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教师的心理和谐与生命成长
为了教师的心理和谐与生命成长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8

为了教师的心理和谐与生命成长

——侯溪萍校长管理上的人文关怀

陶继新

 

侯溪萍,1970年生,文登市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兼任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会会员、山东省青年教师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威海市小语会理事长。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40多篇;先后在全国、省、地(市)上过50多节公开课,两次获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自1999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全国科研型校长,山东省2005年度教育创新人物。

 

山东省2005年度教育创新人物侯溪萍属于人性味十足的校长,也是一位颇具思想文化品位的女性。所以,文登市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邢毅丽自称是被侯溪萍人格魅力所征服的一族。邢毅丽说,这不仅因为侯溪萍专业水平之高,更重要的是她既抓住了人本性中最软的部分,即人的内心中最渴望得到关注、肯定、欣赏和鼓励的感情需求,又抓住了人的本性中最强的部分,即希望实现自身价值、快速发展的精神需求。

短信、贺卡拨动了教师感情的心弦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侯溪萍深得老子之“道”。她认为,欲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就必须从细枝末节的教育小事上做文章,而且要做得恰到好处、了无痕迹。大队辅导员董文哲甚至对记者说,侯溪萍是在每一个教育细节上都追求完美的校长。通过短信与贺卡为教师送去特有的祝福与问候,解决教师的困难与问题,就是其追求细节美的一种成功尝试。

一、短信:打通与教师心灵沟通的心理栅栏

在手机走进千家万户的当今时代,短信也如草长莺飞一样成为一道风光无限的风景。于是,“善假于物”的侯溪萍就充分利用手机短信这种载体,打通了与教师心灵沟通的心理栅栏。

无论是在节假日,还是在外出开会的时候;无论休息在家,还是行走在路上,让侯溪萍牵肠挂肚的大多是与她亲同兄弟姐妹的老师们:哪一位有了解不开的心结,哪一位遇到了特殊的困难,哪一位出课需要指点迷津,等等,“搜索”的目标一旦确定,她就会快速地在手机的屏幕上点击起来,于是,短信就飞越时空,第一时间抵达最需要心灵抚慰的老师们那里。

2006年春节期间,她给全校所有老教师、各团队队长、科研小组成员等逐一电话拜年,此外又发了百余条短信;在今年1月到济南开颁奖会的4天时间里,她就利用空闲与老师互发短信30多条。发短信需要时间,更需要真情。侯溪萍说,那是无声的心语,容载着她无限的牵挂与最爱。

英语老师刘嘉洁说起去年去北京学习的时侯溪萍所发的短信,迄今仍然感动不已。她说,她当时在学习上出现了一些困难,正当苦恼彷徨的时候,收到了侯溪萍的一个短信:“姐姐相信你,你一定能行!”虽然只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但她却激动地哭了出来,因为她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学校领导的那份信任与支持。同屋的外地教师还以为校长在短信中批评了她,正想通过犀利的语言为她打抱不平,这时候,她动情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她们也被感动了,由衷地说:“有这样的校长,你真幸福!”

侯溪萍的短信之多有时甚至“扰乱”了家庭的正常生活,于是丈夫在“嫉妒”之时不免发点牢骚:“你的短信全是发给老师的,什么时候你的脑子里也留一点儿空给我和孩子?”是的,脑子里整天想的是学校发展和教师、学生,对于丈夫与孩子,侯溪萍的关心确实是少了些。20063月,侯溪萍去上海开会,不能与家人一同为父亲庆贺生日,就为丈夫发去一个温馨的感谢短信:“感谢你为我付出的一切,请代我祝老人家生日快乐!”没想到在侯溪萍自沪返家后,丈夫满面春风地对她说:“谢谢你在上海还记挂着我!”不过,丈夫由此也理解了侯溪萍。虽然只是一个简短的问候与祝福,可在被问候与祝福的人的心里却有了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所以,他对侯溪萍说:“你不光属于我们的家,你还属于文登市实验小学。我和孩子离不开你,老师们也离不开你。你还是多给他们发些短信吧!”这番话直说得侯溪萍热泪盈眶,她激动地说:“我有世界上最好的老公,也有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我真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二、贺卡:送去对教师的温馨祝福

2004年春节前夕,当一些校长在为老师们的物质福利奔波的时候,侯溪萍却从教师的心理需求处探幽取微,去拨动老师们那根最为敏感也最为动情的琴弦。她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甚至不惜加班熬夜,为全校100多位教师每人写了一份饱含着关爱与真情的贺卡。它不是千篇一律的形式祝福,而是量体裁衣式的个性述说。

说起收到的那份贺卡,老师们迄今依然感动不已。董文哲老师还向记者背诵了那段话语——“有您的支持,小妹感到真难得!您不仅点子多,能力强,更可贵的是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快乐的心。在我们这个亲情家园中,您是一位大功臣!您那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和一声声‘孩子们好’的亲切问候,为全校教师树立起了‘快乐生命’的路标。谢谢您,好姐姐!衷心祝愿您青春永驻,美丽永远!”董老师对记者说,这是从侯校长心里流出来的,是真真正正的“情动而辞发”。所以,它成了老师们春节期间收到的最为珍贵的礼物。董老师说,她将把这个贺卡珍藏终生,因为它成了自己努力工作的感情支持。这使她想起了和侯校长在一起的温馨感觉,那是一种亲密无间的姐妹关系。她说:“我称她为好妹,她叫我为老姐。老姐忘记了‘老之将至’,虽然内退却仍然干劲冲天;好妹不知道初出茅庐,‘出道’不久就已经尝试了成功的喜悦。”

李大杰副校长说,有的老师将贺卡和心爱的金项链放在了一起;邢毅丽说,老师们做的点点滴滴成绩,校长全部写到了贺卡里;毕华敏老师说,老师们不必到校长那里去说什么,因为校长是眼明心亮的;孙凤老师说,她把贺卡与校长的信任一起收藏在了自己的心里。如此等等,真的是令人感动。听着老师们动情的话语,记者感到侯溪萍真的是走进了老师们的心里,而且走得那么从容与幸福。所以,她说:“我为老师们写贺卡的时候付出了很多精力与时间,可我换来的却是100多位教师的真情回报。我换来的幸福比付出的要多得多,得到的回报也比任何老师都要多得多。”

书信成为校长听取意见、建议的载体

书信是古已有之的传递感情与信息的文化载体,即使在走至信息社会的今天,依然是一道心理沟通的文化风景。老师们给侯溪萍所写的封封书信,便是这一风景中朵朵香味四溢的小花。

一、建议日趋增多

据老师们讲,侯溪萍让老师们所写的“给校长的信”的主体内容是建议与意见。之所以没用“意见箱”、“建议箱”之类的形式“纳谏”,是因为在她看来,信是写给知心人看的,而且可以直抒胸臆。这样,可以给任何一位提意见与建议的教师保守秘密,而且由此拉近了校长与老师们的感情距离。

但当侯溪萍于200210月第一次提出要老师们写信的时候,回应并不热烈。看着区区十来条建议,她甚至感到有点委屈。不过,很快,她又从自身寻找到了原因,那就是自己的真情还没有赢得老师们的心理认可。她坚信自己的真诚一定会感动“上帝”,因为老师们和她一样,都希望学校能够快速地发展。于是,她对每一封信进行认真的分析,逐条解释,一一落实。有的教师感慨地说:“我们开始认为侯校长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没想到她是如此的心诚和认真。”侯溪萍再要求老师们写信的时候,建议一下子增至百余条。

在采访老师们的时候,他们几乎都谈到对“给校长的信”的接纳过程。体育老师王振强坦言,开始对此并不以为然。他说,自己以前是一位极不乐意给校长写信提建议的教师,因为在他看来,这种行为充其量称作“聋子的耳朵——摆设”。20041月,侯溪萍校长提出要老师们给校长写信提建议的时候,他只字未写。他认为,自己坚守了一份操守,甚至是一份明智。20047月,校长再次恳请老师们积极写信的时候,他出于应付,只就体育训练的问题简单地提了一条:“田径训练更需要合作,这不是单纯用分数所能够衡量的。”出乎王老师意料的是,侯溪萍在校会上就他提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并及时找他了解情况,进而接纳了他的建议。这对王振强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他感到:侯溪萍不是他所认识的经验层面上的校长,她是认真的、坦诚的;她在通过书信这种文化载体来广泛地了解来自老师的心声,并由此将切实可行的建议付诸实施。

20051月,当侯溪萍又一次在大会上要求老师们写信提建议的时候,王振强好像积蓄了很久的期待,也似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很快,《致校长的一封信》就随着他的沸腾的热情,递到了侯溪萍的手里。他好像完成了一项历史使命,等待着领导的检阅。侯溪萍为他的热情所感动,更为他所提建议的合理与及时而兴奋。她不但在大会上表扬了他,而且还将他评为最佳建议人。20057月,王振强先后两次给校长写信,而且急不可待地于大雨倾泻之时送到在学校值班的侯溪萍手里。20062月,他又写了长达5000多字的《05小思,06抒怀》和《令我感动的细节》,而后又相继给侯溪萍发去《春节祝福》、《关于读书实验计划》等文字材料。记者前去采访时,王振强开心地笑说,他的生命已经融入学校的发展之中,写信成了他为学校献计献策的精神符号,心存其中,乐也在其中。

侯溪萍认为,老师们建议、意见的逐渐增多,是对校长信任上升的一种呈示,更是对学校关注关心的一种表现。她感怀于感情的真挚,也为共同打造学校之美的老师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

二、感情越来越浓

翻阅一封封《给校长的信》,记者感到那是来自老师们心底的话语。无怪乎侯溪萍说每天都被老师们感动着,实际上,我也在被感动着。因为尽管侯溪萍一再强调说给校长写信不许写赞美之类的“废话”,但教师中依然不乏违令而行者。他们说,他们并不是在赞美校长什么,而只是想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写出来。所以,记者就从老师们的信中,撷取几朵小的浪花,奉献给读者——

邹积华:这次你从北京回来后在会上说的一席话,几次令我鼻子发酸,眼圈发红……会后,我们开玩笑说你特能“煽情”。笑话归笑话,但是你对人的真心、真情、真意……却是大家实实在在体会到的。我们经常私下说,现在可真正是工作着并快乐着,轻松着,因为在你的感染下,我们已不再把工作当成负担,我们的心情每天都非常舒畅。

丛文华:听着你发自肺腑的带着感情的演讲,我常被感动。感动于你心胸的宽阔,感动于你对事业和人生的理解。你让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得到沟通,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变短;让老师们觉得什么名利呀、争斗啊,等等,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教师的责任,一个做人的良心,一个对生活心存感激的灵魂。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最高的境界。

记者在采访王燕毅、张英丽、崔秀花等教师的时候,她们的感动依旧流动于言谈话语之中。而感动的同时,是校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信任体系自然构筑的同时,是领导与教师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与美丽的人文环境。

为教师每天感动着

当老师们为身处和谐的人文环境而深感幸福的时候,侯溪萍却说自己每天更为老师们所感动着。她向记者动情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有时还会眼圈红红地掉下泪来。其实,由于篇幅受限,记者只能从中取其3个个例而已。

一、推迟手术的老师感动全校师生

田明叶老师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几年来,由于工作太忙而一再推迟牵引手术的时间。2005年秋天,她才联系好医院决定手术治疗。可当时学校教师紧缺,还有一个班的数学课无法安排。侯溪萍犹豫再三,只好于心不忍地给田老师挂了电话,吞吞吐吐地说明原因,希望她能再教上一个学期的数学课,以解燃眉之急。没想到,田明叶老师一口答应下来:“小侯,这个忙我一定帮!况且我这个病现在做手术可以,以后做也可以。”侯溪萍对她说:“您有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学生的作业不一定全部批改,自己一定要多多保重。”她应诺了,可实际上学生的作业都认认真真地批改了。因腰椎疼痛,她只好歪着身子改。孩子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努力学习,回报老师,就成了“不令而行”的誓言。当然,这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遥遥领先了。

在周一学校例会“讲述实小人自己的故事”中,徐海燕老师将田老师的事迹动情地讲述后,老师们都感动得哭了。在田老师去医院治疗的前夕,班里的学生还为她搞了一个祝福小仪式。当她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鲜花满屋,学生们齐刷刷地站起来向她敬礼,她怎么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感情,泪水夺眶而出。孩子们也一拥而上,抱着她哭了起来。田老师对侯溪萍说,在家里躺着腰疼,坐着也腰疼,只有到了学校里,看到孩子们,才忘记了疼。所以,她说:“我去做牵引手术的时候,能不能让我抽时间到班里看看孩子们?”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如此水乳交融地和谐为一,而爱则成为这和谐的最为关键的感情维系,因为它让师生一并沐浴在幸福的氛围里。

二、为了“淋巴癌”女孩的幸福

侯溪萍对于老师们的故事了如指掌,刘红梅关注“淋巴癌”女孩的故事,便因她的感人叙讲而令我泪湿沾襟。

那是1998年秋天,校长送到刘红梅班上一个叫萌萌的女孩:她瘦弱的身子瑟缩着,甚至连头发也几乎掉光了,特别是那张苍白的小脸上,只剩下了两只大大的眼睛在闪动,可里面没有丝毫的快乐与幸福,写满的全是哀怨与胆怯。校长低声告诉刘老师,她患了淋巴癌,恐怕在世上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

从此,刘老师的手里就又多了一只小手,甚至可以说又多了一个女儿。她小心地看护着她,用更多的温暖“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她的心灵。刘老师认为,仅有老师的爱是不够的,萌萌还应当得到更多的呵护与关心,让她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到更多的快乐与幸福。可孩子们实在太小了,像发现了新鲜的玩具一样对萌萌指手画脚。于是,刘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让孩子们懂得了同情与爱怜是一种美德,讲说起生命的诞生与灭亡就如同花儿的开放与凋谢一样有始就有终,讲说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只有爱那需要帮助的人才是最大的幸福,等等。于是,爱便如春草萌发似的,在一个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慢慢地,孩子们不但不欺负她,还主动和她交上了朋友,一起歌唱,一起玩乐。萌萌似乎也忘记了自己的病痛,渐渐变得开朗活泼了。要开运动会了,萌萌也急着当运动员。看着孩子渴望的眼神和日渐红润的脸庞,刘老师征求了家长的意见,决定满足她的心愿。没想到,她竟然取得了跳远第一名的好成绩。

刘老师感到,孩子的身体好像在康复,就督促她的家长带她到医院复查,结果表明竟然是“误诊”!刘老师和全班学生都高兴得哭了起来。

三、骨折的刘爱芳老师让鲜花拥满病房

谈起因右臂肘关节粉碎性骨折而住院时的情景,刘爱芳就感慨万千。她说,那是一个一生都不会忘却的时段,学校所有领导与教师对她的爱,足以让她幸福一辈子。

20051112日住进医院,痛苦就一下子笼罩住了她的整个身心。可自第二天同事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络绎不绝地探望者就再也没有中断过。整个病区的医生、护士、病友以及家属都惊诧地望着一批又一批手持鲜花走入病区的实小人。病房的窗台上、桌子上甚至沙发上都摆满了鲜花,花香四溢,笑声不断。老师们并不是抱着怜悯之心来安慰她的,而是愉快地跟她开玩笑、斗嘴,惹得病房里笑声一片。实小人想用这种方式暗示她:骨折是暂时的,痊愈是必然的,幸福是一生的。周六、周日,病房里则挤满了前来看她的孩子和家长们。他们一进门就叽叽喳喳地给老师说笑话,谈班上发生的趣事,问这问那,赶都赶不走,有的好不容易被劝走了,转了一圈又跑了回来;有的孩子周末不能来,放学后就冒着寒风、大雪跑来;有的则托老师和同学捎来贺卡与书信。

刘爱芳说,在那个本该最为伤痛的时候,她却天天沐浴在无限的幸福之中。

批评的艺术与自责的意识

和谐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它不是和稀泥似的你好、我好、他也好,而是在坚持原则下的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文化状态。文登市实验小学形成的和谐氛围,让你感到那是一种批评与表扬共在、制度与宽容并存的文化。

一、关门批评,不予外扬

记者在采访总务主任于东的时候,他认为:侯溪萍在创设和谐校园环境的时候,对于学校制度的建设同样高度关注;在对老师们温情关照的时候,校长的批评也是历历可数的,但这批评有艺术,更有侯溪萍自我承担责任的精神。
  据副校长李大杰讲,每个星期一,学校都要召开教职工大会。侯溪萍会对老师们做出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大加表扬,也会对不好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不留情面地批评。但她是关起门来批评,只在学校讲,只对教师讲;出了学校门,在她的嘴里,老师们再也没了缺点和错误。她说,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违背“家规”,就要受到处罚,包括校长在内,制度高于校长。因为在她看来,学校的制度就是学校的“法”。只有执法如山,才能是非分明、公正公平。也正是因为这样,受到批评的教师会心服口服,甚至会感激校长。

侯溪萍的批评不是重在结果,她更看重的是教师的思想内核与实际行动。据徐海燕老师讲,2004年学校参加市中小学乒乓球比赛的成绩不太理想,回来之后,侯溪萍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说:“你们的训练过程我已全部看在眼里,你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胜负乃兵家常事’,成败有各种因素。只要一如既往地训练下去,以后一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体育教师在感动之下,训练更加认真、刻苦,2005年再次比赛,取得全市第一名。乒乓球教练曲敬忠对记者说:“在校长的宽容下,我感受到的是信任与鞭策,所以就拼命地干,因为我知道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奉献是神圣的。”

所以,姜国英、宋鹏燕、潘燕燕等很多老师非常欣慰地对记者说:“我们是心中有阳光、脸上有笑容、口中有歌声的幸福者。”

二、失误:承担主要责任

诸葛亮一生谨慎,却仍有大意失街亭的过失;侯溪萍的细节关注,也不可能秋毫无误。

2005年学校举行“争当实小新三好”活动颁奖仪式的时候,专门邀请教育局领导及社区教育监督员莅临指导。没想到颁发“新三好”证书的时候,证书还放在教导处里,主席台上出现了冷场。负直接责任的教师深感尴尬,尽管很快便从教导处将证书取来,可是亡羊补牢之举还是给这次会议留下了遗憾。会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位老师肯定会挨批评。但侯溪萍却说:“有这个老师的责任,但更多的责任在领导,最主要的责任更在我自己,是我考虑不周造成的。最应当受批评的是我!”尽管侯溪萍将责任归为己有,可这位老师却仍在深深地自责,自责之后,是工作更加认真与努力。

这正是侯溪萍的高明之处。她为老师们营造了一个心理安全场。工作有得有失。得时,受到校长表扬;失时,校长承担责任。老师们又对校长产生了特殊的信任与感激。彼此心理的和谐,使领导与教师之间始终有一股真情之水在流淌。而且真情还会凝聚成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为他们相信,校长的真情在流动,学校的明天会更美,自己的未来会更幸福。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

在文登市实验小学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环境的同时,老师们的专业水平也在快速地提高。而作为从教学一线走来的优秀教师,侯溪萍更是为老师们的文化升值搭建了一个个舞台。

一、在培养教师上“一掷千金”

据教导处副主任孙凤讲,老师们去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一人需要2000多元的培训费,到侯溪萍那里签字的时候,她一点儿也没有犹豫,一边挥笔签字,一边快乐地笑着。那种发自内心的支持与鼓励,令老师们在感动莫名的同时,也有了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李校长对记者说,侯溪萍在教师培养上的开支历来都是“一掷千金”,显得特别慷慨与大方。近几年在威海举行的几次课堂教学研讨会,她都想方设法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她说,不能错过良机,能多去一个就是一个。为此,学校常年包租一辆面包车,一去就是十几个、几十个。当时,李校长就问侯溪萍,开会要交费,一下子去这么多人,你就舍得?她说,到外地学习,坐火车和住宿要花很多钱,我们都支持;现在全国的教育专家送到门上,既少花了钱,又少耽搁了时间,为什么不去?

不过,李校长告诉记者,侯溪萍的经济支出是需要精神回报的。老师们是奉命而行,任务在身,学习之后,必须写出自己的体会、感受。周四下午,要在全体教师会上交流,与会者要将自己学到的主要内容讲给全校教师听,让未去的教师分享专家的理念和会议的精神。而且为之设立档案,作为学校与教师一种永久的精神收藏。

据李校长讲,侯溪萍特别提倡教师写反思文章,认为这既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再认识的深化,也是培养其良好写作习惯的必由之路。在老师们不会写和写不好的时候,她就联系有关专家,专门为教师培训。同时,要求教师每月将自己所写反思文章送到阅览室,再由学校择优向有关报刊社推荐。现在,不少教师学会了反思,也学会了写作,见诸报刊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仅2005年,老师们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论文139篇,获奖122篇,其中国家级28篇。特别是吕洪芹老师,每年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

侯溪萍认为,校长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为每一个教师的文化升值搭建舞台。因为没有教师的文化升值,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也不可能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输入不竭的文化动力。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迅速攀升

侯溪萍认为,学校应当想方设法为老师们的成长创设平台,通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名师观摩、学术沙龙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零距离接触最先进的理念,使一批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所以,当一部分教师走向山东和全国的时候,一大批颇具潜在发展能力的教师也在蓄势待发。

1.教学管理上凸显特色

据邢主任讲,侯溪萍和学校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对教学管理进行过一次又一次的研究,并广泛征求了教师的意见,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实验小学特色的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科研小组。由6名骨干教师组成,分别来自语文、数学、英语、艺术学科,将她们定位于新理念的实践者、先行者和指导者,参与到课题研究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工程中来,让科研骨干由幕后走向前台,由单一走向多元,全方位发挥她们的龙头带动作用。

二是重用教研组长。他们是各个学科的教学精英,是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让组长参与到日常教学活动与检查评比中,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与权限,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团队合力,激发团队活力。

三是分层管理教师。要求各个年龄段的教师都要调整好心态,把握住自己的航向。老年教师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力主攻上课与辅导;中年教师需要均衡发展,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或经验积累等方面选准突破口,干出成绩,凸显特色;青年教师则要注重文化积累与教学研究,力争早日脱颖而出。

四是倡导个体互助。既要挖掘教师个体的内在潜力,又要突出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每逢教师们在教学上遇到困难,学校领导则建议他们互相帮助,甚至结成对子,让个体在群体的合力中有较快的发展。

五是建立学习机制。让“学习是荣耀,学习有压力,学习见成效”的观念深入人心。如选派业务骨干和有发展前途的教师外出学习,归来之后要上交所有学习资料、日程安排及学习记录,并且做到三个一,即:撰写一篇有个人见解的书面报告,进行一次规定范围内的专题讲座或执教一节有创意的公开课,上交一份讲稿或教案。

正是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老师们有了特殊的努力与收获。所以,王丽萍老师颇有诗意地说:“走出心灵设下的重重关卡,细细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擦一擦晶莹的眼眸,甩一甩飘逸的长发,不再感慨人心复杂,不再倾听小雨沙沙,如烟似梦的昨日,成为记忆中快乐的潇洒。”

2.在相互评课中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之间相互评课,不仅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而且可以激励自己奋起直追。记者翻阅过许多教师相互评课的记录,不妨从中选取两个片断,供大家欣赏——

周霞:杨昱婷老师的教学风格独特,看似无心却是匠心独具,要达到这样的教育境界绝非一日之功。不由得想起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光羡慕赞叹别人没有用。如果赞美只是停留在嘴上,而不渗透到血液里,学习就是一阵风。我觉得,在教学上,不是只有他们几位优秀的、可以登台展示的教师才是精彩的,我们每个教师都不是观众,而是演员,只有用心投入到“戏”角色中,才能演出精彩,博得掌声。

潘燕燕:吕老师课堂上的语言有时是恰如其分的引导,有时是睿智、从容的评价,有时是真诚、大方的激励……他的每句话都说到了听课者的心里,很多话都是简洁到位而且富有哲理。

3.与失误对话,在反思中提高

侯溪萍认为,反思是一个思想与行动的对话过程,人们通过这一过程,会变得更有技巧。而与教育教学实践对话,则是对“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再生性思考,有利于提高反思的有效性,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因此,她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来一个“回头望”,回味、捕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知识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的经验之得;领悟和发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为主体的精彩行为;追求和思考已发生的教育事实,提炼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有价值的教学理念,总结师生在交互中生成的知识技能。

但侯溪萍在重视教师反思教学成功原因的同时,更主张反思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一节看似设计得非常完美的课,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所以,她提出,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的遗憾”。遗憾是课堂教学的失败和挫折,失败和挫折对于教师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现代教师要善于反思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升华为有价值的教训,从而不断强化自己的有效教学意识,不断地超越自我,永远涌动着不竭的生机。目前,老师们已经习惯了与教学失误的自我对话,而这种反思性的优秀文章也越来越多,有的开始见诸报刊,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原载于《人民教育》,2006年第8期;收入《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