教育的成果,我收藏的有价值的交流记录早已经突破了十几万字。

真的应该感谢时代,感谢网络,感谢有你有我。通过“校长在线”,我一次次地把自己对于教育的探索付诸实践,我一次次地享受到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而且通过这种交流,使自己越来越明白办好学校和办好教育是两码事,也许办好学校是校长的一份工作,是职业,但办好教育却是校长的一项使命,是事业。现在,值守“校长在线”,成为我每天工作的一部分,甚至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陶继新】看了您的话,很是感动。一个校长,如果只是将其职务当做一个职业,不但少了责任心,也少了工作的动力。而当成使命则不然,就有了一种崇高的追求。正是在这种追求中,累虽累矣,可是,您更是幸福的。因为您为此尽的力,结出了必然的果。由此而形成的您与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心灵相契,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资本。这种精神会让您感到自豪,也会让教师、家长与学生更与学校的发展、孩子的成长维系起来。那么,有了这种维系,真正的教育的意义也就自然生成了。

胸怀教育情节,追寻教育梦想

【孙群杰】前几天,一对夫妇来找我,他们想来看看学校,想让孩子秋天来上学。在交谈中得知,孩子本来在市内一所最好的小学读书,因为想去郑州上学,春节后便送去郑州在一个什么辅导学校专门做强化训练,想届时考郑州的几所初中。一个那么小的孩子,被送到了那样一个只讲成绩不讲其他的地方。孩子很要强,不想让父母担心,他爸爸在郊区一个乡里当乡长,没有时间去看他,妈妈去时,他说:“我给爸爸写封信吧!”爸爸读到了孩子的信,信中说:“爸爸,不要担心我,我在这里很快乐。”但爸爸觉得孩子不快乐,因为信纸上点点的泪痕告诉他儿子不快乐,妈妈也觉得儿子不快乐,因为她看到短短的两个月孩子已经变得又黑又瘦。听着家长的叙述,我的眼泪溢满眼眶,并在我的一忍再忍之后还是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夫妇两个很吃惊地看着我,他们不理解我怎么会这样情绪失控,我怎么会为了他们的儿子——一个我从未谋面的孩子泪流满面。我只能告诉他们:我太感性,外表强大的校长其实是一个很脆弱的人。他们哪里知道,二十年的从教经历,十年的办学实践,我早已把教育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我想尽我所能让他们健康,让他们快乐,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学到多少知识,更不是只想让他们都能考出多高的成绩。尽管在当前复杂的教育形势下,自己的力量是如此弱小,甚至很多时候自己的呐喊被淹没在一波高过一波的追逐分数的声浪中,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更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我很欣慰,很多家长对教育已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更欣慰,我有一个和我有着一样追求的团队。从八中到实验中学,我们在教育的征程上摸索着前进,我们一次次地把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我们让更多的孩子保留了天真的笑容,我们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了成功和自信。从八中到实验中学,那么多学生和家长不离不弃地跟随着我们,就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和最好的褒奖。比起这些,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算得了什么,社会上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我们是一群追梦的人,我相信我们终有实现我们梦想的一天!

【陶继新】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您却因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的不快乐流泪了。这不是“太感性”,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一个人如果连感情都没有,那么,则连人都不是了。一个校长如果没有感情,不但工作做不好,甚至是可怕的。有了这份真诚的感情,对孩子、对教师、对家长、对他人,都会充满感情,充满爱。而有了感情与爱的教育,也才有了真教育。

正是您的这种情怀,感动了教师与家长,于是,您在他们心里构建了一个信任系统。有了这个信任,再做工作的时候,也就有了可信度。他们听您言,自然会信您行。而您呢?无论是言,还是行,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校的发展啊!这不正是您所说的不仅是办学校,而且是办教育吗!

孙群杰校长简介

孙群杰,19698月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多次当选“驻马店市优秀校长”,被命名为“驻马店市教育十大领军人物”、“驻马店市首届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当选驻马店市二届、三届人大代表,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并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2011年被授予“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驻马店市文明市民标兵”称号。

(原载于《创新教育》,2012年第3辑。)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