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独有的文化
构建学校独有的文化
作者:陶继新 李汝峰         更新时间:2014-01-01

编者按:学校特色文化蕴涵着先进的理念、高雅的环境、科学的管理、规范的行为、高效的文化课堂和自主发展的师资队伍等。它是一组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它学校的个性。梁山县实验中学则特别关注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并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构建精神文化建设的能量场

【李汝峰】学校到底需要不需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我认为,没有特色就没有学校文化,正如威拉德·瓦勒说:“学校都有其独有的文化,这里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整套的社会习俗,有独特的道德观念,有非理性的约束与制裁,有根据这一切制定的道德规范。这里有博弈,有优雅的战争,有团队,有一整套精心设计的仪式和典礼。这里有多年的传统,因循守旧的人永远对革新者宣战。”

【陶继新】学校文化主要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维度,它对身在其中的人几乎无时不在产生着影响。优雅的物质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制度一旦内化到师生的心里,就会起到“不令而行”的作用,人们不但不会对制度有约束感,而且会有一种敬畏感,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以至抵达“从心从欲,不愈矩”的境界。精神文化处于学校文化的核心层面,诸如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办学目标、校长誓言等,它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身在其中,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受到影响。在优质的精神文化能量场中,师生心理是安全的,也是积极和谐的。更多时候,无需行政的干预,师生却可以心灵愉悦地去工作、去学习。

【李汝峰】一个学校风气正,是对按部就班地工作的传统式肯定。一个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能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能发挥着最大的磁力,能吸引着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作为校长,应很好地理解学校里存在的那些不成文的规则、传统、规范和期望,应注重日常工作生活层面下流动着的思想和行动潜流。

【陶继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具有文化品位与人格能量,即使环境建设,也是高格调的;精神文化建设,也会形成正向能量,且会逐渐地让教师以至学生心理接纳。这个过程尽管不是一蹴而就的,可是,最终一定会被他们认可,且会让他们主动积极地为这个精神场增加新的能量。

【李汝峰】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当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有人说,校长是一个陶艺家、一个历史学家、一个幻想家、一个治疗师。校长的主要任务,是引领且巩固其学校的基本规范、工作、价值观和信念,支持全体教职工完成学校的核心使命,通过仪式和典礼,激励大家,使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缔造有凝聚力的学校文化。校长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功能需要从多角度观察、感觉、倾听、分析,调动身上的所有感官,甚至在必要时还可以用直觉。校长在静思时,应当思考师生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感受到什么,在期盼什么。

【陶继新】优秀的校长需要上传下达,更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对于学校里出现的问题,不是只观其表面现象,更要探其深层原因。同时,还要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不少时候,还要让教师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他们参与的过程,也是内化于心的过程。任何精神文化产生作用,都离不开内化。内化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您上面就谈到了一些有效的方略。您还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校长的直觉。这个看起来就有点主观,其实,仔细想一想,也是有其道理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靠直觉,更不是所有的校长都要相信直觉,只有对学校管理身经百战且善于思考问题的优秀校长才可以。因为这样的校长直觉里面内涵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从表面看起来,它是直觉、即兴的,可是,深层之中,却有可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经验积累的一种灵感闪现,突然而至且又正确无误。

【李汝峰】学校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要有精心设计的方略、制度、方式、方法内容、过程运筹等。学校文化建设应当有它的载体,这种载体不是传统理念的一种简单的活动和要求,这种活动和要求应当上升到文化建设的层面,即仪式和典礼,适时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我始终反对,学校制定的校风、校训、班风、班训的内容政治性强,宽大无边,高喊口号,让许多人看到后很好理解,但又很难达到,没有具体的和学校特色的要求和指向。谈到仪式和典礼,目前,许多学校以改革、抓教学质量的名誉,有意或无意识清除了学校应有的有助于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象征性活动。为了安全、教学成绩及政治上正确性,有些必须要的仪式和典礼就成为了牺牲品,被当做无关紧要的东西摒弃了。目前,我们不应该回避“应试”问题,而应该在学科教学方面寻求科学合理的办法解决“应试”问题,否则我们培养的都是文化缺失的人。

【陶继新】目前,一些学校的校风、校训、班风、班训普遍存在问题,这个学校用可以,那个学校用也可以,没有个性,不是属于某个学校的“这一个”。正是因为不是他们自己的,所以,这些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精神能量。您所说的目标定位很有道理,同时,它还应当有两个元素:一是它有一种相对不变的恒定性,也可以称之为“道”,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斯坦福大学的“自由之风永远吹拂”。二是它有耳目一新的引领性,如常熟市石梅小学有一个“石梅格言”:“人以正为高,事以公为大。卓越的品质要从个人做起。凡事先想到孩子就错不了。用责备别人的心责备自己,用原谅自己的心原谅别人。一个人的高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向上的姿态。世界的路用脚走,人生的路用心走。”

您所说的典礼和仪式,当是内化精神文化的非常有效的载体。但凡精神文化做得非常好的学校,几乎都在这方面做了文章,而且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这种特别的仪式场景中,很多人会激动得热血沸腾,并在心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向往,而且,由此自然而然地凝聚了人心。

激活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

【李汝峰】谈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自觉性文化问题,实质上就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理想这一基本素养。专业理想能为教师提供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培养具有专业理想的教师才会对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积极感,愿意终生献身于教育事业。才会致力于改善自身的专业素养,致力于统筹教育资源,努力提高专业才能与专业服务水准,努力维护专业的荣誉、形象等,真正融入学校文化环境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陶继新】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它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向往和追求,是指导教师行动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指路明灯。一名教师不仅要有理想,还要有专业理想。要对自己的学科专业发展前景加以构想与展望。只有设置一个目标,才会有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也只有追求专业理想的教师,才会在实践中感受到教育的成功,享受教育工作的幸福。

【李汝峰】教育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站在教师的角度说,您是否被学生接纳?如何才能让学生接纳?我认为,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最重要的,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是目前教改中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我们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本人,只注重表层次的教学环节的一种设计,不注重专业素质结构的一种改变,说到底,只注重熟背教材和教学现代化技术手段,而忽视专业知识、实践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的综合整合和提高;为寻求这种提高,以往只注重外在原因,而忽视了内因,即老师专业成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提高。我校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方面走了不少弯路,收效甚微。因此,如何从全方位多层面构建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使教师的专业发展由被动变为主动,是我们目前正在探索和实施的一条思路。让教师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才能认识自我,主动地去反思解决教学当中存在的困惑,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陶继新】有的老师教学非常认真,学生就是不喜欢,原因就是只看教科书与教参书;因为没有与之相应的文化链接,没有丰富的智慧储备,就不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生动语系。相反,像您所说的如果有了专业成长的自觉性与自主性,就会在认真备课的同时,不断地吸纳与之相关甚至是无关的优质知识,进而内化成自己的智慧。这样,再看教科书与教参书的时候,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话语系统。于是,再教学的时候,就会舒卷自如,游刃有余。不但会受到学生的喜爱,自己的教学也成了一种审美追求。这样的话,终生就不是在教书匠怪圈里徘徊复徘徊,而是感悟到生命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享受着教学的心灵愉悦。

【李汝峰】教师专业水平的展现靠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成为现代新课改的现实聚焦点,这方面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⑴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⑵如何才能上好一堂有效课?⑶用什么方法去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我们天天都在进行课堂实践,却始终没有做到在实践的基础上寻求自我发展的途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每一节常态课的反思。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尽管教师发展的途径是多元的,但反思自我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我校在保持常规性的教学活动前提下,对每个教师的常态课进行全程录像,让其个人评价自己的课,这种形式解决了以前常规评课中遇到的一些困惑。⑴专家评课。专家的理论所站的高度与一线教师常态课差距太大,所以专家的评课只能是一种理念和方法的引领,而不能在常态课过程中有效地去实施落实。⑵同事间的互评。一是在一片赞扬声中轻松而过,二是就问题论问题,缺乏理论根基,不能把问题系统化,达不到引导和启发的效果。

【陶继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不是靠一节两节的公开课实现的。而且,有的公开课因有了太多人的“参与”而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才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略。您的分析很有道理,专家听课,是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有的也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可是,有的专家并不上课,也不深入课堂,所讲理论也就少了生命根基。评课的时候难免言不中的,甚至出现误导。当然,专家如果真正深入课堂之中,所谈也是很有指导价值的。同事之间互评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让大家既提可圈可点之处,也提批评意见的话,还是可以起到一定效果的。但是,被评的老师有的时候未必服气,也未必认真对待。你们对每个教师的常态课进行全程录像,让其个人评价自己的课,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因为反思是不是主动,是不是有效,当是提高教师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你们让教师反思进入到了一个自主自觉的状态里了。

【李汝峰】教师对自己的常态课进行反思自评,正逐步见成效,许多老师在这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积极性。我们一线教师,不是不愿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是学校没有创建必要的有助于其发展的环境。据调查,许多老师感慨道:从教十几年通过自评课的形式才真正认识自我,看到了自己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自发地寻求、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措施。有效课堂教学必须遵守最基本的原则,即学生积极参与、习惯培养、能力提高。也必须得承认每个教师有他自己教学的特点和个性,在统一原则的指导下,要有各自不同的教学个性。

我们学校进行常态课自评正是遵守这种专业自我发展的原则,尊重个性,进一步调动教师个人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陶继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习惯的不雅动作与语言,如果是其他老师指出这些问题的话,有的老师未必特别当事,甚至还会产生反感。可是,通过录像,自己就会看得一清二楚,以致自惭形秽,想方设法尽快改正。当然,自己教学中的亮点也会感到欣慰,并继续保持与发扬。于是,修正缺点,发扬优长,就成了每个教师自觉的追求。他们将不满足于第一次录像,还会要求第二次、第三次……而每一次录像,都会让他们比较深入地反思,寻找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途径。这样,您所说的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李汝峰】我们现在所关注的有效课堂,也就是文化课堂。课堂文化建设,也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常提出的课堂教学的三个目标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文化课堂品位构成中起到了一个基础性、载体性的作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最难关注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师生的乐趣感、成功感、厌倦感、焦虑感如何去生成去消除;工作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是为社会为他人所付出的价值取向;每人对班级同伴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是内涵在深处的不可能量化的问题,实质正是这些习惯上不愿去关注的问题,在左右着、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学生的上进心。

【陶继新】教师工作的优劣,与工作数量有关,更与工作的态度与价值取向有关。被动而教者,不管其是哪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都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老师;相反,主动而教者,即使开始的时候教学水平一般,也会后来居上,以至成为优秀老师的。每一个教师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不过这种潜力有的时候被压抑了而已。被动工作状态下的教师,潜力会处于沉睡状态,久而久之,还有可能濒于死亡。主动工作状态下的老师,潜力会被激活,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当这种潜力源源不断喷薄而出的时候,还会在心底生成一种更加积极的情绪以及特殊的自信心。这些,又促进了潜力的生成与挥洒。看看当今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没有一个不是长期处于积极主动工作与学习状态者,当然,也由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们匪夷所思的奇迹。

寻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路

【李汝峰】目前语文课堂因应试而干瘪,它应回归到丰满的文化的课堂。因为语文是一种工具性的基础性学科,所以说我们学校在面对语文实际教学状态下非常注重语文课堂改革。目前,语文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步履艰难,语文教师的困惑和迷惘很多,增强理性,澄清理念,提高信心,明确方向,寻求语文教学的回归,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调查:⑴从社会人才需求方面发现相当一部分走出校门的学生,语言交流、书面文字水平相当差,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⑵从初中招生到中考甚至高考发现学生语文素养同其他学科相比水平较低。

【陶继新】之所以出现您上面所说的两个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原因是不得不提的:一是因为学生阅读数量少与质量差,二是因为写作训练少。一本语文教科书一教就是一个学期,教师讲过来讲过去,有的还会出现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可是,一些语文教师却把教材当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没有大量且有一定品位的阅读,是不可能提高语文水平的。潍坊韩兴娥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材,然后用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阅读,特别是诵读经典文化,学生的阅读水平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一“海量阅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有了长期的效应。写作也是这样,两周写一篇作文,能写好吗?而训练如此之少,当然也就能以抵达熟能生巧的境界。加之没有阅读积累,没有语言储备,写起来自然也就捉襟见肘。上次采访您的时候,您对这些问题就有非常深入的思考,也探索出了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现在,可否就这个问题继续谈一下?

【李汝峰】好的。语文课改十多年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未见实质性的提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课改的新理念未能继承和发扬合理的语文教学传统,用人文精神消解了语文在课程在社会实践运用的基本流程。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课内课外等方面的语文教学原则不能放弃。

【陶继新】上面我谈到读与写,听与说也很重要。听与说需要课堂训练,也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一个老农民一个字不识,可是,却可以将话说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比上了12年学的高中生还会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课堂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说话的机会,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久而久之,也就不太会说话了,有人称之为犯了“失语症”。而且,这种听不是主动与积极的,也多不是快乐的,所以,听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要想提高学生听与说的能力,就要让他们多听乐于听的话、多说乐于说的话。为此,必须对传统语文课堂进行改革,不但教师要少讲,要讲精,讲得有情趣,还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李汝峰】在语文课堂方面,我们正在消除并纠正存在的问题。⑴失实:教学目标设定虚化、空泛,教学方法、手段追求形式、华而不实;⑵失调:师生活动时间失调,教师活动时间远远超过学生活动时间;⑶失控: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漫无边际的体验;⑷失度:盲目搜集和使用资料,远离文本的过度拓展。按照以上原则,实施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感悟深刻了,重点的词语段落理解了,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陶继新】目前师生活动时间失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老师认为,课堂应当是他们的天下,学生自己是不可能学好的。这种对学生的不信任,导致了教师讲之过多,学生自主学习太少的问题。没有了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不高了。同时,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不需要大量的练习题。没有一个是靠作语文练习题成为作家的学生。莫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上学时没有什么语文辅导材料,更没有大量的课外练习题,可是,有了四大名著等好书的阅读,比起老师的课堂上喋喋不休之讲,产生了更大更好甚至神奇的效果。

【李汝峰】学生阅读问题。阅读分课内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形式化的,缺乏教师高质量的引导和示范,阅读的重点部分没有留下充足的时间,从时间的分配上看不出重点章节的分量体现。课外阅读问题,有些师生认为其他学科书面性的作业太多,没有时间去阅读资料。我认为,真正的问题是语文的课外阅读作业不具体,范围广,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的大与小、认真不认真,甚至读没读,语文老师都无法检查落实。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课内阅读主要是看给学生留于阅读的时间足不足,和老师的指导水平、评判教学的优劣;课外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学科组统一提前规定阅读的方向和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紧接而来的写作课来进行检查落实。

【陶继新】学习语文,阅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所以,在课堂上规定教师少讲些,学生多读些,自然也就增加了阅读的时间与阅读量。阅读水平的提升,恰恰是需要时间与量的积累的。您说的老师的指导也很重要,阅读是一门学问,特别是那些饱含感情的记人记事的课文,还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地走进课文所叙写的场景之中。多次听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总为其能够让学生课上朗读而感叹。他更多不是讲出课文的意思,而是在他的引领下,让学生读出其中的内涵,读出课文的韵味。课内阅读水平的提高,还会让学生喜欢上阅读,让他们自觉地向课外延伸,从而在扩大阅读数量的同时,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李汝峰】关于写作教学,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1962年的一句话:“所谓通过写作关,目的在能顺顺当当地写好一般文章,记事记得一清二楚,说理说得明白晓畅。”遗憾的是,中学语文教学还没有能够达成这样的认识,对学生难过写作关的情况视而不见,学生的作文教学大部分学校的做法是,两周布置一篇作文,两节课做完,上交语文老师后通过彻夜批改,也许评语很到位,返还给学生后,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认真地看一下老师的批语,这篇作文的写作流程就完成了。这里面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老师的评语、意见是否真正让学生再对该篇文章进行了修改。据调查,基本上都没有做到。这样看来,学生在校一年大致写了20篇文章,这20篇文章都是靠学生自然生成,只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基本任务,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积累的提升,也就是说,学生的作文没有真正得到老师的指导和交流,停止在原始水平。我们的做法是,写作课放在了每周一,因为学生周六周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有指向的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快速写作,并把写作和评阅结合起来,两节课完成整个流程。教师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当堂从学生的习作中抽出当堂评阅、互评,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学习水平贴近的利于取长补短,最后教师再从小组中抽出批改的作文面对全体学生评阅审判。这也就能使学生对本次作文所要表现的主题以及围绕主题怎样选材、选取怎样的主题材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实现真正的阅读和写作的统一。

【陶继新】当堂评阅会产生一种期待效应,从而调动起学生写作与听讲评的积极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完成一项任务、一份作业,而是主动积极地去写作,去体会老师评阅的妙道。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让学生学会如何写出更好作文的同时,也激发了写作的热情。每次如此,都有激情,都有收获,时间一长,不也就喜欢上写作,能写出好的作文来了吗?

李汝峰校长简介

李汝峰,男,1966年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梁山县实验中学校长。1985年至1999年在梁山一中工作,19998月调往梁山县第一实验小学任校长,20107月到梁山县实验中学。出版《自主教育新探》系列丛书120余万字。曾经获得山东省创新校长、济宁市首届“十佳”校长荣誉称号。

(原载于《创新教育》,2013年第3辑;作者:陶继新、李汝峰。)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