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竞弘道 立业立人
和竞弘道 立业立人
作者:陶继新 石兆胜         更新时间:2014-01-01

 

 

2013年阳春三月,陶继新先生受石兆胜校长邀请到山东胶南职教中心指导学校文化建设。前几年,陶继新先生曾经走访过石兆胜校长,觉得他有着一般校长所不具备的文化品质,学校也是独具特色。而这次,学校易址新建以来短暂几年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石校长所谈及的学校“和竞弘道,立业立人”核心文化理念的独具匠心和意义深邃,以及由其所引领的德育工作的卓有成效,更是给陶先生留下深刻印象。为此,陶先生颇有兴致地与石校长通过QQ进行了几次心与心的交流。现将部分内容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和竞弘道”锻造学校品质

【石兆胜】国家教育部门领导说:“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文化可以为师生成长提供养料和水分,为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潜移默化地教育、感染和影响师生。我们一直认为,挖掘学校文化资源,设计学校文化形象,提炼学校文化精髓,就是要把富有魅力与激情、具备熏陶与激励作用的学校文化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凝聚为学校之魂。而要体现学校特色,锻造学校品牌,必须体现时代性、独特性和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就是文化的草根性,是学校特色的内涵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陶继新】文化具有巨大的生命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建设,当是学校魂兮所系。前几年曾经采访过您,当时就觉得您有着一般校长不具备的文化品质,学校也是独具特色。现在,你们学校不但规模扩大了,而且有了更加宏远的规划。我想,您一贯倡导的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定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吧。

【石兆胜】近年来,我们学校正在打造文化品牌“和竞弘道,立业立人”,我想先把这一个理念和您交流一下。

【陶继新】“和竞弘道,立业立人”很有品位,与之相应的理念,也一定是很有内涵的。所以,很愿意听您谈谈理念层面的内容。

【石兆胜】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具有普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学校的文化建设既要有别于普通教育学校,同时,在同类型的学校当中,又要避免同质化,也就是说要充分体现学校自身特色。我们胶南市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由6所学校跨行业、跨部门整合而成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前,各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合并后,原有学校文化之间势必发生排斥、冲突和碰撞。所以,如何结合各学校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入驻学校的办学经验、办学优势、办学特色,熔铸富有底蕴和深度的职教中心文化品牌,逐渐形成全校师生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学校之魂,实现学校文化的融合和重建,便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课题。而破解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学校核心文化理念的确立。结合学校实际,经过反复征集、研讨和推敲,我们提出了“和竞弘道”这一核心理念。

【陶继新】6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各有特色,可是,融合为一,则需要一种文化的认同。而“和竞弘道”这一核心理念非常好,它是合并之后的新的职业学校的一个精神品牌,可以由此凝聚人心,提升境界。中国儒家文化主张“礼之用,和为贵”,《中庸》则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达道);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各得其所,生长发育。现在中国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和之美,不但是社会发展的必须,也是学校抵达高层境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同时,6所学校虽然合并了,可是,他们还有各自的特色,彼此之间都要发展。为此,就要激活全体教职工的思维,让其进行良性的竞争。同时,不管干什么事,还有一个生命规则,那就是要遵道而行。《中庸》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远人,则不可为道。”孔子则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要想弘道,就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奋力而为。孔子的高足曾子则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意思是说,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当更多的人有了弘道精神后,整个学校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就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

【石兆胜】是的,《论语》讲,“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我们把“和”文化确定为学校核心文化理念,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阵地的传承和创新。例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到的“明礼诚信”,以及《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在新时期的充分体现。

“和”思想符合学校的内涵发展需求,也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我校“六校合一”,迫切需要有一种理念来引导并推进校际融合,既“和而不同”,又“兼容包蓄”,既“求同存异”,又“优势互补”。另外,作为一所中职学校,自身独特的教育性质,需要我们开展有“职教特色”的“素质教育”,使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能够成为“创新、包容、厚德”的合格公民。接下来我要谈到的学校教风“谦和仁爱、点石成金”,也有“和”思想的内涵体现。

【陶继新】“和而不同”是一个单位能够和谐相处的大道,因为它主张团结而不是勾结。当下一些学校出现问题,往往是小团体主义作怪,没了团结的和美。当然,团结也不是不讲原则,而是有着“至德”特质的中庸之美。看来,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既要重视它,又要用“和合”的思想融合它。您谈到的包容很重要,彼此之间不是更多看别人的缺点,而是看对方的优点。人与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甚至是一生都难改的。有的性格从正面看是优点,从反面看则有可能是缺点。所以,要容人之短,要扬人之长。人人如此的话,不就抵达和谐的境界了吗?

【石兆胜】团结和谐对一个单位至关重要,但我们在讲“和合”的同时,同样也鼓励“竞争”,所以,我们把“竞”文化引进校园。我们认为,中华文化并非逃避竞争,而是把“和”作为与其他文化,包括外来文化“竞”的武器。“和”的过程其实就是“竞”的过程,“竞”的结果就是中华诸子百家争鸣,最终成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和”文化。

我们引入“竞”文化,是基于现代企业制度下开启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发现,所有企业文化都隐含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理念,即其赖以立足的“竞”字。“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不竞无以生存、不竞无以发展。所以,“竞”文化进校园,既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也是对职业教育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作为职业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竞”的理念,其落脚点在“业”——培养学生在未来从事的岗位上,有敢为人先、竞业争胜的气魄,有精益求精、炉火纯青的技艺,有小心谨慎、勉力向前的精神,并努力督促学生懂得一个道理:要想在未来的职业、行业竞争中获胜,唯有珍惜在校时光,在健康成长的同时掌握一技之长,这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立人之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强调的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竞争性。

【陶继新】和谐与竞争有其不同之处,也有其内在的联系。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和谐了,在竞争的时候,才不至于不择手段地打击对方,而是在自己发展的时候,也希望别人发展,帮助别人成功,诚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当下社会上的竞争有优有劣,而没有“和”作精神铺垫,就有可能将竞争引向歧途。你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精神支持,所以,竞争虽然激烈,但是,人人都在发展,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帮助竞争对手发展。这样,大家在竞争中,是对手,也是朋友。正是这种心灵状态,才有了“和”与“竞”和谐相处的人文景观。

良性的竞争不但可以锻造人的精神品质,也可以激发人的学技积极性。因为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可能具备竞争能力的。还是孔子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要想利“器”在握,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奋发向上,努力学习。为了竞争取胜,有的还要学习多种技能。《中庸》有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而且,长久的努力向上,又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还会在学生的心理栽种下一颗终生学习、不懈努力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逐渐地生根、开花与结果。

【石兆胜】是的,作为学生来讲,只有利器在握,方能自如弘道。而这一切,都需要一种文化自觉,所以,“以文化人”对学校而言,就至关重要。这里的“文”既有道德情操的陶冶、人文精神的培育,也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对“道”的发扬光大,乃人的天职,亦是教育之天职。不仅要求学校、教师“弘道”,更重要的是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弘道”的种子,正如您所说,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逐渐地生根、开花与结果”。

【陶继新】您说得对,文化的要义在于“以文化人”,通过文化来改变人,文化不但可以改变人们的话语方式、思维走向,也可以改变他们的生命状态与幸福指数。当然,这个“化”是需要过程的,而且也是需要智慧的。从本质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有追求“道”的本能,可是,为什么有的人终生与“道”无缘?除了个人因素外,就是所在的环境没有为其提供相应的条件。你们学校则创设了这种环境,让年轻学生有了与“道”结缘的可能,以至于就有了“弘道”的志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们的学生还不止于学到了一身过硬的技能,更有了追求卓越的品质。

【石兆胜】目前,我们校园之“道”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三风”建设上。作为校长,我始终认为一所学校,除了具有其独特的灵魂之外,还应该有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就是由学校核心理念生发出的校风、教风、学风。

【陶继新】“三风”属于学校精神文化内容,折射出一所学校品质的高下。你们不但梳理出了很好的理念,也有了将这种理念化为实践的行动。所以,走到你们学校,就会感到有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气质,让人感到和谐而又积极。

【石兆胜】我们学校的校风是借鉴了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的理念——“金的人格、铁的纪律”。作为一所中职学校,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不仅靠学历、能力,更重要的靠其自身优秀的品质,因为人的品质左右着一个人在未来的发展和与社会融合的契合度。我们以“金的人格,铁的纪律”作为学校的校风,正是通过培养学生过硬的纪律性,塑造高尚的人格,去奠定广大学子成就健康人生的“基石”,去形成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基,让每一位莘莘学子的生命蓬勃昂扬。

【陶继新】这样的校风,在一般职业学校是不多见的。因为不少职业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认为只要有了好的技能,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会终身有了保障。技能高下,对于适应未来工作,当然是重要的。可是,如果人格上出了问题,再高的技能都难有用武之地。人格如金,纯度越高,品质越高。纪律也很重要,因为不少考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但学业成绩不佳,而且情商也不太好,不少学生没有纪律意识。可是,当未来走进企业的时候,纪律要求却是非常高的。如果不在学校里养成一个遵守纪律的习惯,最终就有可能会被企业淘汰。更重要的是,养成敬畏纪律与遵守纪律的习惯,还会为自身的修养增值,为未来人生幸福奠基。

【石兆胜】我们依据核心理念提炼出了学风——“善问明理、苦练技精”。“善问以明理,苦练求技精”,这其中包含了深厚的哲理和科学的方法论。一动一静、有因有果、是知也是行。善问、苦练是动,明理、技精是静。前者是后者之“因”,后者是前者之“果”,而达到了新的层次之后,恰好后者又成为前者在新起点、新高度上的“因”。这便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课程目标的整合。

【陶继新】《中庸》主张“审问之”,并说:“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它告诉我们,问就要用心地问,要有选择地问,有重点地问,有目的地问,并非什么都问。如果问就要问个真正的明白。如果没有明白清楚,就绝不罢休。长期地善问,不但可以增长知识,当然也就“明理”了。苦练的结果必然是技精,因为世间有一个看不见的规则,那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苦练就是种下的未来成功的种子,技精是苦练之果。而且,当有了果实可以品尝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特殊的喜悦,并在心理上生成一种再次努力,再摘硕果的心理需求。

【石兆胜】学子向学,师者为梯。为此,我们在核心理念指导下提炼出“谦和仁爱、点石成金”的教风,期望老师们以谦谦君子之风,用仁爱点亮学生的心灵,甘于奉献,甘为人梯。既要有“仁者爱人”的情怀,尊重、关爱学生,让学校成为学子向学、立业立人的学园、乐园、家园,又要博学善研、业精技强、因材施教、授之以渔,有“点石成金”的技艺,育经世致用之才。

【陶继新】喜欢《周易》中的谦卦,因为它是“有大者不可以盈”,才“受之以谦”的。谦和者,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有了能力而不骄傲,反而非常谦虚。这样,就中了中国一句俗话:“谦虚使人进步。”孔子说“仁者爱人”,当你爱人的时候,人也会爱你。“点石成金”要求老师尽量少讲,要像《学记》中说的那样:“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意思是说,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这样教学,不但可以言简意赅,而且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

《清廉人生》成为精品课程

【石兆胜】我们在课程建设、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

正如您所说,“当‘善’根植于学生心里的时候,也就有了利他的品质、自我发展的基石。一个人从小有了真,有了诚,就有了立身做人的根本。”我们学校建设的青岛市级精品课程《清廉人生》就担负着这样的使命。

在中国几千年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廉洁文化有着悠久的传统。既有无数的清官廉吏史册流芳,为后人所推崇和敬仰,也有先贤诸子许许多多精彩而深邃的论述,更有杜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大气豪迈,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这些丰富的廉洁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根基。“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廉洁不仅仅是不要贪污、不要受贿,实际上还包括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基本道德要求。青少年在学生时期就要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培养清正廉洁、为公为民的社会责任感,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今天的中职学生就是明天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主力军。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廉洁教育,就如同为他们提前接种“防腐疫苗”,使他们具有抵御风险、抵御腐败的免疫力,逐步养成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警自律的良好品质,为其成为“职业人”后能自觉做到廉洁从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因此,我校依据《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中小学廉洁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经多方论证调研后,决定研发并开设《清廉人生》,它填补了中等职业学校以课程形式开展廉洁教育的空白。

【陶继新】你们所开设的《清廉人生》课程,是从一个更宽阔的视野考虑学生成长的。您说得对,清廉不只是不要贪污、不要受贿,更有做人的深刻意义与价值。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从而让学生知道,要想未来承担大任,就要有清廉的人生品格。大事如此,小事也如此。不能有贪婪之心,不能有非分之想。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要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不能见利忘义,而应当“见得思义”。要懂得一个为人之本的道理:“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因为“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还是古人说得好:“国以不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人亦如是,也应当“不以利为利”,而“以义为利”也。这种高尚的品格,恰恰是从学生时代养成的。而如果这个时段不进行教育,长大有了权势之后,就有可能失去根本,就有可能以利为利,危害了国家,也害了自己。相反,学生时代有了清廉的品格,未来即使有了很大的权势,也不会趋炎附势,更不会贪污受贿,丧失一个真正大写的人的品格。

【石兆胜】把感觉距离遥远的“廉洁教育”与中职生拉近,我们坚持“继承传统,回归生活”的理念,全面落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原则。

教材编写现温情,突出了“小、清、新”的特点。“小”指的是教材选材视角小。教材选取的材料立足从中职生的生活出发,从中职生的视角展开,以贴近中职生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将传统文化、廉洁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体现小视角,大立意。“清”指的是内容框架思路清。我们对“清廉”进行解读,对应为“清、正、廉、洁”,德育的最终目的落实到行动上,就构成了“清、正、廉、洁、行”五篇,每篇分为三节。每篇都配有一个与主题有关的实践活动。不论是教材的整体架构还是每篇每节的架构都体现出“知、信、行”三者合一,这是行动导向在中职德育教材中的运用。“新”是指教材格调新、雅。教材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开篇,希望把学生引入宁静的心境,让他们懂得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树立崇高的理想,只有静心才能对事物的规律有更清醒的认识,才能在努力奉献的过程中少犯错误,从而做到“思想清”。教材呈现方式鲜活,内容编排、形式设计、彩页插图等方面平实、生动。翻阅整本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气息:人活着要有宽广的胸怀、崇高的信仰、高洁的品格、良好的心态。要拒绝心灵的商品化,让自己的心灵留在高处,拥有精神的玫瑰,赠自己一个“清廉人生”。

【陶继新】认真地看这你们编写的教材,确实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它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再好的理论,如果离开学生的实际,如果没有生活作支持,都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没有喜爱,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小、清、新”的特点让这套教材更加贴近学生。正是因为“小”,才让学生感到触手可及,才有亲近感;而小视角与小题材中,却有着大立意,大道理,凸显了以小见大的特点。“清”不仅有“清、正、廉、洁”的内涵,也有“行”的必须。陶行知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很有道理的。“新”除了看得见的新的之外,还有心灵之新,心灵之净。“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正像您所说那样:“让自己的心灵留在高处。”一个心灵宁静者,一个品格高尚者,才能担当大任,才能成就自身的同时,对国家做出贡献。

【石兆胜】作为廉洁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活色生香,突出了“大、真、新”的特点。“大”是我们运用了“大课堂大辐射”的授课方式。在容纳136人的数字艺术馆会议室形成我们的现场教学,通过闭路电视直播辐射到整个校园,让每个教室的学生都能够收看。“真”指的是在课堂上采用了特别的案例教学法。一是把教材中的人物邀请到课堂,与学生分享他们的人生故事;二是在胶南市人民法院部门配合下,把庭审现场搬到课堂上,展示最真实的法律案例。这些真实的案例都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指的是教学手段新。清晰的现场直播、精美的课件、感人的电影剪辑,让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令人动情;纪委、法院工作人员进入课堂现场说法,优秀毕业生、企业领导人进课堂与师生面对面真诚交流,让社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学们普遍反映:“听清廉人生的课如沐春风,希望多开设这样的课。”

【陶继新】把教材中的人物邀请到课堂,把庭审现场搬到课堂上,不但真,而且活,让课堂教学更有可信度。这样做,会费很多周折,可是,学生喜欢,效果极佳。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也让课程有了高效益。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不是一种摆设,甚至也不只是国家课程的补充,而是一门有着巨大教育意义的必修课。而且,它会吸引学生,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正是在这种热爱中,清廉人生的教育就不自不觉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学生时代受的教育很多是可以延伸一生的。当学生有了这种“惯性”的清廉思想后,也就等于为自己的美好人生奠定了基础。

严管细导承载教育大爱

【石兆胜】要让教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自觉行为,独具匠心的课程开发、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要,但要让这种教育延伸一生,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也必不可少。到过我们学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发现:校园很大,可是洁净如新;学生众多,却秩序井然。坚定嘹亮的口号,整齐划一的动作,协调一致的步伐,学生跑操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学生宿舍物品摆放有序,被褥整洁美观,来访者为之耳目一新,不由得发出“不是军营,胜似军营”的感慨。

我校的养成教育以“严管细导”承载教育大爱,以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切入点,不放弃、不抛弃每一名学生。

教育家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校在管理上“爱”字当先,注重营造家的温馨,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成长。所有的老师都能够从点滴入手,付出拳拳爱心,避免因“教条”的管理造成硬伤。老师注重换位思考,像父母一样照顾学生,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做到入校即入家,离校是牵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严父慈母,让孩子们随时随地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关爱和温馨。

多年来,我校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每年都有几十个职业教育考察团来校交流,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和用人单位的称赞不绝于耳,社会调查问卷、家长调查问卷满意率极高。有的家长感慨地说:“孩子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一直是我们做家长的头痛的事情,没想到,来到咱们学校后孩子变得懂事、礼貌多了!简直像变了一个人!”我校学生董小萌,养父母先后离世后,家境尤为困苦。在学校的关爱和帮助下,她顽强地挑起赡养奶奶的重担,在当地家喻户晓。如今,已经毕业的她,仍和年迈的奶奶相依相伴。谈及往事,小萌由衷地说:“是学校和老师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陶继新】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就,只需一句话,那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校里养成良好的习惯,就等于为学生积蓄了一笔终生用之不尽的利息。可是,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有的时候还会反复。同时,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不需思考什么,却照样做得很好。看来,你们不但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而且是下了大功夫的。其中您说到“爱”字当先极其重要。教师有了大爱在心,就会想尽一切办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这需要耐心与恒心,也需要智慧与策略。因为有的时候,即使是爱学生,学生也未必能够体会到。这正像有的父母爱自己有孩子,而孩子并不领情一样。可是,你们的学生不但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且也从教师那里体会到了深深的爱。这样,他们不但有了良好的习惯,而且有了师生之间有浓厚感情。当学生对教师爱戴的时候,学习起来也就有了更大的收获,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也。

【石兆胜】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制定了详尽的管理制度,例如,学生入校时严把进门关,将规范的学生仪容仪表照片贴在学校门口,让每一个学生进行对照,整改。学生跑操,规范学生每一个动作,哪怕是集合的手型,也要有统一的标准,让学生做有规范、行有标准。

经过长期系统的教育,处处见证着学生管理的成效:学生自觉站路队,“两人成伍,三人成列”;仪容仪表规范端庄,见到师长主动问好;“垃圾不落地,文明在手中”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所有这些,为学生踏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到海尔参加顶岗实习面试,一同去参加面试的还有其他兄弟学校的众多学生。中午就餐时,我们学校的学生秩序井然地排队打饭,静静就餐。在比较中,面试单位的人事主管说:“职教中心的学生无需面试,直接录用。”中国铝业集团来学校考察,一进校门,便被学生跑操时军人般的整齐步伐和威武雄壮的气势吸引和震撼,当即与学校签下订单,成为学校订单培养、合作办学的长期稳固的合作伙伴。

【陶继新】这些“细”与“易”,其实正是“大”与“难”啊!习惯行为几乎无处不在,也就是说,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从一点一滴抓起,而且要一抓到底,一点儿也不能马虎。这其中的甘苦,只在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可是,你们的教师一点儿也不嫌苦,也不嫌累,看来,这种习惯的背后,还有一支人格高尚的教师队伍的支撑啊!

有了好的习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让人尊敬,都会得到好评。而自己得到尊敬与好评的时候,就会充满自信与自豪,这些,又会下意识地加强对习惯的重视。于是,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形象也就呈现出来了。

学生良好的习惯,也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在无形提升了学校知名度、美誉度与信赖度;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与信赖度越高,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于是,办家长与社会满意的品牌学校的理想,不也就实现了吗?

和谐心灵铸就幸福人生

【石兆胜】陶老师,我认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重要途径。俗话说“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进入职校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同龄人中的“失败者”和“被淘汰者”,身上经常被贴上一些负面的标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职校的温暖和幸福,学校把目光投向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阵地。学校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13个心理咨询功能室和一个大型户外心理拓展园,力争将学校打造成青岛市乃至整个山东省设备最全、规模最大、室内外心理训练设备兼备的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之一。让学生在优于普高的心育环境中感受不一样的幸福,为学习生活在职校而骄傲,为自己的幸福人生翻开全新的一页。

心理测评室应用的是我们跟北京的一家公司合作开发的适合中职生的网络版、单机版测评软件,新生一入校就可以接受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游戏室里配备了特色活动桌椅和国内仅有的一款适合学生的团体游戏教具,专供团体活动课使用。

学校还投资21万元规划建设了室外心理拓展园,园内有序布置了二十多个团体训练项目的器材,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拓展训练,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园还适时面向社会开放,主动承接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陶继新】目前,在学校里,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更为严重。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甚至有可能造成非常不好的后果。为学生成长考虑,就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您是深得其中奥妙的。其实,职业学校有的学生从入校那天起的,有存在着或重或轻的自卑心理,至少有着一定的不思进取的心理。这些问题,有的在未进入职业学校之前的中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那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罢了。所以,了解这种心理,及时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会让他们较快地走出心理的阴影,甚至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人生。根据我的生命经历,我发现,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与情商方面虽然存在差异,但绝对不能夸大这种差异。而应当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人的起点尽管有所不同,可是,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后来者居上。当学生通过努力,不断发展,且有了一定突破的时候,就会生成一种特殊的自信,而有了自信,也就有了走向更大成功的资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还不止于让学生破解心理上的疑惑,还要让他们振作起来,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命运者,运命也。任何人的命运,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可是,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去“运命”,从而让未来的生命前程更加美

【石兆胜】是的,您说得太好了!让学生积极地去“运命”,这就需要我们构建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探索的一个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总结出“一轴多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轴”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008年完成了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教材作为常规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在于团体发展性教育,同时配合团体补救性教育。2011年,被评为青岛市首批精品课程。除了常规心理课,我们还将心理拓展训练课程化,利用心理拓展园开设团体训练课,拓展训练课的内容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普适性的,通过专业团训老师的带领,让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克服心理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同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改善人际关系。另一部分是针对特定团体设计的。目前,我们已经开发了针对“自信心缺乏”、“暴力倾向”、“相容困难”等特定小团体的多个专题训练方案,成效显著,团体训练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多翼”指的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健康知识普及教育、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心灵社团等多种形式。

【陶继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常态化,有序化与专业化的轨道。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两次心理咨询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疏导与教育才能取得效益的。而课程,则承载了这种特殊的功能。

您说的让学生认识自身的潜能十分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一般人看不到,包括自己也不相信的巨大潜能。一旦开发出这种潜能,就会还给他人一个巨大的惊喜,更会让自己欣喜莫名,并生成继续前行的自信心。潜能的不断开发,会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我能行”,甚至“我非常能行”。越是相信自己,潜能越是容易开发;潜能越是开发得好,也就越有自信心。于是,超越自我乃至创造奇迹也就有了必然之势。

人际关系关乎学生的心理优劣,一个良好而和谐的人际环境,会让身在其中的人也和谐与愉悦起来,甚至会让原本有心理问题的人也阳光起来。因为在这个场域里,绝大多数的人都在释放正能量,从而形成一个正能量场。于是,个别原有负能量者,也会为这种正能量场所感染,甚至会自己也能生成正能量。

学生的某些“暴力倾向”,一般不要上升为思想品质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特定的场合中,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当是一种自然行为。可是,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当让他们学会控制感情,学会宽容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当更多的人学会宽容与欣赏的时候,即使有的偶尔出现一两次“暴力倾向”,也会为群体所消解。同时,也要让这样的学生知道,这种行为不但对他人有害,对自己也有害,并教会他们消解这种倾向的方法。一般地说,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有了一定的好转,需要即时鼓励。不是去刺激它“暴力倾向”的脑神经,而是拨动其非暴力甚至是和谐的脑神经。久而久之,这种倾向就会越来越少,以至完全拒绝这种倾向,走进与人为善、和谐统一的氛围里。

社团活动彰显学生个性

【石兆胜】教育的职能,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潜能,树立自信心,又要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有效释放正能量,自觉抑制负能量。我们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就是要让每颗“星”发放出独特的光。

多年来,我们为学生量身打造了适合其年龄及专业特点的社团组织,包括民间工艺类、职业技能类、文化艺术类、志愿服务类、体育健身类等七大类六十个社团组织。工作中我们注重从服务学生成长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爱好与特长,同时与服务地方经济以及传承文化遗产相衔接,兼顾学校和地域特色。

我们与企业联合开设职业化学生社团。以海尔、海信、双星等国内知名企业冠名的计算机爱好者协会、小家电维修协会、动漫制作协会等学生社团,都为学生创造了赴企实习机会,企业定期派人到校给社团学生上课,讲解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针对岗位需求开展专业技术培训,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我校2009年毕业生韩洪发,曾是“创新、创业”社团成员,短短几年的时间,创办了自己的数控机床企业,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动漫协会的肖辉同学,因独特的设计能力在国家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如何让离现代人渐行渐远的民族文化瑰宝在新一代中职生中发扬光大,我们做了一点行之有效的尝试,创立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类社团。从校本课程《文化拾遗》的开发到邀请民间手工艺人来校指导,都在学生中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热潮。“纸样年华”剪纸社、泊里红席编织社、刺绣社、“千千结”织网社、“和竞”炒茶社、茶艺社等社团也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我们还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大讲堂,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及传承人到校授课、培训和辅导,让同学们了解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现状及价值。通过努力,学生的剪纸作品、泊里红席和炒茶社的“和竞香茗”绿茶,皆成为地方招商部门的馈赠佳品。

体育健身类、文学艺术类等社团重点以各种趣味性、艺术性活动吸引学生。其中,荷式篮球社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冠军。“星光有约”、“星光大道”、“星光灿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展示活动,成为学生彰显个性、汇报成果的舞台。

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教育过程和教育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很多学生参加了社团后都说自己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动手能力以及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在团队中的合作意识。

【陶继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不同学生的爱好提供了平台。学生不同,爱好不同,特长各异,可是,如果没有社团活动,这些爱好与特长就有可能得不到发挥,甚至让其处于沉睡乃至于走至“死亡”的边缘。相反,有了这种舞台,让其爱好寻到了“安身”之所,让其特长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学生的有些特长与爱好,有时是处于潜伏状态的,即使学生本身,有的也未必发现。可是,社团活动,却可以让这些特长与爱好“浮到水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当乐在其中的时候,不但会有心灵的快感,也会让学生将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人只有在最愉悦的时候,才能有灵感的闪现,才能有更大的创造力。而有了创造成果,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欣赏后,又会在学生的心理栽种下继续创造的种子。

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可是,如果不与实践相碰撞,就不可能产生大的作用。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践性更加突出。他们在校期间,你们就为他们接触知名企业、实践知名企业提供了条件。这样的实践尝试,会让学生更有“地气”,也更有创造的可能。

未来的人才,不但自己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学会合作,合作才能共赢。而社团活动,恰恰为学生彼此合作提供了可能。他们只有共同商量,共同动手,才能拥有相应的收获。合作,不但要向他人输出自己的思想与创意,也会从他人那里收获思想与创意。人与人的合作,也是智慧与智慧的融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才有了您上面所谈的突出的成果。

石兆胜校长简介

石兆胜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胶南市职业教育中心主任,职业中专校长、党委书记,青岛电大胶南分校校长,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主编《清廉人生》等多部教育教学专著,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级以上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在省级以上刊物及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被评为中国科研创新校长、山东省百名优秀校长、齐鲁名校长、青岛市中小学优秀校长、青岛市优秀教学管理者、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读书人物等。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3429日,第4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