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知教育”的旗帜下
在“情知教育”的旗帜下
作者:陶继新、周杰         更新时间:2014-01-01

 编者按: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是大连一所美誉度极高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几年来,在大连本土教育家冷冉先生“情·知教学”思想的滋养下,在周杰校长的带动下,“附校人”坚持 “不做天派、不搞风派、只做地派”的严谨态度,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的创造能力提供充足的水分和阳光”的教育信念,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养德、自主健美的探索和实践,进而形成了“实施‘情知教育’,培养自主发展的人”的办学理念,并在此理念的统领下,把“情知教育”思想落实到学校的各个角落,走出了一条独特发展的教育之路。 

多年来,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成绩斐然:被中央教科所课题组授予“ 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试验点校”,辽宁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名校”“巾帼文明岗”,辽宁省教委授予“德育教育先进单位”,大连市教育局、教育学院授予:“大连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校”“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被省、市授予“辽宁省教学设施评估优秀单位”“大连市校园艺术化建设优秀单位”。被中国地理学会授予“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国记者协会授予“小记者培养基地”等。

2012228,陶继新老师应邀走进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为教师做讲座《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深受教师欢迎。陶老师有感于老师们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决定和周杰校长进行一次深度会谈。阳春三月的一个周末,陶老师与周校长通过QQ,进行了一天的幸福交流,生成此文,以飨读者。

有一种探索叫“情知教育”

【周  杰】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学校位于浪漫、时尚的北方明珠——大连,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有学生3100多人,教师126名。这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巾帼标兵、省优秀教师5人;中小学高级教师90人,省市区骨干教师29人。

【陶继新】大连是一座有名的海滨城市,你们这所学校则是这座城市的一个教育名片。学校有名,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关键是有一批名师甚至有的还是大师。你们学校群英荟萃,是当之无愧的一所名校。加之您这位拥有思想与智慧的校长,学校更是有了它独具的魅力。

【周  杰】是啊,很认同梅贻琦校长“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的说法。我不敢说我们学校的老师是大师,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他们是一群有理想、有境界、有眼光、有思想的教师,他们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在这座城市堪称一流。和他们一起做教育,是我最幸福的事。我们有着共同的教育理想,那就是实施“‘情知教育’,培养自主发展的人”。

【陶继新】情与知的和谐,才能让教育走进高层境界;自主发展,才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一代新人。

【周  杰】谢谢陶老师的褒奖,我们会在“情知教育”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实践。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我们承担的托付太多,责任太重,家庭的、社会的、国家的,我们会牢记使命,为孩子打好人生的底色!

【陶继新】从您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您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这当是办好学校的精神支撑。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支撑,所以,您那么紧张而又高效的工作着,却一直乐此不疲。而您的这种精神状态,还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你们的老师,从而让他们也有了良好的生命状态。有了好的教师,也就有了学生的生命成长,也就有了人民满意的教育。

【周  杰】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实施‘情知教育’,培养自主发展的人”。我有必要对这一理念进行一下解读。“情知教育”的提法源于大连教育家冷冉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情知教学”的概念,要想说明“情知教育”还得从“情知教学”谈起。冷冉先生认为:“从学生的心理过程来分析,学习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可是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第一种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了第二种过程,即‘情绪性格’的过程,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为了与传统的教学理论有所区别,他把这一新的观念叫做“情知教学”,用它表示“教学应当是认知与情感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冷冉认为:“‘情知教学’的着眼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这一主张提出后,在大连市和全国许多地方教育掀起了“情知教学”研究的热潮,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情·知教学”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对它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认为新课改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这与“情·知教学”的着眼点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情·知教学”为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事实上,学习同人类一切活动一样,都是建立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只有“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有意识地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

大连市教科所原所长宋庆泮先生认为,把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有意识辩证统一起来的思想,不仅适用于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的智育,也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基于上面的思考,他提出了“情知教育”的概念。宋庆泮先生认为,冷冉先生说的“教会学生学习”和新课程强调的“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同一个意思。自主学习是为了实现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但这只是人发展的一方面。人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不仅智要发展,德和体等方面也要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也应当是自主的。所以,他把实施“情知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培养“自主发展的人”上。我们认为,他的主张是正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我们认为“自主发展的人”是适应社会需要的。这是因为人类社会迈进“知识经济”时代,只有“自主发展”才能适应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实施‘情知教育’,培养自主发展的人”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并通过自主养德教育、自主学习教育、自主健美教育去落实。

【陶继新】冷冉先生对“情知教学”的解说很有意义。未来走向成功的学生,大多不是智商特别好者,而是情商非常好者。那些智力一般,但却有着优质的意志品质与良好心态者,多能在克服各种各样困难的境况下,一往无前,最终走向成功。即使成功了,也多有一个谦虚谨慎的心态,并再去创造另一个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学的要义,既要让学生学到必须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记》对学生的考评是:“一年视离经辨识,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而且,这只是“小成”。大成呢?“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远者怀之。”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看来,九年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质、良好的意志,关键要抵达“化民易俗”的境界。现在很多教学已经成了纯然知识的传授,而没有了“道”的支持。所以,有的学生尽管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和大学,却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程。究其原因,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让学生学到最为重要的东西。

宋庆泮先生发展了冷冉先生对“情知教学”,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因为学生的成长,不只在教学方面,而更在其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甚至延伸到家庭与社会上,是一个大的教育观,一个全方位的教育。这里面有一个核心要素,即“培养自主发展的人”。在教学中,教会与学会绝对不在一个层面上,前者更多是被动的接受,后者更多的是主动自我学习。推而广之,整个教育也一样。不只是在教师的教育下学生去实现生命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学生本身要有自我教育的意识,要有自我教育的行动。学生有着无穷无尽的潜能,很多时候,教师压抑甚至扼杀了这种潜能,而自主意识的觉醒,则会让学生走向会学、乐学,且由此走向更高境界。

“情知教育”,从常态课堂中扬起风帆

【周  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情知共进,我们靠的是一节节“立体结构”的课堂作为主渠道。那么什么是“立体课堂”呢?让我们看看郑晓玮老师的课堂片段:在她的课上,你可以看到每个小组都举着以数学家、科学家命名的组牌抢着发言,“爱因斯坦”小组的话音刚刚落下,“笛卡尔”小组就马上补充,“华罗庚”小组的同学有了新的解题思路,急切地走上讲台当起了小老师……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讨论,补充纠正,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自然地流淌,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知而获智,情知交融。这便我校在践行的“情知教育”“立体结构”的典型课堂。

近年来,我们一直行进在“情知教育”的路上,一节节“立体结构”的“常态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学会学习的跑道。

那么,什么是“立体结构”呢?冷冉先生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点→面的结构并不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方式,而只是它的一种可能的方式。因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中时刻发生着学生之间横的交流关系以及纵横连锁反应。”冷冉先生把信息传递既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由这种交流引发连锁反应的课堂结构方式叫“立体结构”。

【陶继新】“立体课堂”至少要有三个要件:一是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但是师问生,还应当有生问师,甚至还会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景观。问是很有学问的,应当“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约而解”,此之谓善问。有“善问”,还要有“善答”,应当如撞钟一样,“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此之谓善答。课堂之上有了善问与善答,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信指数。二是教师所讲一定要少而精,应当“其言而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为此,教师不但要好好备课,减小不必要的废话,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还课堂于孩子。这样,教师要有一个观念之变,那就是相信学生能行,事实上他们也真是行。三是小组合作学习,它几乎可以让每一个孩子在每一节课堂上都有发言的机会,或小组内,或全班上。而一节课甚至很多节课上没有发言的机会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消减。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产生大的作用,就要小组组织建设,这个建设好了,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就会变得易如反掌。

【周  杰】您说的这些正是我们进行“立体结构”研究的重点。要实现课堂教学“立体结构”可不是光有热情就能行的,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指出:“教学活动外化”,“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表面上看很热闹,实质上学生内在的思维、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起来”是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之一,也是我们在“立体结构”研究和实践中尽力避免的问题。为了保障课堂信息交流“立体结构”,保证学习效率,在“立体结构”研究中我们分年段从“预习”“目标”“表达”“倾听”“质疑”“解疑”“合作”“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实实在在的研究,老师们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确保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确保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参与学习过程,确保课堂高效,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知识,自我效能感增强了,更爱学,更会学了。

【陶继新】你们分年段从“预习”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很有价值。“预习”可以是当堂进行,也可以处于前置方位。无论如何,教师不是可有可无的;起始阶段的预习,与后来的预习也不应当在同一个层面上。教师指导开始要细,此后则要逐渐放开。这里的学会“倾听”,不但可以听到师生有意义的话语,还应当有品质精神在。而且,倾听还要有一个元素,那就是思考。当别人说的时候,要思考为什么这样说,我应当如何完善或提升。“评价”不是平面的,而应是立体的。不单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与学习相关的合作意识、兴趣意志等方面的评价。优质的课堂,不但是师生思想智慧碰撞的气场,还应当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智慧园。

【周  杰】老师们认为:要使“立体结构”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课堂上就必须有来自学生的质疑。学生敢问,会问,解决了疑问,就是高效的课堂,自主的课堂,不给课后留负担的课堂。例如房芳老师执教的《丑小鸭》一课,三年级的孩子,竟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管它叫丑小鸭?课文中为什么丑小鸭用的是“他”而不是“它”?丑小鸭变成天鹅后他会想什么?做什么?……三年级的学生都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只要相信学生,教而有法,学生的学习的潜在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陶继新】要想在课堂上更好地听到学生的质疑声音,教师首先要认可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质疑,并很好地创设学生质疑的道场,且给予即时的评价。久而久之,学生的质疑意识就会形成,学生就会步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境地。房芳老师执教的《丑小鸭》时学生所提的问题,一般教参书上未必能提及,很多教师以至语文教学专家也不一定思考过。这说明,孩子本然就有的“天问”潜能被房老师激发出来了。有的课堂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提问呢?因为教师没有给予孩子大胆质疑的积极心理暗示,没有创造一个竟相质疑的氛围。看来,你们的教师是很得教学之要妙的,你们的学生思维是开放的,学习是高效的。

【周  杰】陶老师所言极是!您对“预习”的分析与我们的理解十分一致。关于“倾听”“评价”等方面我们有的想到了,而且在课堂上付诸实践,成效明显。有些我们还真没想到,多亏您的指点,开阔了我们的研究思路,所以我们还需要“仰望星空”。其实在实施“办学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了学生自主学习,在培育学生自主养德方面,也作出了一些探索,期待与您探讨。

“情知教育”,于自主养德中润泽生命

【陶继新】养德当是教育之本,中国古代的教育就特别关注养德教育。《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还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立才能道生。所以,养德做不好了,就没有本,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你们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与践行,很有意义。

【周  杰】为了能在学生生命初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育德活动,为孩子们开设了一节节“情知教育”的课堂,例如:“经典诵读”活动,植养孩子的人文气韵;我们邀请了航天英雄景海鹏、聂海胜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感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著名演员六小龄童的到来,使学生们深入理解了“猴王精神”;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向学生们传递了对知识充满好奇、对学问持之以恒的做学问的精神……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奋斗精神感召和激励着孩子们,使孩子们认识到,要想成为不平凡的人,就必须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当他有了明确的目标,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会坚定不移地战胜困难,永不放弃。

每每举办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会精神振作,增强学习动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陶继新】在读书方面,我主张“取法乎上”,育德亦应如此。为什么要诵读经典而不是读一般特别是低级趣味的书,因为经典系大师所写,其中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情趣,诵读久了,其间高尚的思想与情趣就会悄悄地走进诵读者心里。孩子天真无邪,是最容易受到熏染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你们邀请的讲课者也是高品位的,属于“上”者。他们不但有着常人没有的智慧,也有着常人没有的人格与品质。他们所讲所行,会给学生以“经典”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因近“朱”而“赤”起来。

【周  杰】在这里,我特别想和您谈谈我们每年的大型德育活动——毕业典礼,我们把它上成九年教育的最后一课,教育毕业生们带着“工附”精神出发,爱国、爱校、爱家、爱人,打好人生的底色,做自主发展的人。收到了极好的教育效果。

2011年的毕业典礼的主题是:“弦歌一堂,桃李芬芳”。整个过程激动人心,意味悠长。毕业典礼的过程好长时间都在我们师生的心里回响。我向您介绍一下这一节走进学生心灵的道德教育课。

预备铃响起,毕业典礼拉开帷幕。九年级的400名学生依次走进1-8年级老师们为他们搭建的“时光隧道”,“隧道”的尽头是9年级的老师们最激情的欢迎,400名毕业生与老师们逐个击掌,感激、祝福、留恋都融进那声声清脆而响亮的掌声中。主持人宣布开课后,第一个教学内容是教师合唱团为学生们演唱《祝福祖国》,老师们深情的演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浓情,孩子们挥动着手中的国旗,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国旗最美、祖国最美、中国少年最美!

接下来,由我为孩子们上课,课题是“打好人生的底色,做自主发展的人”。希望毕业生们珍藏“附校九年”为他们打下的“爱国、正直、乐观、坚强、利他、执着、超越、理性、敬业”等美好的人生底色,带着“附校精神”出发,立志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自主发展的人!

我们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教授也走上讲台给孩子们上课,嘱咐孩子们要学会忘记,忘记成绩单上的分数,忘记曾经的不愉快,永远朝前走、向前看。

2011届九年级“十大风云人物”的颁奖仪式把课堂推向又一个高潮。“十大风云人物”是我们搜寻到的能够反映学生可贵精神的不同侧面的代表,用关键词来概括他们的优秀品质分别是:“热心”“勤勉”“大哥”“仁义”“坚忍”“型男”“担当”“自强”“君子”,每当获奖者的名字响起,场下便是一阵掌声与欢呼,和着学生钢琴伴奏流淌出的美妙乐曲,月牙笑眼、满身阳光、羞涩却满怀一腔的热情的“热心”大男孩走上舞台;一位虽不聪明,甚至有点智障的女孩儿赢得“自强”的殊荣。

毕业典礼的最后,我们安排了“亲子相拥一分钟”的教育内容。毕业生们长久地拥抱着自己的父母,将最朴素的感谢和眷恋献给他们。感激、欣慰、感动,都交织在那双双饱含热泪、深情凝望的眼眸中。

【陶继新】这个毕业典礼开得很有品位,它会让孩子们记忆终生。

古代儒家文化就特别重视仪式,因为它不只是一种形式,还因了特殊的内容而彰显了其巨大的思想意义。而如果没有真与情,所有仪式都会变成单纯的形式。你们的学生深爱着学校,深爱着老师,深爱着自己的同学,所以,这个仪式上就有了感动之水的流淌,就有了眷眷不舍之情。所以,就赋予这个仪式以生命的符号,就有了感人至深的美好。

宁桂玲教授的“学会忘记”嘱托,意味深长,很有哲理。是的,留在孩子们心里的,主要的是品质、意志与智慧,而不是分数,因为这些东西会在人生旅途中受用终生。从整体上来说,学校生活是美好的;可是,有的时候也会遭遇不快,但它是短暂的,偶然的,忘记它,也就有了宽容,有了更多美好的记忆。而人生是走向美好的,尽管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愉快,而这些都会因人生的意义而化为乌有。

“十大风云人物”的颁奖仪式隆重而热烈,“热心”等品名简约而有深义,不但名符其实,而且真真正正地感动了全校的师生。他们的品质与行为,将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心里,也将成为理工大学附校永远的自豪。

【周  杰】是啊,毕业典礼包含了爱国爱党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孝亲教育,希望毕业生能带着这样的精神出发,同时种下美好的品德。

【陶继新】在学校里,任何活动都应当赋予其教育的意义,毕业典礼尤其如此。你们的这个典礼则为学生种下了良好品德的种子,相信这些种子会在未来的生命中生根、开花与结果的。

“情知教育”,在教师发展中走向深邃

【周  杰】通过“情知教育”,我们培养了自主发展的学生群体,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知书达理、自信阳光……这使我常常能体会到做一个校长的幸福。同时,“自主发展”也成了教师成长的主题词。我始终认为,学校肩负两项使命,其一是为了学生成长,其二是为了教师发展,而后者是前者的保障条件,“出名师”才能“育英才”。我为能与这样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同行而感到幸福。促进他们的内涵发展是我的责任。

【陶继新】有了名师,才能更好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名师不但业务水平高,思想境界也高。他们在课堂上不但演绎教课的精彩,也在课下、课上传递思想的意义。只不过这个传递过程多是“润物细无声”罢了。当学生有了高尚品质,学会自主学习之后,就会出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景象。而且,这种景象还不止于显现于当下,大都还会延续终生的。

【周  杰】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的策略是营造学术氛围,引领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可是起初,在倡导教师研究的时候,阻力还真不小。一部分老师认为研究是专业人员的事,阳春白雪,高不可攀;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科研远离教学,纸上谈兵,所以不屑一顾。我们并没有埋怨教师,也许是这些年的检查把教师弄怕了,也许是教育科研“被定义”了,总之,它不单单是教师认识上的问题。

我们认为要让教师做科研,就必须使他们认识到研究的价值。于是,我们决定首先改变科研的面孔,激发起教师研究热情。为此,我们站在教师的角度,认真分析对教师有用的教育科研。我们重新定位教育科研的格调,提出了十六字方针:“拒绝造假,拒绝增负,多予少取,教研一体”,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放弃每月机械地向教师收取反思、案例、读书笔记的“古板”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创编了科研月报《声音》,组建了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聘请教育专家、邀约访问学者、开展学术沙龙等活动……清新的科研之风,吹开了人们对教育科研认识上的“浮尘”,老师感受到了教育科研从未有过的亲和力和人情味、产生了对科研强烈的价值感和认同感,学校也迎来了教育科研的春天。

【陶继新】拒绝造假很有现实意义,现在一些学校在搞教科研的时候,做了很多表面文章,做了不少假文章,甚至有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拒绝造假,首先要让教师知道,教科研是为自己生命增值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所以,它不是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而要对自己负责的非常神圣的义务。同时,教科研应当是基于问题的研究,而不是大而空的盲目的研究。在一般人看来,进行教学研究,肯定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会增加他们的负担,而您却提出拒绝增负。那么,如何不增加负担呢?我认为,要让教师快乐研究,而不是苦苦研究。而要想快乐,就要让他们具备研究的能力。为此,就要大量阅读好书,就要深入研究教学,好好研究学生,这些东西积累多了,就会用不太久的时间,产生比较好的效果。那种一味地进行研究,而不为自己增加文化积淀与丰富教学智慧者,永远抵达不到快乐研究的境界。

【周  杰】是啊,负担是一种心理感受,当老师认为他在做有价值的工作的时候,就不会把它当成负担。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当人类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自我实现将成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我们的老师们正走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大幸福。我们有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每周五,华灯初上,他们卸下一周的疲惫,走进咖啡馆去赴思想的约会,老师们亲切地称之为“茶语情知”,我也是其中的一员。经费采用AA制,花自己的钱成长自己;老师们利用下班时间,用自己的时间充实自己。我们的研究紧紧围绕“情·知教学”的“立体结构”策略研究这一主线,分解为下列子问题: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怎样教孩子敏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准确表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决定学生终身发展的问题。

“茶语情知”的房间里有科研顾问宋庆泮先生的教诲,有集体的讨论,有争议,有笑声,它的“基调”是愉快的,不论在开始阶段,在中间阶段,还是在结束阶段,在来自群体智慧的脑激荡中,参与者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心智上的满足和情绪上的惬意”!

咖啡馆隔壁房间时不时飘来打麻将、打扑克声音,而老师们则感到从未有过的充实、幸福和有意义。后来这个研究团队发展成42人,占教师人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成长迅速,成为教师中新生的力量。

为了鼓励教师学习,我们每年还为教师提供专项读书经费,鼓励更多的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陶继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李泽厚先生认为,这里的知更多在知识层面,好在道德层面,乐则在审美层面。当学习成为一种审美活动的时候,不但不会感到累,不再作为负担,而是有了乐趣,有了审美感。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才有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审美感受。这些年,我也开始走进这个境界。我每个月出差半个多月,采访、讲课、开会等,其余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则要写出至少4万字的文章。但是,我一点儿也不累,快乐得很。为什么呢?因为我太爱我的工作了,认为自己所做太有意义了。有了这种心理感受,所以,一直忙并快乐着,一直在审美的园地里行走着。您和你们的老师也是这样,他们在“茶语情知”的房间里,学习,生智,快乐,成长。所以,才有了这种优质的生命状态。

【周  杰】本学期开学第一天,您给我们做的讲座《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老师们记忆犹新,大家说这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开启优质生命新起点。正如您常说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们还积极邀请教育“高人”来与教师对话,提升研究品质,我们先后邀请了两位在不同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学者做学校顾问。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我们邀请了大连市教科所原所长宋庆泮先生做教育科研顾问,负责学校、教师课题研究的跟踪指导;在数学教学研究方面,我们邀请了辽宁省教师培训中心景敏博士为学科顾问,负责对教师进行高效课堂通识培训和数学学科教学、数学名师打造。他们会经常来学校与教师跟踪对话、进行课堂观察、分享专题讲座、参加主题沙龙、参与会课评课,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

除了这些顾问级人物,我们还经常邀请国家课改核心组成员大连市教育局原书记王允庆、大连教科所梁卫所长、大连名师董大芳等名家名师来校讲学,浓浓的学术氛围给了老师们一副副巨人的肩膀,让老师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

【陶继新】你们邀请的这些教育方面的专家,都是很有品位的大家,他们给老师们指导工作,定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你们还聘请了两位不同领域的学者做你们学校的顾问,这是一般人意想不到的。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陆游对他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校教育亦然,也需要“诗外工夫”。教育之外的学者在看学校教育的时候,往往有另外的视角,有超越教育人之外的思考。这样,就会给教育注入一种另样的生命给养。这些给养,对于学校发展,大都可以产生出奇制胜之妙。

【周  杰】我们也特别希望您能成为我们的顾问,启发我们获得“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大智慧。我很尊敬您及像您这样的教育家,能够走进学校、走近教师生活,用你们丰富的人生阅历、独特的教育思想引领大家共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育进步。我们也将在“实施‘情知’教育,培养自主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下继续坚定地行走。

【陶继新】做你们学校的顾问是一种荣幸,只是担心力不胜任。不过,我会一直关注您与你们学校发展的,并会力所能及地为你们做些有益的事情。在你们学校里,我不但是为你们讲课,不但是写报道文章,我更从您及老师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与教育的智慧,这对提升我的思想境界与开阔我的教育视野,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周杰校长简介

周杰,辽宁省特级教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校长。曾担任甘井子区语文教研员、大连市教育学院兼职教研员、大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名师教研室理事等社会兼职。

20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了“情·知教学”理论的应用研究,多次获国家、省、市级教科研成果奖;多次获国家、省、市级优秀课奖;多次获省、市级指导青年教师优秀课奖。撰写的研究论文《“阅读教学过程完整化”实验简述》等多篇在国家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其中“阅读过程完整化实验”荣获第二届“语通杯”全国语文教研成果大赛一等奖。主持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出版了成果集《走在“立体结构”研究的路上》。

曾荣获大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先进个人、大连市优秀教师、大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大连市师德标兵、大连市中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大连市甘井子区“德技双馨”标兵等荣誉称号。

(完稿于2012310日,作者:陶继新、周杰;收入《好校长  好学校》,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5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