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职业教育的春天
播种职业教育的春天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8

播种职业教育的春天

——朱建华校长的思想境界与学校管理

 

陶继新

朱建华,山东省淄博市工业学校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劳动模范,淄博市首批教育专家、首批优秀校长,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理事、《职教论坛》杂志社理事,山东省职成教校长联谊会副会长、山东省职教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中专学会常务理事。

 

有人说,优质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但朱建华校长却是在基础教育工作18年、全国范围职业教育普遍滑坡之际,于淄博工业学校走马上任校长一职的。但短短6年间,学校却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探究其成功的原因,便成了记者心存的一种渴望。

培植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念

纵观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经验管理属于原始状态,随管理者的经验而行,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科学管理有了一定的科学预测,名个管理派别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如系统管理、行政管理、官僚管理等。文化管理是最高的境界,是驶进人们心灵的最具文化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管理,是最具人文关怀、影响最深远的一种长效管理机制。

文化管理应用于学校便是校园文化建设,它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朱建华校长认为,目前的学校管理,更多的还处于科学管理阶段,甚至是经验管理阶段,进入文化管理阶段的校长虽非凤毛麟角,却也为数不多。而且人们对文化管理的理解也多有偏颇,认为文化管理就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多在外显层面,即使深入一层,也只是完善规章制度而已。这当然也属文化管理的范畴,但这种文化管理还是在浅层次上徘徊。三种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才是文化管理之魂兮所系。它的关键是培植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念。

朱建华校长在文化管理中提出了独具淄博工业学校特色的14种价值观念。如事业观:“把本职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追求,而不能当作一种职业来应付”;集体观:“学校是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命运共同体”;教育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人才观:“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质量观:“质量高于一切,质量说明一切”;管理观:“责任体现人品,责任重于泰山”;绩校观:“绩效面前讲上岗,绩效面前讲职称,绩效面前讲待遇,绩效面前讲荣誉”;服务观:“一切工作立足于为学生成长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等等。

为了让价值观念定格在每一个教职工的心里,2003年,学校专门开设考场,闭卷考试。先是教职工参加考试的九个考场同时开考,由领导班子成员监考;教职工考完之后,接着便是领导班子参加考试的小型考场开考,由教职工代表监考。考试内容是14条价值观念全文。错写一字,则扣1分。80分以下属不及格。考试不及格者,允许补考一次,再不及格,便离职待岗。考试揭晓,100分者将近20人,90分以上者70多人,80分以下的6人。第二次补考,这6人方全部通过。

朱建华校长告诉记者,之所以采取如此严格的考试形式,就是要让这些价值观念真正走进教职工的心里。背诵默写是形式,认同内化是实质;考试是手段,行动是目的。

群体一旦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管理就会走向“无为而治”的高层境界。教职工不但能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式的慎独自省,而且还会产生不管而行、不趋自动的持久行为,甚至具有一劳永逸之功,一以当十之效。

但这种价值观的真正形成,得来非常费功夫。除了考试之外,朱建华校长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对每一条价值观都进行了理论诠释与实例解说。他说,价值取向不同,结果就迥然各异。他举例说,有三个建筑工人在同一工地上砌砖,有人问他们干什么?第一个回答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回答说“我在挣钱”;第三个回答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美最好的房子”。若干年后,第三个成为一名出色的建筑师,另两位仍然重复着原先的工作。

2005年初春,记者前去采访时,正值学校召开新学期第一个全校教职工大会,深入学习学校所提的价值观念便是这个会议的重点内容。朱建华校长以“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为题,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说学校价值观的外在形态与丰富内涵。他认为,在管理中,一般重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忽视了个体与个体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外化出来的,则往往是个体的文化素质与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学校文化精神风尚。在学校附近一家小饭店吃饭时,老板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来我们这里吃饭的人很多,很杂。与其它就餐者相比,工业学校的老师给我们员工的突出印象就是品格高,素养好,讲文明,懂礼貌。他们是我们员工学习的榜样。

“五导”式管理规划发展走势

工业学校蓬勃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问询何以成功原因的人们有时便找到朱建华校长。他直率地笑着说:“‘思想领导、理论指导、思路引导、科研先导、激励诱导’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谈起“五导”管理,你会感到朱建华校长既善于谈玄论道,又精于教育实践。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孔子、老子、庄子、孙子等,他都可以将其思想的精华进行深入浅出的言说,而且在结合实践的叙说中,给你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感觉。

据分管后勤和培训工作的副校长钟安水讲,朱建华校长在教职工会上经常讲《孙子·谋攻》中的一句话:“上下同欲者,胜。”他说,一个集体只有心往一块想,劲才能往一块使,才能有坚强的战斗力,才能无往而不胜。为创设一个“同欲”的学校环境,朱建华校长一方面在会上讲世界观、人生观,讲集体与个体的关系,讲创造性工作,讲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讲学校文化建设,讲精品意识,讲理想追求、人生价值、事业心的树立等,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与师生加强交流,面对面地促膝谈心,设立校长信箱,以及永久性对话宣传栏《校长与您对话》等。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许多教师谈到“给我留言”,说这是朱建华校长在学校校园网上倾听师生意见的一方自由言说地。在这个虚拟世界里,让教职工隐名埋姓地一吐为快。此网一开,一些“网民”便直奔而去。于是,网页上便出现了语意或委婉、或尖锐、或正确、或偏颇的帖子。对于这些建议意见,朱建华校长称之为“谏议大夫”的有益之言,细细拜读且认真研究之后“择善而从之”。

据教务处王海霞主任讲,一次,不明真相的“网民”竟大发鞭挞之语,言词激烈,令虚怀若谷的朱建华校长也不免如芒刺在背。但他既没大发雷霆,也没因噎废食而关闭“给我留言”这个栏目,而是冷静地思考何以出现如此令人费解的帖子。经过条分缕析,他发现是因为职工对于学校某一决策暂时不了解不理解而致。朱建华校长心里高兴起来,因为激烈言辞的背后,是对学校发展大业的真正关心。所以,他非但没有对网上留言者提出批评,反而对大家关心学校发展、直言相谏的热诚进行了鼓励。此后,便是对这一问题来龙去脉的清晰解读。疑窦冰释,指责者为他的宽容以及以事业为重的精神所深深感动。于是,再发一帖,而内容却充满了敬仰与感动。

朱建华校长认真地研读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人本管理理论、文化管理思想等,并有效地应用到学校管理之中,其中有57篇管理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朱建华校长则希望教师“向我看齐”,同步起飞,让理论指导实践,让积累得到升华,实现从教书匠向教育专家的跨越。他认为,教师中的教育家凤毛麟角,但不能因之而让能够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在教书匠的低层次缓行。即使成不了教育家,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师,也比只在实践单一层面行走者的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朱建华校长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古训深感兴趣,他说,一个没有思路和长远规划的校长,犹如在深夜航海中看不到灯塔一样,随时有触礁的可能,即使临时没有出现险情,也永远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他提出的24字办学思路“立足长远、内涵发展、科研先导、注重特色、灵活办学、质量立校”,以及《培养目标》《七年目标管理体系》《三年德育规划》、《“三创教育”研究与实施方案》等,就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了一条明晰之路。

朱建华校长对记者说,职业学校只有贴近社会、贴近经济、贴近市场,才能生存与发展。所以,必须发挥设施优势、智力优势、技术优势、科技攻关优势,走科研兴校之路。近几年,学校已完成或正在承担着9个国家级课题子课题、6个省级课题、7个市级课题的研究,其中8个已经通过专家鉴定并结题。其中,《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获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首批职教教材建设的7个研究与开发项目的一等奖,作为优秀课题成果已入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分卷》一书,是全国入选的仅有的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之一。目前,师生已拥有11项国家专利。

有效的激励可以鼓舞先进,促人奋进,朱建华校长成功地实施了政治激励、形势激励、评价激励、物质激励等激励机制。政治激励主要指通过学校规定的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评先、树优等。形势激励主要指宣讲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师生个人的发展及面临的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等。评价激励指对师生的工作、成绩及时公开地进行评价、肯定。物质激励指对学校做出重大贡献或个人有突出成绩的师生进行物质奖励。赵清福同学研制的“防盗钱包”在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中获全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并赴香港参加展览,学校则一次性奖励其2000元。

在职业教育步入低谷时扩张学校

1998年,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暂时走入低谷,不少职业学校生源告急、就业困难,缩减招生人数者有之,转成普通高中者有之,停办整顿者亦有之。淄博工业学校,当然也面临着大浪淘沙的严峻考验。

1998831日,朱建华“受命于危难之际”,从发展正盛的临淄三中来到淄博工业学校出任校长。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不但需要心理调适,更要进行业务转航。他翻阅全国各种职业教育的报刊图书,学习其他职业学校的办学经验,研究本校的发展趋向。半年左右,人们惊奇地发现,朱建华校长的职业教育研究已经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了。

1999年,朱建华校长审时度势,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毅然决定:用贷、借、筹及引入社会力量办学等方式,举债融资,大规模、大面积改造学校,实施学校的“西部大开发”,建设多功能厅、食堂餐厅,扩建办公楼,建设第三教学楼等,尽最大努力扩展学校的教育资源。

这是怎样一种勇气啊!当时,一方面全国范围的职业教育“市场”整体低迷,危机四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朱建华上任之前,学校在快速发展中已经举债数百万元。如果还完债再发展,则需要5年至6年时间,到那时,学校恐怕早已被时代抛弃。

不少人认为朱建华是在“赌”,其实这绝非朱建华校长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深入分析职业学校的发展前景做出的决定。他坚持认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职业学校的滑坡只是一个暂时现象,事在人为,只要知难而进,就能寻得一线生机甚至一片灿烂风景。发展学校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这个压力,不是坏事,相反它会促使你努力拼搏,至少是为了还债。所以,在最为艰难时候的扩建学校,是最富战略眼光的超前行动。后来的发展事实证明,这一次极为前瞻的果断决策,为以后迎接职业教育新一轮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一非常思考与非常行动之所以得到了教职工的认可,是朱建华校长的信任指数生发了作用。因为人们从他的“言必行,信必果”,以及深谋远虑和“行必有方”,特别是淄博工业学校的绝处逢生上,认定他的决定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晶,并且有着极大的成功可能。

这给朱建华校长以最大的支持,因为群体认可是其最大的心理支撑。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勇敢产生于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现在人们再谈起当时的学校扩建,就更加对朱建华校长的勇敢和远见敬佩不已。因为从1999年到现在,淄博工业学校招生人数连年递增,就业趋向越来越好,2004年,招生达到1800多人,2005年,预计招生可达2300人。每年报考者之众,常常令学校不得不忍疼割爱。学生尚未毕业,便被用人单位“抢购”一空。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淄博工业学校的声望,就在这种良性循环中,从淄博市向更大的范围不胫而走。

到经济欠发达的鲁西南建立分校

扩建后的校舍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求学者的需求,但再行扩建已无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另寻发展之地。东部经济发达,考生也多趋之若鹜,所以,不少学校东迁就成了大势所趋。但朱建华校长却反其道而行之:“到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建立分校!”

他认为,支持西部发展,教育首当其冲。职业教育更应当向西部倾斜。古代志士仁人尚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当代校长就更应当知难而进,为国分忧。

分校确定于鲁西南的单县,这是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县,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县。但朱建华校长认为,工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指数,学校老师们的思想水平与文化素养,为分校创建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当今人们多往富贵之乡、发达之地而行的时候,工业学校的教师选择的是贫穷与艰难。已届知天命之年的韩光富自愿前去担任校长,教师也纷纷报名。记者采访中提到此事时,朱建华校长总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为自己的特殊选择,也为老师们的思想境界。他说,我们这里有最好的教师,这一思想文化资源,就成了我们开拓新的学校的不败保障。艰苦的创业,给前去的教师以考验,也使他们的思想升华。初去的8位教师,就和学生挤住在租房之内。更为困难的是,当地群众对其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工业学校前来建立分校,目的就是到单县捞上一把,非为利而何来?所以,第一年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却只招了106人。但当地百姓单纯而善良,他们相信眼见的事实,崇尚艰苦奋斗的精神。分校教师以苦为乐、以生为本,以及高质量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很快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认可。2004年,单县教育局正式将分校纳入招生计划之中,招生420名。而且生源开始从单县向外扩展,不但有了周围本省县的学生,江苏、河南等省的学生也陆续慕名而来。

朱建华校长眼睛一亮,在为西部教育发展尽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的同时,也感到学校发展的潜力所在。于是,在单县购地60亩,动工兴建自己的教学大楼、学生宿舍、操场、篮球场、餐厅等。一期工程将于今年5月竣工。于是,崭新的校舍,与工业学校的发展潜质一起,成为当地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近几个月来,本地乃至外省的一些家长不约而同地来校考察,打听学校何时招生,咨询有何专业。朱建华校长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2005年单县分校至少可以招生600人以上。与此同时,朱建华校长开始筹划将更多的教师从本校调往分校任教;意欲在新的地方一展雄略的老师们,也已跃跃欲试。

单县分校初战告捷的2004年,是工业学校发展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年,经济欠发达的黄河之滨的东明县,另一所分校——淄博工业学校东明分校又成为鲁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的一个亮点。第一年顺利招生134人,2005年估计可达600人。如果说单县分校的建立艰难起步的话,这所分校的创建则是一举成功。临淄区和东明县是友好区县,东明分校的成立和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两个区县友好合作的重要纽带。分校充分利用淄博工业学校优质的管理资源和教育资源,发挥强校的办学优势,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传播到了西部,既能在新形势下实现学校更大、更快发展的愿望,又能响应省教育厅号召,支援西部职教,让更多的东明县初中毕业生接受更好的职业教育,也为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西输东接”重要战略部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语文教研组组长张锡学老师在工业学校工作了16年,是地地道道的老教师。提起两所分校的创建,迄今仍感慨不已。他说,当时在单县和东明县创建分校,很多教师都认为前景不佳。朱校长却坚持认为,虽然困难重重,但却完全可以在努力之后收获成功的硕果。他的自信坚毅,给老师们极大的精神鼓舞;他的人格魄力,更让老师们随之而行。每一个人都知道那里的条件艰苦,但绝大多数教师都自愿写了申请,有的教师干了一年后,继续写了申请。张锡学老师甚至说,朱建华校长在老师们的心里的信任指数,已经成为工业学校发展的一种“生产力”。

爱心构筑和谐环境

朱建华校长认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首先应当是一个善良的人,贮满爱心和同情心的人。有了这种认识,关注贫困学生就成了他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这起因于他的领导值班制。他认为,学校领导必须真正了解教师与学生的情况,那种靠汇报甚至打小报告得来的消息,往往缺乏本真的价值。为此,他与其他6位校级领导,每人每周值班一天,24小时不离学校,深入全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

他去听老师的讲课,也到学生食堂察看饭菜情况,他到学生宿舍细看住宿状况,也到图书室、阅览室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于是,他发现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连吃饭都成问题,如不进行救助,完成学业几无可能。为此,他倡导成立了“救助特困生基金会”,每年组织一次师生捐款、学校勤工俭学的部分收入也注入基金会,现在基金会已救助特困学生500余人次,救助金额9万余元,为部分品学皆优但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乃至更好的发展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2004年,在朱建华的提议下,学校又启动了“爱心工程”,要求每位教师至少救助一位学生。他身先士卒,教师也纷纷行动。这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很大触动。不但使家庭困难的学生生活上没了后顾之忧,也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他们非常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思想品德与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朱建华校长资助了两位学生。同时,他也从救助学生中,获取了人生的意义与精神的回报。

在采访朱建华校长资助的200424班高超同学时,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她的阳光心态与学习精神。由于家庭十分困难,生活都成问题,初来学校时就做好了退学的准备。可还在她没有退学之前,朱校长与她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对象,自此,每月便将50元打到她的饭卡里。此后,高超同学学习格外努力,成绩直线上升,2004年每科成绩都达到了97分以上。她说,我学不好,对不起这么多爱我的人,尤其是对不起始终关心帮助我的朱校长。

高超同学对记者说:“朱校长不仅在经济上资助我,更在精神上提升我。和我谈心时,朱校长经常说,希望我学习好,更希望我做一个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学生。他不希求知恩图报,但他却要求我对学校要有精神回报。而回报的内容,就是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让学校因她的成功而骄傲。”

她说,考取大学是我一个玫瑰般的梦想,在考取工业学校之初,我感到前程已经毁于一旦。开始军训时,晚上独自在床上哭泣,不想与同学说话。可朱校长说,上职业学校同样会有好的出路,也应该是你人生理想的开始。从这里走出去许多人才,如果愿意继续深造,大学之门也向你敞开着。她说,从那以后,她的心里豁然开朗,感到生活充满了诗意,感到天空都是明丽的。

她说,她有一个特别好的班主任,在她初到学校的时候,他给她的母亲打电话,让她放心。母亲感受到了来自女儿学校的关切;而高超,则又从母亲的释然中,有了一份宁静与从容。她说,由于人人都有一个阳光心态,同学之间建立了友谊,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就在全校逐渐形成了。

专业部主任路迅讲谈起朱建华校长,总是带着一种敬重与佩服。他说,他的个人魅力,不在于他的校长之威,而在于他的一颗无处不在的爱心。他关心教师与学生,也关心老师和学生的家人。每年放寒假时,他总忘不了提醒青年老师要孝敬父母,并特别强调男方教师要孝敬女方的老人,女方教师要孝敬男方的父母。他说得情真意切,“入则孝,出则弟”的传统美德,就自然而然地流进教师的心里。六一儿童节,他要向每一个教师的小孩子赠送图书。有的小朋友在接过校长亲自送到手上的书时,感动地说“你们这个校长真好!”

学生处于宗德主任告诉记者说,良好的学校生存环境和舒适的家庭环境,给教职工带来的是安适的心理。于是,一个和谐奋进的学校集体,就在群体的共同努力下,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发展态势。

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

谈起读书,朱建华校长便眉飞色舞,兴致盎然。他说,读书使其生智,使其愉情,也是其提升思想内涵与文化管理水平的动力资源。有人说,一所职业学校的领导,读不读书无关大局,只要生源充足、就业有门,就可收获成功的喜悦了。但朱建华校长认为,拥有一份技能固然重要,但拥有知识与智慧,养成终生读书的良好习惯,却是使人幸福一生的事情。为此,他在学校掀起了一个读书热。

读书沙龙,便是其读书活动中的一个亮点。

记者前去采访时,以“我的学校发展观”为主题的第六届读书沙龙刚刚落下帷幕。记者翻阅教职工为此所写的文章时,感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其中流动,对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的热情澎湃其间,“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危机意识与使命感无处不在。

据办公室负责文秘与宣传的郭万智老师讲,朱校长为每期读书沙龙设定一个主题,以防无的放矢。既要结合实际畅谈读书体会,也要行诸文字交流教育论文。然后进行评奖并颁发证书奖品。所发奖品全是与学习有关的报刊图书或U盘等,以激发人们更高的读书热情。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朱建华校长是真正意义上的率先垂范者。他的演讲生动形象、颇具个性;他的论文富有文采且蕴藉着深义。英语教师聂朝霞对记者说,在读书沙龙听朱校长讲话,不仅是一种享受,也一种精神洗礼,他改变了我们的学习观,读书学习因此伴我一生。这种文化引领,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扩充了我的文化视野,感到生活竟是如此富有诗意与情趣。

朱建华校长认为,创设一个读书的良好氛围,是一个有思想内涵与文化品位校长的应有之责。所以,他不仅亲自主持读书沙龙,而且营造了一种“读书光荣”的学习环境。他要求大家养成买书读书的好习惯,建议每月拿出工资的35%用来买书。他经常这样说,对一个肩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来讲,一年半载之后,观其书架,数量依然不变的话,对其工作学习生活的质量,实在令人怀疑。他说,我为教职工文化升值所做的努力,将使我欣慰一生。因为这是我给教职工的最大福利,时间愈长,收益愈大。

(原载于《现代教育导》,2005418日;中国教育报,2005623日《知难而进,寻得生机无限》;收入《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