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基于问题解决”――郑杰的“另类”思想与行动
校长要“基于问题解决”――郑杰的“另类”思想与行动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8

校长要“基于问题解决”

——郑杰的“另类”思想与行动

陶继新

 

 

郑杰,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十大读书成材标兵,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5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他致力于重建学校,在北郊学校尝试建设现代学校文化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他对转型期校长角色变迁、教师身份变化、学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师生的生命质量与人生幸福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因其观点新锐而独特,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学校发展需要动力,那么动力在哪里?动力在于问题。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所以,一个要带动学校发展的校长,其基本的思路就应该是基于问题解决。”这就是郑杰对于“基于问题解决”的最简约的解说,也是他行走在校长实践之路上的最为了然的概括。

中国教育面临很多问题,学校当然也不例外。这属正常,但很多人不能破解这些问题。所以,郑杰说,要正确的面对问题,谁能解决问题谁就是好校长。他甚至说,如果没有问题,还要我们校长干什么?

好学校的“公约”性标准

好校长的标准不一,而在郑杰看来,好校长首先要思考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并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运筹与策划。

在不同的人看来,好学校的标准也各有其言之成理的说法。郑杰自言是找到了一些“公约”的部分,寻到了好学校的内核:一是高效能,二是讲人道,三是可持续。

一、高效能

郑杰认为,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不在于投入的多少,而在于在一定的投入下的效能如何。如果随着投入的加大,效能没有相应的增加,甚至不断地降低,这不是好的学校。有的学校一年投入上亿元,却没有高质量与高效能,可以名之曰“中国教育的癌”,而不能称之优质的学校。投入不多而效能特高的学校,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所以,郑杰不主张评“优质”学校,而倡导评“高效能学校”,因为很多所谓的优质学校是用钱堆出来的。

什么情况下学校的效能才能最高?当教职员工的目标和校长的目标一致时,才能实现效能的最优化;其目标不一致时,效能也便低。

这种目标达至一致并不容易。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与员工的目标并不一致。管理者要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去做,力不能及,就聘请了许多员工。所以,员工和管理者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因为是被委托,员工的目标是工资最大化、休闲最大化;管理者的目标是少给员工钱而让他们多干事。其目标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一致。

历来的领导者,都希望实现两者目标的一致化,但由于目的不同,就有了形同而神异的不同形态。

一是将自己神话。被神化之后,他可以让自己的下属放弃自己的目标,像吃了迷魂药一样跟着领导的目标走。郑杰不主张这种目标的一致化,校长需要人格魅力,但不能让教职员工处在休眠状态而缺失思想。

二是让职工入股,年终分红。就是基于员工的目标与管理者的利益不一致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但这种办法,更多追求的是在经济利益的一致,而由于没有精神的和谐,有时会因利益的冲突而产生矛盾甚至对抗。

三是任人唯亲。所用之人,特别是干部,都是自己人,以“亲”让自己下属与自己的目标一致。这个时候社会资本最低,这个资本就是诚信度与亲近度。

四是“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水浒传》中的宋江没有多大的本事,关键是他是大哥,哥门义气,感情留人。校长和学校的教职员工都成了哥们,也容易达成目标的一致。

五是空洞的说教。教职工的目标跟校长的目标不一致,校长就用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说服他们。有时校长用自己都不太相信的空洞的说教去说服教职工,怎么能让人相信?

六是在每一个员工后面派一个员工监视他。学校有100个老师,为了让他们的目标跟校长的目标一致,就派100个监督者来监督,这是不可能的。问题是,谁去管那些监督者吗?所以人类就有了一项发明——“科承制”,它有一个好处,校长一声令下,大家都服从。这种模式类似“金字塔”,首席执行官监督十几个人,他们再分别管十几个人,每人管理不超过15人。但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地方,不是为校长服务,这种分层管理的方式虽然有一定的作用,可是问题是谁去监督监督者。特别是由此可能造成人人对上负责的“以上为本”的价值走向。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地方,如果人人对上负责,学生对老师负责,老师对中层负责,中层对负责校长,校长再对局长负责。结果,必然加重官本位的强度,使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一种虚设的口号。

七是自主管理。郑杰认为,这是被实践证明最有效能的管理方式,也是他现在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校长实现最大限度地放权,让教职员工自主管理。民主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坏的。专制好的时候可以修长城,而坏的时候则可以焚书坑儒。但自主管理也会出现恶的倾向:一是我选择,二是我按照我的方式选择,三是我的选择我负责。本来应当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我们往往是“走别人路,让自己去说吧”。人只有在自主的时候才能效能高起来。但自主管理并不是放任自流。如果教职工出现恶的倾向,就必须以法制予以遏制。校长让老师自主选择,选择错了,如不干活等,用最差的方式去做,又逃避责任,怎么办呢?所以在自主管理之前要有一整套的制度,来抑制人的恶的东西,然后再放权。所以,民主与法制是一致。

二、讲人道

对于讲人道,人们的解说也不尽相同。郑杰所说的讲人道,即给他人创造幸福,而不是制造痛苦。

郑杰认为,中国人不太重视人生幸福。不注重此刻当下的,往往将幸福如存银行一样放在未来,以至错过人生本应有的幸福季节。郑杰认为,人的不同时期,应当有不同的幸福。儿童时代的玩是孩子最大的幸福,这个时段没有玩够,到了大的时候,一定会以不合年龄的非常态的“玩”。

重人道不是单纯的救死扶伤,也不是单纯的关注弱势群体,关键在于为他人创造幸福。而且幸福也是可以测量的。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德育的主体内容。作为一个好的校长,要有牧师般的关怀,宗教般的情怀。

三、可持续

可持续不但关注学校今天的存在,更加关注未来的发展。这样,才是真正的可持续。郑杰不赞成“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说法。如果校长说了算,这所学校就比较危险。学校的好坏,不能寄托在一个校长身上,而一个好的制度才能催生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好学校。制度要在校学校长之上。不然的话,一个好的校长走了之后,学校就会衰败下来。

好的制度:好人得好报

郑杰认为,制度有三种形态,最初级的形态是人们的习俗,第二是道德,第三是成文的法律,通过强制力来推行的。以前的制度没有从道德形态向成文的法制形态推进。而法律制度也有良法与恶法之分,所以,在法律之上有一种理念叫做“正义”,没有正义,人们是可以推翻它。什么是好的制度,就是代表正义的制度。如果不代表,不会创造出好的学校的。什么是正义,就是好人得好报。学校就要制定出一套好的制度。学校里谁是好人,就给谁好报。

一、好人得好报

什么是好人?当然也是众说纷纭,而郑杰自有他的解说——

一是工作数量大的人。比如上课多的教师。多劳多得,是天经地义之事,让这样的人得好报,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去做更多的事情。

二是工作质量高的人。质量高的人给学校创造的不只是一种品牌,而且也是一种精神价值取向。人人追求质量,好的学校便会不求而自得。

三是贡献大的人。郑杰认为,锦上添花者不算好人,雪中送炭才是好人。比如,学校缺少的升学率、人民币等,你能取来,就是好人,就给奖励。学校有一位教师,不好好上课,后来按照其特点给他一个工作——“要债员”,发挥其专长,别人要为来的钱,他一出马,即可带款而归。所以,他每次给学校要回1万块钱,就奖给他1000元钱。

四是责任大的人。校长、主任的责任大,得到的奖金就多。北郊学校老师们总体收入中,奖金占了二分之一。有的老师提出意见,校长责任大在哪里,班主任一天不在班级就没人管,责任之大,超过校长。可郑杰认为,责任大小的评价,是以破坏性大小为标准的。责任的目的不只是让你承担责任,更重要的是防止干坏事。不然就不会承担责任。在这个层面上,当然校长的破坏性更大。班主任可以毁掉一个班级,校长则可以毁掉一个学校。当然,好报的同时,相应的处罚也重。学校实施的“问责制”,就是层层问责。如果学校一个老师监考失职,则向上的领导层层受罚,而校长,是受罚最多者。

五是不可替代的稀缺之人。北郊学校最缺名牌老师,几乎为零,真的是稀缺之人。郑杰非常着急,于是制定政策,凡是评上名师者,与校长一样待遇,不但拥有一间与校长一样的办公室,收入也高出一般教师一倍。为此有的老师提意见说,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默默无闻的群体教师的支撑,而不是几个名师。但是郑杰说,有能用默默无闻取代庸碌无为。再说,你今天不是名师,并不等于你明天不是名师。老师们都在为走进名师行列而努力之后,就可以使更多的默默无闻者成为名师。

二、给好人什么好报

给教职工什么好报呢?郑杰在问卷调查发现,排第一位的是钱,第二是位的是名,第三位的是权。人人都有弱点,也都有需求,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办法之一,就是用好报给以激励。让教职工各取所需,或钱或名或权。这样,他们可以“各取所需”,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校长走了。第四是给他们机会。外出考察学习,让好人去。有了晋升机会,让好人得。第五是设施调配。有的设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比如发手提电脑,一定不要一次性地每人一台发下去,而是要分三次发放。第一次是给好人,第二是一般人,第三次是在好人又发了新的电脑后,将不用的旧电脑再给对学校贡献最少的人。第六是自由。人类最可贵的是自由,要给好人多一点自由。自由在哪里?一是时间,比如坐班制,好人可以晚上班早下班。排课的时候,可以让好人先排。二是空间,比如说,给好老师单独安排一个房间,确实不好安排,就在同一间办公室里,为其安装一个隔板,让其有一个独立的活动空间。

三、好人怎样得到好报

郑杰认为,好报即资源,将资源配置到好人身上,好人才能得到好报。世界上有两种资源配置: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由校长配置,这是用一双看不见的手进行配置,如果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进行配置,当然就不会公平。而校长无一是全知全能者,所以,计划时代的校长配置是不可能实现好人得好报的。二是市场经济时代,出台合法合理合情的规章制度,在学校建立一个内部市场,实现好人得好报的目标。

郑杰自称是市场经济时代制定了合法、合理、合情规章制度的校长。

郑杰的贡献是做了三本手册:一是质量手册,二是人力资源手册,三是课程手册。凡49万字,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在制度监控之下。

三本手册在握,人们会不会都去执行呢?回答是不尽然。如果让教职工都去执行,就必须转变他们的价值观念。现实中有法、理、情三种价值观在冲突。所谓价值观的调整就是法、理、情的调整。制度背后的是文化,核心是价值观。我们在制度面前往往是灵活的,没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郑杰认为,制度是无上的,执政官只有在法律起不到作用的时候,才能发挥效用。校长应当是会说话的制度,规章制度不发挥作用的时候,才能发挥校长的作用。

郑杰就是将学校规章制度真正内化到教职员工心里,却使其得到高度心理认同的一位校长。

上海北郊学校正是因其高效能、讲人道、可持续,才有了今天的飞跃与明天可以看得见的灿烂,成为郑杰所说的名符其实的好学校。

打造学校品牌的要件

2001年,上海北郊学校由三所薄弱学校合并而成,郑杰奉命前来就任校长。上海学校多,生源越来越少,所以,绝大多数小学实行了小班化教学。更多学校不是思考小班化有多少优势,关键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有的学校招不到学生就合并起来。如果不将招生工作做好的,生存都不可能。当时北郊学校最大的问题就是招不到学生。

郑杰走马上任之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招生。郑杰认为,破解问题,一般需要三个战略:一是个体战略,即通过促进老师发展带动学校发展;二是组织战略,通过变革内容管理,激活学校发展的生命力;三是系统战略,引进外部力量,使外部能量和学校能量实现统一,从而使学校在内部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带动学校发展。三个战略没有高下之分。校长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必须选择一个主战略。

郑杰认为,这需要校长的眼光与思想,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回顾发展的过程,北郊学校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开始选择了系统战略,其后是组织战略,最近是个体战略。

学生和家长为什么不选择北郊学校,因为北郊学校没有名气,他们选择的是品牌。北郊学校要想破解招生之难,也要成为品牌。如何做成品牌学校呢?要有三个要件:一是知名度,三是美誉度,三是信赖度。

一、打造学校的知名度

再好的商品没有人知道就无法走进市场,所以,需要宣传。这叫传播。传播一要语言,二要文字。郑杰就要借助语言与文字,向学生与家长传播北郊学校的品牌。他甚至对老师们说,我去传播了。当时,他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在外地传播。当时本区域内的许多人甚至不知道有一所北郊学校,郑杰就要通过传播让北郊学校家喻户晓,在人们的心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打造学校的美誉度

只有知名度还不行,还要有美誉高。如果知道学校的存在,而不能产生好的感觉,就没有美誉度,还是不能吸引学生与家长。北郊学校的名字不好,校徽也不佳,学生甚至不愿意佩戴校徽。北郊学校的前身曾一度是一所初等职业学校,那时的校长为了赚钱,将学校搞得声名狼藉。直到2001年,依然让人们产生不佳的联想。郑杰认为,必须将理念系统做好,形成文字,富有诗意。同时,做好学校的形象设计,于是,请来了形象设计师,在形式上设计得美仑美奂,让人一看就成产生审美的感受。

三、打造学校的信赖度

郑杰认为,最难做的是信赖度。要让家长心理预期比现在看到的更好,就要在质量上下功夫。

到底什么叫做质量?历史上有几种理解,一是质量就是符合标准。后来发现,新产品在柜台里都贴上了符合标准的标签,有的还是卖不出去。卖不出去的原因是没有满足需求,所以有人说质量就是满足需求。后来,大家都在满足需求方面大做文章,质量的重要品质就成为一种服务。教育是一种服务,是一种什么样的服务呢?教育这种服务的固有质量是什么?到底满足谁的需求?

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服务?郑杰从餐饮业服务上受到启发,他们提供的产品是饭菜,功能是让人吃饱肚子,宗旨是让人满意。饭店之间的竞争更多地是让顾客更加愉悦满意。为了让顾客满意,他们简直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于是,郑杰将餐饮业的服务意识引入学校。产品是什么?不是学生,如果将学生当成产品,便与制造业没有什么两样。学校的产品是课程。这是学校独具的东西,别人拿不去。郑杰就是借助于课程这一新产品,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们做出的课程是北郊学校的产品,既有丰厚的内容,又有娱人耳目的形式。做出的“产品说明书”,即课程手册,就成了北郊的产品,也是北郊学校的品牌。在招生的时候,郑杰与老师们向家长介绍的是“我们的课程”,让家长看的是自己做的“新产品说明书”,让课程说明北郊学校是一个品牌学校。

教育服务是促进师生发展且精神愉悦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个人是个体的人,不是群体的人,即生命在成长。教育的宗旨是让人愉悦。教育服务是通过课程让学生发展,且使其精神愉悦。教育的固有特性是什么?

一、高效

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让学校教育质量提高,而是通过高效能地工作来提升工作品格。学校规定4点半下班,郑杰带头到点离校。评价一个老师成绩的大小,不再看其加班不加班。领导不看了,老师们也就不再加班。

二、舒适

郑杰认为,时下的教学拖堂两种,一是老师,二是学生。如果学生上一个老师的课度日如年,兼且拖堂,是令学生难受的教学。如果教师教得让学生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快乐无比。虽然拖堂,但因愉悦心境而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服务。

三、快捷

北郊学校的老师中午不能休息,因为这个时段学生休息,他们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同时,规定教师批改学生作业必须两天内完成,作文批改不能超过三天。

四、安全

让学生感觉心理安全。学生对未来不可知的时候,就会感到不安全。因为没有谁知道什么时候死,所以,人们对死亡心存恐惧。学校让学生感觉安全,关键要明确他们的不良行为将有谁对其施行什么样的惩罚。为此,学校制定了“中小学生惩戒条例”,包括伤及和危害公共利益行为及影响个人利益和价值的惩戒20多条规定。一旦触犯,就必然照章受罚。同时,要想让师生感到安全,就必须保障个人的隐私。所谓隐私,就是和公共利益无关的问题。郑杰坦言,他从来不到教师的家里探访,除非受到教师的邀请。因为每一个教师家里都有各自的隐私,都有不希望校长看到的地方。六年来,老师们没有邀请郑杰光临他们的家中,他也没有邀请任何一个老师到他的家里来,甚至没有教师知道他的手机号码。因为当一个人的隐私被人窥知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他举例说,一位教师在表扬一位学生的时候说,大家都要向他学习,他的父母一直在打麻将,可他的学习还是那么好。结果,学生非但没有感到快乐,反而感到受到人格上的伤害。

让学生在校内感到安全,就必须消除非暴力心理虐待。郑杰认为,心理虐待有四种方式:一是嗦,有的一说就是一两个小时。看似关怀备至,其实,这是一种精神折磨。二是威胁。老师对学生使用的80%的是威胁性语言,比如:“下一次作业再不做,就叫你在同学们面前露露脸!”这种柔中带刺的话语中,透射出对学生的心理威胁。三是冷漠。有的老师惩罚学生时,让其坐在第一排,且对全班学生说,都不要理他。四是监视。有的教师利用学生干部监视一般学生,有的在学生干部之外还有小密探。

人权里面核心的是人格尊严。评价某一个教师的底线是,不能让他产生羞辱感。为什么美国的老师上课都不批评学生,这其间不只有教育学意义,还有法律意义。人的尊严极其重要。中国人奉行好死不如赖活着,欧洲人却可以为了自己的尊严而角斗,即使死在角斗场上,也认为死得其所。普希金为决斗而死,俄罗斯人为他感到骄傲;而韩信的胯下之忍却成了我们的骄傲,这说明我们不重视尊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把尊严看得比生命要低,说明我们的民族出现了缺钙的危机。

五、文明

文明就是不过分,节制。郑杰认为,教师是公众人物,要言行得体,说话不要太响,服装要有节制,女教师穿裙子不要太短,不要在膝盖之上,戴耳环只能一个。上班要化妆,但不要太浓。文明首先约束政府,政府是为老百姓服务,政府要知道人们需要什么,从而积极地去为老百姓服务。

优质教育服务的具体操作

郑杰认为,教育服务要比餐饮服务复杂得多,因为学校要满足三方面的需求。一是满足政府的需求,尤其公办学校,要了解政府对学校的需求在哪里,法律规章文件不能违背。二是要满足学术方面的需求,学校要发展,所做事情要自圆其说。三是满足于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这也是最重要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不容易。那么,如何通过具体操作满足他们的需求呢?

一、成立三个部门

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就要有不同层面的部门来具体实施。为此,郑杰成立了三个具体操作的部门。

第一个部门是质量管理室,负责满足政府的需求。它的首要任务是把所有针对学校的各项法规形成校内相应的制度:一是规范性制度,二是程序性制度,三是评价性制度,四是奖惩制度。四者缺一不可。它的第二个任务就是负责所有行政部门的检查评估。做好检查工作的所有准备,所定指标就是北郊学校的每项检查必须达到优。第三个任务就是依据质量手册的要求,检查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第四个工作是接受投诉,并且三天内要给予答复,最佳状态是“零投诉”。

第二个部门是“课程质量室”,即“课程与学术办公室”,负责课程产品的改进与开发。教研组由这个部门负责。对教研活动进行改革,对课程手册负责,形成19种比较有效的活动。

第三个部门是“信息室”,目的是让学生和家长满意。把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及时地传递给老师,而且要提出相应的建议。每年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要求一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由满意度高的教师总结经验,对满意度低的老师进行干预和指导。

这三个部门就形成一个保障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的操作系统,从而达至既定的目标——政府信任、学术认可、家长和学生满意。于是,北郊学校成了一个品牌学校,自然也就解决了招生难的问题。

二、改造内部组织管理系统

学校有了“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之后,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教导处作用何在?于是,郑杰的“基于问题解决”又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改造学校内部组织管理系统。

1.不设教导处与德育室,取消班主任

郑杰不但不设教导处和德育室,就连四个年级的班主任也一律取消,让教师团队合作取代班主任的功能,以道德生活化来取代大而空的德育工作。郑杰说,全世界多少个国家还有班主任?但如何消除班级间的壁垒?有没有新的东西替代德育?这又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大多无效的原因之一,就是太将德育工作化了。工作是有计划、有目标去实行的,生活的计划性没那么强;工作很严肃,太正经,生活或快乐或痛苦,也更自然。德育生活化,就是还原教育本来面目的一种有效形式,让德育如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

2.师生德性共同成长

郑杰认为,教师和学生的道德水准没有高低之分。看看一年级学生的眼睛,那么纯洁清沏;可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却变得越来越混浊。所以,郑杰要求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学,学其天真与自然。反对教师在教学中讲道德,说空话。

3.以关怀教会关怀

郑杰对记者说,父母越是关怀孩子,孩子对家庭就越有归属感,没有多少家长进行专门的爱家教育,可孩子们照样永远爱他的家。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这样,当国家越是爱这个国家的老百姓,老百姓也就越爱这个国家。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一个国家对国民的关怀。教师越关怀学生,学生也就越尊敬教师,教师给学生多少关爱,学生就会回应教师多少关爱。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体验到关怀、关爱,也学会了关怀与关爱他人。

4.道德教育要远离功利

当我们给班主任发奖金的时候,其实是用功利牺牲了道德行为的自发。因为在发奖金的时候,一般有三个动机:经济动机、道德动机、社会动机。比如在献血中有三种奖励方式,给500块钱、发一个纪念章和贴喜报,以分别满足不同动机者的需求。结果,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选择的是第二种奖励。看来,不需要做经济刺激,人们就会讲道德,人们就会自动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所以,郑杰在学校里不进行先进班级的评比等,而是成立了一个“志愿者机构”,郑杰也是其中一员。现在,郑杰又提出了“有道德的课堂”。

郑杰对记者说,问题不断地出现,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又会不断地出现,然后不断地解决。所以,基于问题的解决,就成了郑杰的一个治校理念与管理方略。

(原载于《现代教育导报,2006619日;收入《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