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改理念落地生“花”
让课改理念落地生“花”
作者:陶继新 刘凤军         更新时间:2014-01-01

 

  

编者按: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高中,一群全市中考平均不足300分的孩子,一批被一次次选拔后留下来的年龄平均不足30岁的教师。然而正是这样的一群师生,他们并不自暴自弃,在校长的带领下,大胆求索,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使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创造了幸福而快乐的教育。这所学校就是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学。近日,陶继新先生走进这所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学校,进行了全面了解,与校长刘凤军就学校办学理念展开了深入探讨。

课改,教育的担当使然

【刘凤军】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职业的倦怠、学生课上的恹恹欲睡、缺少温度的校园,这些现象常常困扰着我。到底怎样才能改变师生的生命状态呢?我和班子成员有过很多的思考,但是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最初的课改萌动并没有使我们找到更清晰的课改思路。

【陶继新】尽管当时没有找到课改的清晰思路,可是,您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心已经动了,有了心动,就会有行动。况且,不少事情,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寻到路径的,有时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想着“过河”与不想“过河”是不一样的,敢于“摸”与不敢于“摸”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正是在这个“摸”的过程中,才能找到课改的方向,寻到可行的路。

【刘凤军】是的。201010月,我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校长培训班,在学习班上,全国各地校长们的智慧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和思考,更看到了我们在教育教学理念上与先进地区先进校的差距。同时各位专家理念的引领,更使我感到新课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回到学校以后,我一面把我的那些新的思想、理念给班子成员讲,给全体教职工讲,让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接受并认同新课改的理念。同时,我们又开始积极探寻适合我校的课改路子。我带领班子成员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课改名校深入实地考察,在网上学习全国各地先进的课改经验,边学习、边思考,在结合我们具体校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我校最初的、很幼稚的课改路子。

【陶继新】进行课改,必然要提高对课改的理论认识,您的学习,则让您对课改有了学理层次上的认识。这是必需的,但仅有理念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行动,关键在于实践。到洋思与杜郎口中学学习,未必能学到多少理论上的东西,可是,那里却有最鲜活的课改课堂,有已经被课改激活了的学生。正是在那里,你们看到了课改给学校特别是学生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更加坚定了您课改的决心。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你们学校的实际,再进行课改探索的时候,就有了走向初步成功的可能。看来,一个校长有没有课堂改革的决心与行动,有的时候是会决定这所学校发展走向的。

【刘凤军】是的,我们最初的课改行动真的是一种很感性的、很朴素的做法,但是,为了让我们的师生也能感到教书育人、感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和快乐,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去改革,这应该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校长、老师的责任。有些事情真的是不怕做不好,就怕不去做。所以,当我们感到这件事情对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很重要的时候,我们是没有理由推卸的。我们的课改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正像其他的事情发展一样,是由幼稚、成长到不断壮大的过程。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定义为“三模九步·能本课堂”,它是在我们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完善中形成的。尽管我们的课堂现在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上,最初学校提出了“讲讲练练、想想记记”的教学模式,但这个模式本质上并没有彻底转变传统课堂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随着自觉的课改意识不断强化,我们又提出了“自学、点拨、检测”三阶段教学模式。后来我们进一步学习、探究新课改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在课改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经过大胆改革,反复修正,全面推行了“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新模式。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又在“三模九步”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模九步·能本课堂”的教学模式。

【陶继新】“不怕做不好,就怕不去做”可谓一语中的。现在,不少学校的老师还是一直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不进行课堂改革,其中的理由之一,就是担心改得不好了。其实,核心的问题并不在这里,而是从心里不认可课改,不管课改的风吹得多么强劲有力,他却“我自岿然不动”。殊不知,在传统课堂上,即使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却是恹恹欲睡。要改革,就要有打破,也要有重建。所以,有的时候是会痛苦的,有的时候还会有失败;正是这种痛苦与失败,成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奠基之作。

您是敢于进行课堂改革者,之所以如此,因为课改之后,学校教学的质量不会比当下低多少,所以,心无挂碍。更重要的是,您是心有学生,心有学校,您想让学校尽快发展起来,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您便义无反顾地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开始的时候,你们并没有抵达理想的境界,可是,你们敢于走课改之路,而且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更加可贵的是,你们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探索,不断推进。最后才形成了现在的“三模九步·能本课堂”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是成熟的。看来,只要大胆探索,只要心有学生,就能在课改路上展现一道又一道的风景。

课改,教育良知的使然

【刘凤军】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做,一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我想,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脑袋中的事情,一个字“难”!不然为什么真正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并不是很多,这不仅仅是个改革技术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在于教育教学思想的改变。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课改进行了近两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位领导老师都感到了改革的艰辛,甚至受到嘲讽、谩骂。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在付出艰辛、遭遇阻力的同时,收获更多的是师生精神状态的改变,我看到了孩子们在课堂上时时绽放出的笑脸,看到了作为年轻生命那种奔放的激情,看到了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阳光和自信。尽管我们的孩子们没有很好的学习基础,但是他们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压抑的,是自由的、幸福的,面对着我们的孩子我感觉他们很可爱。我曾经给老师们讲,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每一个生命都很精彩,我们不必苛求每一个孩子学习成绩都很优秀,每一个孩子都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关键是他们是否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关键是在孩子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给了他们什么。教育,就应该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最大的发展空间,搭建最好的人生舞台,这是我们每一个校长、老师的责任。

【陶继新】坚定走课改之路的学校之所以少,关键是有这个决心的校长少。有的是认识不到位,有的担心影响学生成绩,有的则心怀抵触。所以,不让校长变,学校的课改将举步维艰。校长有课改的决心,还要“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绝大多数老师已经教学好多年,有了一定的教学章法,有了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还是名师,表演起来还能让听者叹为观止。但只要校长下了决心,矢志不移,课改的思想就会一点一点地渗入教师的大脑里。在这方面,校长既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同时又要有足够的耐心。做任何大的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可是,只要一往无前地做下去,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当老师慢慢地从课改中尝到甜头的时候,校长的课改思想也就融化到了教师的血液里,也就有了“不令而行”的改革行动。

我一直认为,教师应当是有良知的人,整天看着孩子上课的时候厌倦痛苦,难道不为孩子难过吗?难道不想着让孩子生动活跃起来吗?而课改,恰恰是让学生激情喷发、快乐学习的有效途径。有了学生的快乐与幸福,教师也就自然有了快乐与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改不但对学生有利,对老师也有利啊!

课改能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呢?从道理上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你们的课改已经证明了这个问题。但是,课改却不能肯定说一定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如您所说,孩子和谐与健康的成长,比起升学率来,不是更重要吗?这并不是说升学率不重要,而是说只是为了追求升学率而没有孩子和谐成长的话,失会远远大于得的。一个不为孩子未来负责的教师,非但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也是一个在道义上有问题的教师。课改,不但要让学生的生命精彩起来,也是让教师的品格提升啊!

【刘凤军】这让我想起您的《让幸福与经典同行》一书中一些内容,在书中您多次提到“迈向高等心灵”,我想,作为一名校长、一名教师更需要“迈向高等心灵”,因为我们肩负的是教书育人的责任,思想的修养、心灵的高等,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问题,更涉及到我们面对的许许多多的孩子,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担当。同时在您书中的一个小故事,也给了我很深的思考。“小时候学习历史,便惊叹于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伟大的创造力。数千年来,人们对奴隶创造的这一亘古奇迹深信不疑。但瑞士一个钟表匠从自身的体验中揭开了这蒙蔽千年的历史面纱。因为在自由的状态里,他可以将钟表制作的误差率降到零;但在监狱里不管如何努力,也不能将误差率降到10%。所以,他断言:金字塔建造者肯定不是失去自由的奴隶,而是一群虔诚的自由人。

“事实证明,这种推想是正确的。一个行动与心灵都不自由的人,不可能完成一项壮美的事业。因为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包括心态,特别是审美观照。”

面对课程改革,让老师们像建造金字塔的虔诚的自由人一样去建造心中课堂教学改革的金字塔,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当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我们新课堂的巨大意义的时候,每一个师生都会从一名“被动的奴隶”变成“虔诚的自由人”,每个人都去努力付诸实践,能不建造成我们自己的“金字塔”吗?面对教育教学的低迷状况,是坐而待毙,还是起而承之,这真的决定于我们校长老师们的态度与品格。

【陶继新】我有一个报告题目:《高效教学的方略与品质》,其中一点就谈到心灵自由对课堂的巨大影响,甚至认为它是走向高效的必需要件之一。一个心灵不自由的学生,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即使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也不可能让其走进高效的课堂之中。相反,如果有了心灵的自由,思维的开放,创新之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甚至有可能达到思维的巅峰状态,让灵感频频闪现。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不但学习的效率高了,还会有高效益相伴而生。因为长期心灵的愉悦,会形成一种优质的心理品质;优质的心理品质,不但可以让学生走进高效的课堂之中,也可以让他们高效快乐地走进生活的各个领地。你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恰恰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方自由的园地。所以,即使你们的生源基础并不是太好,可是,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却有了超越想象的活跃,也收获了相对理想的考试成绩。因为有了自由的心灵,有了活跃的课堂,考出好的成绩,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刘凤军】课改真的是一场思想的革命,是新思想对传统思想的彻底否定和替代。但是课改对有些老师来说很难接受,因为改革就要动摇老师们内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教育教学信仰,在这个过程中,越是传统的名师、老教师感受的痛苦可能越深。我给您说一个我们课改过程中的例子吧。2011年我们学校只有5名高级职称的教师,其中有一位叫张田的化学教师,真的是接受不了我们的教学改革,不是抵触,是真的从内心深处接受不了,每天、每节课都是很痛苦的样子,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去教,学校又不允许,最后很坚决也很遗憾地主动调离了学校。这个老师本来是非常稳重、非常负责任的人,但当他一旦在新课堂上再也找不到自己精神的支柱、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他不得不选择逃避。他本来凭着自己的学科知识功底有进城的机会,但是他放弃了,真的很遗憾。

【陶继新】张田老师的逃避并非个案,在我走访的课改学校里,类似的老师“出逃”者还有的是。诚如您言,他们不是不负责任,甚至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他们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上走得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一旦课堂改了,他们原有的思路与方法,近乎一无所用。在他们看来,一讲到底,甚至感到所讲津津有味的教学方式尚不能教好学生,现在却让学生自己学,显然是不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出逃”,有一份责任在,也有对教育的深深情结在。不过,我还发现一个现象,这样的优秀教师一旦真的进入到课改之中,且从中品尝到无穷的乐趣之后,他们也照样可以有出类拔萃的表现。所以,对这样的老师,要多做工作,要有更多的期待,甚至要有更多的等待。其实,改革是谁也阻挡不住的,你今天不走进课改的大潮中,明天也必然会被席卷进去。走得越早,付出的代价就越少;走得越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

课改,本质在于“爱”

【刘凤军】新课改的滔滔洪流是谁都不能阻挡的。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我们每一位师生思想品格不断提升的过程,因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合作、探究,天长日久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然而然学会了沟通,小组合作学习,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他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教会别人的辛苦,从而学会感激和感恩,可以说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人格不断自我砥砺、互相完善的过程。其乐融融的教与学的氛围创建了,每一个人的心灵自由了,课堂不论什么模式都会是高效的。况且课堂模式毕竟只是一种模式,将来打破模式才是更好的创建,才能给每一位师生更多的心灵的自由和思维的解放。针对我们的课堂来说,原来的“三模九步”教学模式关注的只是课堂的形式、课堂操作的流程,而现在的“三模九步·能本课堂”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的内涵,是对课堂教学的“神”的追求,是课堂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提升的一个重大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我们更进一步解放了师生的手脚,让师生们体会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从而达到我们所追求的名副其实的高效吧。

【陶继新】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就要有合作精神;你不与别人合作,别人也不会与你合作,也就做不好或做不成事情。可是,一些学校的课堂上,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这种合作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了合作意识,长大成人后,自然也就不会合作,不能合作了。你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但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更让学生有了合作意识,学会了合作。这不但有利于当下的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您所说的对“神”的追求,比起一般所说的遵循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更为重要。真正高品质的教与学,需要模式,又要超越模式。而要想超越,要想“从心所欲,不逾矩”,就要在“神”上下功夫,即我们古人所说的在“道”上去追索。教与学中也有道,那就是乐教善教与乐学善学的生命规则。而且,道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看来,有了道,不但可以在课堂教学高效中体验其美好,也可以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可以乐而忘忧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刘凤军】“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我们这所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而言的,我们课堂教学的再提升就要实现体现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而打破模式,这才是一个较高层次的教学境界。其实只要我们全新的理念有了,不论什么时候都能做到课堂教学“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给老师们提的最多的就是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欣赏学生,当我们老师们学会这样面对孩子的时候,孩子们的内心能不充满阳光吗?还至于整天生活在那种阴暗、自卑、狭隘甚至仇恨的心理枷锁中吗?所以说,课改确实是“从油锅里捞孩子”啊。我们的孩子在传统教育的桎梏下被压抑得太久了,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反思我们自身,反思我们给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成长环境了吗?抛却个人的私利,把孩子装进我们的心里,坚定、执着地走下去,每一个人都能做好课改。您所说的“道”很重要,我想我们触摸到“道”的最好的方法就应该是“爱”,关爱孩子的现在,关心孩子的发展和未来。

【陶继新】学生厌学以至辍学,不少是因为对学习没有兴趣,这是课堂死气沉沉造成的。有的老师也不是不爱学生,可是,某些认识上的错位,造成了爱者有爱,而受爱者却体会不到爱,甚至认为是痛苦的。不是吗?您所说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说一天听课难受还可以忍受,那么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则是难以忍受的。这样的话,学生不但学不好,心理也会扭曲,以至出现杀人等严重问题。究其原因,课堂教学不阳光,不活跃,是难辞其咎的。因为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长期的沉默与压抑,会让人精神垮掉,以至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所以,老师如果真爱学生,就要研究学生上课时的感受,就要让他们快乐起来,就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哪个老师愿意天天听没有意思的讲话呢?休说一听好多年,就是听上一两天,也会大加抱怨。我们的学生没有抱怨,即使心有怨气,也不敢表现出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啊!所以,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上想事做事,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于孩子。教师有了推己及人之心,有了关爱孩子之举,再研究教育教学的艺术,不但教的时候会游刃有余,学生主动学的时候更是热火朝天。诚如是,就会自己快乐,学生也快乐,自己有收获,学生更有收获。在这种快乐场中学习的孩子,学习的效率还能不高吗?还能不健康幸福地成长吗?

课改,分数不是唯一

【刘凤军】在我们这个学校里,学生都是重点中学招生后剩下的。这些学生在家长、老师那里早就被判定为“废材”了,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就是为了让老师们看管着,免得到社会上惹是生非。有些孩子不夸张地说从上幼儿园那天起就没有被老师欣赏过,没有发现过自己的价值。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想想这些孩子真的可怜,他们毕竟同样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啊!为什么我们只因为学习成绩不优秀就不去欣赏他们呢?

去年,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叫郑一楠的学生,这个学生文化课成绩几乎是全年级倒数第一。但是,我们几位科任教师都很喜欢他,因为这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差之外,其他方面都做得很不错。班里有脏活累活了他会抢着干,助人为乐的事他会抢着干,替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会抢着干,不论对老师还是对同学都很懂礼貌,整天一副笑嘻嘻的面孔,让谁都觉得可爱。假如我们站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郑一楠这个学生学习成绩这样差,而且差到了全年级倒数第一的位置,简直就是不可救药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为老师,我们评价学生切不可唯分数至上,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道精美的风景。发现学生的优点,就是对学生最大的理解和尊重。

【陶继新】这些学生之所以被家长、老师判定为“废材”,是因为他们用分数这个单一的尺子来衡量孩子。其实,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这个孩子与那个孩子不一样,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如果只以分数来判定孩子优秀与否的话,您所说的郑一楠同学就成了全校的“差生”了。其实,他的品行之好,恰恰是一般同学所不具备的;如果用思想品德这一个尺子来衡量他的话,他又成了全校最好的学生。其实,我们的古人在评定一个人的优劣的时候,多是将人品放在第一位的。在《尚书·秦誓》一章中就阐述了秦穆公的人才观,在他看来,人之所以成为“人才”,最最重要的不是“技”而是“心”。怎样的一颗心?平易宽广,有容人之量。唯有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如果从这一个视角再来看看郑一楠,他不就是一个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才吗?现在,人们也说德育第一,可是,现实中,往往是智育第一,甚至智育成了唯一。如果秦穆公在世,不知他当做何评论?你们学校将郑一楠同学作为人才,而且人人喜欢他,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也许考不上名牌大学,可是,他却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让一个又一个的“废材”变成了人才,其功德之大,令人赞叹不已。

课改,各种因素的共同体

【刘凤军】我对老师们一直提倡“做有理想的教育”。我们的理想就是把这所“草根学校”变得不草根,把这些草根的学生变得不草根。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在将来、在社会上都能书写出一个大大的“人”字,阳光自信、顶天立地。对孩子们来说,多一条评价就多一份成才的可能。所以,我们适时更新评价理念,多元化评价师生,努力发现每一位师生的优点,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树立人生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比如,我们规定在一学期中没有缺过勤,没有请过假,没有过迟到、早退现象的同学,就可以评定为“出全勤标兵”。在一个学期中,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违纪事件发生,为本班乃至全校学生做出表率的同学,就可以评定为“遵规守纪标兵”。通过多元化评价,每个学期都有几百人受到表彰,其中很多学生是第一次走上领奖台,体会到被肯定的幸福。

【陶继新】如果说在一般学校里需要实施多元评价的话,那么,在你们的学校就更加需要。因为你们的学生来源,多是城里中考的落榜生,是被一般家长与老师认定的“废材”。这在无形中也向这些学生投射了一个消极的心理暗示:他们不是优秀的,是不可造就的“废材”。你们不是这样认为,这些孩子在学习成绩上确实不如其他学生,可是,他们在其他方面有可能超过其他学生。如果用多把尺子来衡量他们,他们照样可以是人才,可以获取奖励。这些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没有受到过表扬,也没有得过什么奖励,到了你们学校,一下子获得了这些荣誉,这会让他们高兴不已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拾起自信。你们让学生拥有自信后,他们不但在其他方面会继续发展,在学习上也会不断地进步。当孩子有了前进的意愿,有了走向成功的自信时,走向优秀也就指日可待了。

【刘凤军】教育是一个播种未来的事业,尽管我们是一所很草根的学校,但是我们在办学理念上,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我们并没有因为我们的草根而自暴自弃,而是尽最大可能为孩子们提供新的教育。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也认真开设好社会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以及师生的社团活动,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在其他学校甚至一些重点中学都没有的经历。让学生在经历中切实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张扬,潜质得到挖掘,生命质量得到提升。学校各种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朝气蓬勃的校园氛围,成为展示师生个性风采的一个重要舞台。课程改革绝对不是单一方面的,它应该是一个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的、全面的教育理念、手段、方式的彻底转变。学生生命激情的绽放不仅仅是在课堂,还包括学校甚至家庭、社会的每一个时间和空间。

【陶继新】开设好社会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以及师生的社团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也可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研究能力。学生本不应是只在课堂上的学习者,而应当拥有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孔子曾经带领学生周游列国14年,几乎都在社会实践中教学的。所以,他由此也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教育家,他的不少学生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可是,如果没有其他课程的支撑,没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很难得到实现的。开设这些课程与开展这些活动,自然会占用一些课堂学习或自习的时间,可是,他们在这里是特别快乐的,也从不同的活动中,实现了其人生的价值,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这种感觉,还会不断地延伸到其他方面,当然也包括正常的课堂学习。而正向能量的输入,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超越既往的精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反,大凡在这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在学习上多有呈示“更上一层楼”的奇观。

【刘凤军】是的,尽管我们让孩子们多“玩”了一些,但是他们在“玩”的过程中,“玩”出了方法、能力、智慧以及人生的自信。看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是幸福的,满足的。

就课改来说,一位专家说过:“成在教师,败在校长”,由此,我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唯有勤奋、思考,行动,不断砥砺、不断自新,才有可能保持我们良好的课改局面,才有可能探索出适合我们这样“草根学校”的发展思路。

【陶继新】“成在教师,败在校长”说得何其好啊!这有您的谦虚在,也有其道理啊。上次见到您的时候我就感到,您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惶恐感,也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正是这种惶恐与责任,让您一直心系学校与师生。教师成功了,学校也就发展了,学生也就成长了,作为校长,您也就幸福了。

刘凤军校长简介

刘凤军,现任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优秀班主任。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秉承办有理想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把一所“草根学校”建设成为河北省示范性高中,河北省课改样本校,河北省园林学校。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3116日,第4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