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薄弱差校跨向知名优质学校——王品木校长的气魄与济钢高中的崛起史
从薄弱差校跨向知名优质学校——王品木校长的气魄与济钢高中的崛起史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6-07-25

从薄弱差校跨向知名优质学校

——王品木校长的气魄与济钢高中的崛起史

陶继新

济钢高中有一系列的荣誉花环——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精细化管理示范校”和“全国创新型学校”,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科研示范校”,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实验基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社、山东卫视、《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的办学经验先后进行了采访报道。一年来,来自上海、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福建、云南、新疆、河南和省内各地教育部门来学校参观交流者络绎不绝。

可是,这所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企业办学的一面旗帜”的高中学校,以前却是一所薄弱得不能再薄弱的学校。

那么,济钢高中是何以在这十多年的奋争中异军突起的?这一疑问激发起了记者深层探索的浓烈兴趣。

绝处逢生

在济钢高中名声远播的今天,人们很难想象,它的前身和成立之初,是何等的惨淡与悲怆!

1997年成立之前,济钢高中只是济钢一中的一个高中部,每级有四到六个班,后因教学质量下滑又缩减到两个班,最后因升学率为零家长意见太大只好停止招生。1996年,由于孩子们到市里上学太不方便,老百姓呼吁恢复高中招生,方才再次招生。但几经努力,七拼八凑才招来七十多人。

这期间也曾试图通过撤换校长,甚至引进校长的方法,来改变它日暮途穷的命运;而这些办法尝试的结果,是这些美好的希望都被现实击得粉碎!

一、初战受挫

1997年,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决定通过竞聘的方式,选聘一名能够逆转学校命运的新校长。

王品木没有报名,因为当时他所任校长的济钢第三中小学在他的领导下已经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优质学校,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这所几乎一切从头开始的高中,不管谁去当这个校长,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且结果还不得而知。

济钢领导最后还是直接任命34岁的王品木出任了这所连年升学率为零的高中学校的校长。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王品木,才能不负众望,让这所学校起死回生!

七月流火时节,王品木走马上任。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决定背水一战。整个暑假,他与全校23位教师一起,雄心勃勃地开始了招生活动。可是,由于多年来济钢中学的“零升学率”早已家喻户晓,所以,主动报名者几乎是零。任凭你说得天花乱坠,任凭你决心多大,有多么庄严的承诺,也仅从济钢集团职工子弟中招来七十多个学生,而这些学生大多成绩不佳,准备到这里来混一个文凭罢了。

星月当空,王品木遥望天穹,百感交集。

想想学校里那“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济钢集团总共拨付学校8000元的搬家费,特别是当地老百姓一直瞧不起的目光,王品木原本血气方刚的脸上,早已流下热泪。

但是,王品木是一个百折不挠的汉子,越是困难,他越是要往前走。

第二天,他又昂首挺胸地走在校园里,满怀信心地出现在师生们面前。

二、背水一战

领导支持、群众信任,是校长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校长的无私公平与智慧,又是领导支持和群众信任的充分条件。

王品木,就以他的无私公正和智慧,赢得了领导的支持与群体的信任。

1.投石激浪与“外引内培”

1997年,正是亚洲经济危机袭来的时候,济钢也处于相对困难时期。但是,为了表示对这个新任校长的特殊信任,领导承诺可以实行校长年薪制。可王品木非但没有接受这一特殊待遇,反而提议实行高三教师年薪制。同时,他要了用人权,开明而又果断的领导当即拍板给予支持。

教师的生命状态,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走向。而多年来在这个不死不活的学校里煎熬的教师,早已没有了向上的锐气。王品木认为,必须“投石激浪”,让这一池死水涌动起来,而引进外来人才,则是激活现在“死水”的“石子”。进人的条件就是德才兼备,就是唯贤是举。不管是谁推荐的,不管是谁的关系,只要符合这个条件,就可以成为一个肩负历史使命的“石子”;反之,即使再特殊的关系,也休想进来一人。一枚枚“石子”投进这个多年平静的“死水”之中,顿时掀起一个个波澜,一直处于半睡半醒状态的教师开始“苏醒”过来,击水翻流、干劲冲天地开始了新的教学征程。

在逐年增加招聘教师人数的同时,学校也连年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1999年,王品木正式提出实施“外引内培”的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并将其作为学校长期发展的一种特别战略。仅仅几年时间,济钢高中的教师素养便发生了质的飞跃,一支优质教师队伍粗具雏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王校长深谙可持续发展之道,建校十多年来,一直把外引内培、精心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尤其注意“筑巢引凤”、招纳贤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可以说,得全省名师,谋育人大业,在这里既是办学特色,更是薪火传承的一个优良传统。

2.按劳取酬与评聘分开

“按劳取酬”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可是,多年来,这个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吃大锅饭的结果,是让多劳者伤心寒心,让少劳者心安理得,群体工作的热情自然就会越来越低。更重要的是,这种价值导向让公正失去了价值;而没有公正,领导的公信力会消减,群体的合力会消解。

当王品木提出“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设想之后,无疑是在全体教师中投放了一颗“原子弹”。王品木一方面讲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的必要性,一方面说明这是别无选择的选择。结果,教代会通过了这个决议。

当70%的奖金收入分配是按工作量取酬之后,老师主动要求增加工作量竟然成为一个盛况空前的“景观”。这并不是说老师们特别关注经济利益,而是说明他们更加在意他们的精神品质。如果因为所“劳”太少而收入减少的话,在这个群体中的形象也将大打折扣。

2000年,学校实施评聘分开,被聘用就享受相应待遇,不被聘用即使有了职称也照样不享受原来的职称待遇。

王品木认为,大刀阔斧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学校领导看重的是人的品质与能力。

这时,老师们才恍然大悟,当初王品木提出“崇尚一流,跨越发展”的办学目标并不是虚妄之语,在他走马上任几个月之后,整个学校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大家惊喜地发现,这个原本特别薄弱的学校,原来也具备走向一流的条件。大家的信心越来越足,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快,有了“跨越”的况味!

其实,我是一直反对在教育上提“跨越式发展”的,因为教育自有它的规律。不过,在采访王品木的过程中,我却对他的提法表示了赞同。因为他所谓的“崇尚一流”是让全体老师要有向往一流的情感和赶超一流的勇气,而他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和“超常规发展”,主要的目的是不让教师按部就班地走过去的老路,而是从寻常之路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因为,当时的情况决定了只能背水一战,才能绝处逢生。

3.“小班化”与“导师制”

学校发展需要特色,济钢高中的特色在哪里?王品木也在思索。1998年,他针对广大家长对很多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和班额越来越多很反感这一现象,以及要真正落实“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思想,提出小班化教学,并力争打造成学校的品牌。虽然生源都是济钢工人子弟升不上重点高中的落榜生,但是,王品木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承载着家长的希望,学校里的任何一个百分之一的孩子对一个家庭都意味着百分之百。用小班化,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指导的导师,每个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既然如此,何不让其“名正言顺”?于是,王品木就响亮地喊出了“导师制”的口号。为此,提出了“教育是一种服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无选择性”、“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理解尊重教育”等观点,从而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

也就是在这一年,王品木决定扩大招生范围,从济钢公司扩大到社会,面向全市招生。并号召全校教师大力宣传“小班化”和“导师制”的品牌战略,终于招来了143人。

尽管招生数还不理想,可是,学校的发展有了一线生机,济钢高中从这一年开始,有了社会上的学生,王品木却看到了学校发展的希望。从济钢走向社会,“小班化”和“导师制”等独具的特色已开始被一些家长认可。

斗转星移,现在这所学校已经拥有二百多名教师,三千三百多名学生。2005年成为济南市第一批次招生的学校,2007年成为济南市四所推荐生录取试点学校之一,2008年被评为“全国精细化管理示范学校”、“全国创新型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新课改样本校”、“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更为重要的是,济钢高中已经成为被学生家长寄予了殷切希望的热门学校。

人格魅力

校长首先是人,而人的最为本质的优点,校长也应当具备,不然,就不会在学校里受到大家的拥戴。所以,评价一个校长,首先要看其人格高低,然后才是业绩如何。

一、感恩守信

王品木有着很浓的感恩情结,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一再教导他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待人真诚,坚守信用。在他看来,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在道德层面就出了问题;一个人没有诚信,就没有立身之本,尤其是领导,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王品木认为,领导要有一个生命底线,那就是善良,人都有共性,也都有个性,个性指其不同点,而共性就是都有向善的一面。所以,看人首先要从善的一面看,即使不被理解,甚至有些意见,也是从好的方面考虑,这样,就会多些理解。在他看来,理解他人的过程,也是被他人理解的过程,而有了这个理解,工作就会得心应手。

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后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上,王品木都要给他们上一节“思想教育”课,教导他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他对孩子们说,你们从不同的学校来到了同一个学校,就意味着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现在大家要不比基础比发展,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阔气比志气。

二、放低自己

作为校长,王品木有着自身的优秀品质,诸如内敛、不事张扬、务实、执著、善于学习。但他的另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他的包容、质朴。在单位,他绝不高高在上,总是把自己摆在一个与别人平等甚至还要低的位置上。接触过王品木的人说,他质朴得有如农民,一点儿架子也没有;他自己说,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农民身上最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了,就不成其为我王品木了。在他看来,校长本来就不是官,本来就没有什么架子可拿,如果真的将自己当成了官,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长了。所以,他说一定要放低自己,欣赏别人,愈是放低自己,别人却愈是高看你一眼;而那些将自己当成官的人,尤其是又摆着官架子的校长,恰恰是最被人瞧不起的人。而且放低自己之后,教师就可以用一种平行的心理来与你接触,甚至将你当做知心人。这样,所谓的管理,就会易如反掌。因为管理的深层内涵在于心管,而不在于行管。有了心理的相通,就有了管好的内在基础。正是因为这样,王品木与老师们的关系特别融洽,他特别愉快地对记者说,一年到头,自己都处于特别愉快的状态之中,根本没有什么气可生。当然,大家也比较舒服,因为所定之事都是教代会定的,定了的事都依规而行。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知识、有品位,但他们更需要尊严。王品木认为,中国有一句俗话:“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朴素之中见真理。教师需要的不是打击,而是尊重。当然,尊重是相互的,他敬老师,老师也敬他。

在尊重的基础上,还要欣赏老师。王品木谈起自己的教师,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被认可的期待,都会在欣赏中感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尤其来自校长的欣赏,就更是如此。所以,他从来不吝啬表扬。

王品木欣赏教师,也欣赏领导班子成员。他对记者说,自己特别幸运,因为有一个特别和谐的领导班子,大家都异常珍惜一起共事的机遇。如果没有他们,自己将一事无成。在与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谈起王品木的时候,他们却说:“我们更加幸运,我们有一个特别难得的领头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校长,才有了学校的飞跃式发展,才有了我们工作的舒心与快乐。”王品木非常欣慰地对记者说,学校的全体教师,没有一个不尽心尽力的,没有一个不令他感动的,他们已经将学校的发展当成了自己的生命发展。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领导班子的和谐团结,必然影响到全体教师。水往低处流,低处纳百川。就是这样一种人格魅力,就是这样一种宽广的胸怀,像磁石一样使许多不同个性的、持不同意见的同事们紧紧地团结在他的周围,一呼百应,戮力同心,干事创业。他承认个体差异,他更相信人之共性。

三、心怀悲悯

王品木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有大悲大悯之心。对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每年都有两百多位学子受到减免学杂费的优待。同时,每个党员与一个家庭困难的孩子结对子,帮助他们垫支书费和每月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学校党总支每年都把党费返还的部分用于资助困难学生,这样每年能救助七十多个孩子。

2008年腊月二十三小年,学校兵分三路到经济困难的学生家里慰问。到了王华同学(化名)家里之后,王品木震惊了:屋子只有六七平方米,而且父母都有病在身。王品木当即安排专人给她家送来米、面、油,并给她一定慰问金,对她说:“父母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供你上学,真是太伟大了,一定要感恩于父母。”同时,向她承诺,只要考上大学,自己与老师们一定资助她读完大学。王华的父母感动得直流眼泪,一再说:“俺孩子上这所学校,真是上对了!”

精神塑造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精神追求,特别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老师,就更是如此。在丰衣足食之后,因为精神的缺失,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一旦没有精神追求,没有了持续不断的热情,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会每况愈下,学生的培养也就成为问题。

王品木认为,管理的战略性在于让人做正确的事,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让人高效率地做事,管理的艺术性在于让人愉快地做事。注重“精神塑造”,就是使老师们在心情舒畅、民主自由、尊重个性的环境中创新和创造,使广大教职员工热爱自己的学校,喜欢自己的工作,拥有乐业的空间、敬业的品质、勤业的氛围。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教师自身的价值在不断地实现,热爱工作、挚爱学生的情怀根植在更多教师的心里。

一、价值提升过程中的精神愉悦

尽管不少教师非常认真地备课,可是,由于文化积淀不够,教学水平总是在原地徘徊。原因在于他们忽略了本质性的东西:教学的高层境界,不是从教参上不假思考地“拿来”为我所用,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话语,而这种思想话语的源头活水,恰恰是读书,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汇聚而成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

只有坐下去,才能站起来。王品木本人就是一个喜好读书的人,他出差在外,只要有时间,就一定要逛书店,一定要买来一批书,然后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读凯洛夫、读苏霍姆林斯基、读杜威、读陶行知……独坐灯下,全然不觉月上中天、钟敲子夜。他总觉得,教师要想成长,必须要多读书。所以,他一直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老师们外出,只要看到好书,就可以买来报销;只要收到有价值的会议通知,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让老师们参加。

这并不是说王品木是一个大手大脚的校长,相反,有的钱他是紧了又紧,甚至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当一些高中用大笔钱来扩建校园、增加设施的时候,他却一直不为所动。因为他到有关学校考察的时候发现,将百分之八九十的经费用在买地建楼上,学校是大了,一座座楼房也矗立起来了,可是,学校却债台高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还不完账。况且,这么大的地方,更多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王品木认为,一所学校质量的高下和声誉的高低,不在于它的大小,也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和设施多么高档,而在于思想理念新,创新能力强,老师水平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校。所以,王品木也花钱,只是他将更多的钱用到了老师的发展上。

王品木自豪地对记者说,很多人看到的只是我们现在的高升学率,其实,更深层的东西大家没有看到,我们全校教师文化素质的持续提升,特别是思想境界的不断提高,才是这高升学率的生命活水。

伴随着时间的流淌,我们的生命也在消逝;可是,如果没有质的飞跃,生命就是真的流失了。而如果在时光流逝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实现生命的飞跃,就会在生命个体的心里有一种价值实现的特殊愉悦。为了实现教师的生命成长,在学校发展规划的统领下,学校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五年规划,从而让教师实现三个转型,即由“教书匠”转为“研究员”,由“辛苦型”转为“科研型”,由“经验型”转为“创造型”。制定并实施了《济钢高中名师培养和管理条例》,为他们提供科研及进修经费,鼓励他们读研究生,毕业后学校报销60%的费用。同时,长期开展“济钢高中名师大讲堂”,在这里,只要对学校有利,对学生有利,各种不同意见都可以畅所欲言。

教师是有精神追求的,只有在感受自己生命成长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独特价值。教师通过读书、研究教学,知识越积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教学水平越来越高,进而从工作中体验到一种幸福。

目前,学校已经有特级教师3名,省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60余名,拥有市级以上教学能手的人数居全省学校之首。任职教师中,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比例达20%。我校教师在济南市、山东省乃至全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上一次次获取优异的成绩,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同行的羡慕与褒奖。

所以,在采访老师们时,他们都充满了自豪感,而且在为实现更高的目标做着更大的努力。

二、挚爱学生行程上的神圣情怀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济钢高中教师的工作量并不太小,有的还越过了其他学校。可是,老师们在紧张的工作中,总有一种乐此不疲的感觉。并且,他们都有一种紧迫感,学校需要快速发展,老师当然就需要发展。有的老师说,我们与领导一起,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事业已经成了我们的生命维系。

1.教师对有偿家教说“不”

王品木向社会宣布:我们学校的老师不搞有偿家教!当然,这也是老师们共同的心声。毋庸讳言,在市场经济时代,有的学校的老师进行有偿家教并非个别现象。可是,王品木认为,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不但应当拥有文化,更应当道德高尚。而有偿家教会因个人收入的增加,影响到老师对群体学生教学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这也是老师们的自律精神,甚至是一种自我完善的道德追求。他们已经将自己作为一种教育者的化身,当然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而影响到自己特别是学校的声誉了。他们可以用这些时间更多地研究教材,更多地阅读好书,更多地研究学生,更多地与家长交流,这种精神活动会提升自己的思想文化品位,也会提升他们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指数。

2.冬夜教师坐在走廊

王品木认为,责任胜于能力。学校有很多市级以上的优秀老师,教学水平比较高,而他们的责任心更是全国一流的。

山东省教育厅规定,学生晚自习时间教师一律不准进入教室,以防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于是,济钢高中的老师们就拿一把椅子,坐在走廊里,一边批改作业一边维持自习秩序。可是,冬天走廊里没有暖气,气温多在零度之下,当家长来到学校见到这一景象时,都感动得流下泪来。有的家长说,有这样尽心尽力的老师,把孩子放在这样的学校里,真是一百个放心!

3.新婚教师半月住校

济钢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建校刚十年,有很多年轻教师,结婚的老师当然也比较多。可是,全校没有一个教师请过婚假。王品木认为,结婚是人生大事,理应休假。可是,老师们却说,学生的学习耽误不起啊!据王品木讲,一位年轻女班主任老师刚刚结婚,住在学生宿舍半个月才回去一趟。她很想享受新婚的幸福,可是,由于刚刚开学,她觉得自己更需要了解学生,学生也需要了解她。学生刚住校不久,有的还很不适应,要让学生很快融入这个集体,老师就必须先融入这个集体之中。

说起这位教师的时候,王品木的眼睛有点湿润了。他说,他为老师们的精神所感动,很多教师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这个集体之中了,而且这种精神还在不断地绵延着,成为一种学校精神,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撑。

4.父亲住院不误上课

林琳老师的父亲病重住院,必须进行手术。她是家里的老大,妹妹远在威海而且刚好怀孕,丈夫又恰在这时接到任务去外地工作,家庭重任理所当然地压在了她的身上。可是,她又刚刚接手新高一,千头万绪的工作必须由她这个班主任亲自来做。既孝敬老人又关心学生的她,只好白天上课,晚上侍候父亲。为了上好第二天的课,她便在医院边照顾父亲边挤出时间备课。身累、心累再加睡眠时间太少,她只好用咖啡作为自己的提神饮料。一天,林琳老师像往常一样拖着疲惫的身子走进教室,刚站在讲台上,只听班长一声“起立”,全班同学“哗”地站起来,孩子们几乎是带着哭腔齐声喊道:“老班,您辛苦了!”林琳老师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由自主地给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原来,孩子们感到林琳老师面色疲惫,经过专门“调查”,才知道老师为了他们正在白天黑夜地奔波着。

从此之后,林琳老师发现,孩子们似乎一个个长大了,他们听课更加认真,纪律不管自好,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因为他们被教师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有的同学说:“如果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我们的林老师?”

林琳老师是太累了,可是,她的精神却前所未有的振奋。因为她从学生那里感受到了如子女般的敬爱之情,从学生的发展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记者在看刘青春老师的《无悔的青春》、王培坤老师的《坚守单纯的信仰》时,总是有一缕缕的感动在胸中涌动,突然感到,这些老师有一种神圣的情怀,为了学生,为了这份事业,他们有了太多的牺牲,可是,他们又觉得本该如此,甚至是乐在其中。我们并不提倡教师太过辛劳,可是,这种超功利的精神,由于有一种圣洁的美德,有一种心灵的快乐,却又成为一种最伟大的精神,成为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持。所以,曾经当过老师的朱自清先生说了这样的话:“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

王品木非常欣慰地对记者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们已经培育了“自强不息、和谐共进”的学校精神,形成了“做事认真、做人真诚”的价值取向。

大事细做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学校管理更是需要从易做起,需要特别精细。但是,很多学校的管理却并没有关注“易”和“细”,而是沿袭了中国传统的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结果是,制度虽存,而执行不力。王品木认为,中国不缺少战略家,缺少是的执行家;不缺少制度,缺少的是执行。执行不了的制度就不制定,制定了的制度就一定要执行,而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如果将学校比做一个巨人,只有每一个神经末梢都激活了,这个巨人才能“力拔山兮气盖世”。于是,2005年,王品木提出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王品木认为,管理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都要进行关注。一个很小的环节,如果出现疏漏,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他每天琢磨最多的问题是: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他经常向教师们传达这样的思想:“有爱才有教育。我们的教学可以有许多次,今年教不好还有明年,但每个学生只有一次机会,家长们也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在这里学不好,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因此,我们要为每一个孩子负责,要为每一个家庭负责。我们1%的失误,就可能导致一个家庭100%的失败。”王品木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他能叫得出学校里最调皮的几个孩子的名字,并且常常和他们促膝谈心;他了解特殊家庭孩子的情况,以各种形式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他常常把学校的特长生聚集起来,亲自给他们鼓劲;他把校长信箱设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带着尊重和赏识去打开一扇通往学生心灵的门。

一、学生出入校门刷卡

王品木认为,学校管理活动的重心应当下移,从学校领导到班主任、任课老师人人都是管理者,力争做到管理活动“精、细、严、实”,达到人人有管理、处处有管理、时时有管理、事事有管理的局面。要求管理人员和教师在日常管理中,每一项工作都要精心,每一个步骤都要精细,每一个环节都要精致,每一项工作都做成精品。

济钢高中是一所寄宿式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采取了学生到校离校签名的办法。可是,学生离校之后,是回家了,还是跑到网吧,终夜不归呢?如果出了问题,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家长的责任,还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呢?王品木认为,既然学生到了济钢高中,学校就要真正肩负起这个责任来。为此,2007年,学校专门为此开发电脑软件,实施网上请假,学生各持一卡,离校和返校之时,轻轻一刷,即将信息输入电脑之中。不但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请假事宜了如指掌,就是门卫和宿舍管理人员也有微机,每一个学生什么时候离校,什么时候回校,一点鼠标,顷刻显示出来。

尽管如此,学生离校之后,学校并没有高枕无忧,班主任还要给其家长通话,说明孩子已经回家,这就避免了学生离家不归的弊端。

王品木认为,家长之所以将孩子送到这所寄宿制学校,首先是对学校放心。如果一个孩子在这里出现了问题,对于学校来说尽管只是不到千分之一,可是,对于这个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取信于家长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家长放心。

不但要让家长放心,还要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到温馨。为此,王品木提出了“寄宿制学校是校园,更应是家园”、“视质量如生命,视家长如上帝,视学生如亲子”、“让学生在校也能得到家的温暖和父母般的关爱”、“不放弃一个学生,对每个家庭负责”的工作要求。学校从培养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与行为习惯、唤醒学生的感恩仁爱之心、发现自我价值、建设和谐校园为切入点,大力开展荣辱教育、信心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成功激励教育五位一体的学生教育,构建了昂扬向上、厚德励志、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

二、家校联系温暖家长心

王品木经常对老师们说,人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很多问题站在自己的学科或角度上可能觉得不合理,但是,站在其他学科或学校的角度上却可能合理。要时刻这样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校长,我的这种想法与做法他们是不是能够接受?其实,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尊重家长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只有沟通才有理解,只有理解才有教育。这样,老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非但不会紧张,还会特别融洽。

而校长、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就充分体现了王品木的这一思想。

王品木经常与家长们交流,开家长会的时候,只要在家,他一定精心准备,亲自开讲。即使外出,也要做好视频在家长会上播放。他认为,他讲与不讲是不一样的,因为家长需要了解来自校长的声音,从而更好地了解这所学校,更好地了解怎样做家长。他讲中国家庭教育的故事,也讲美国家庭教育的案例;他讲教育专家的先进理念,也讲自己对家庭教育的心灵诠释。比如,他对家长们说:“不要说自己多么忙,也不要说我为孩子挣了多少钱,你为孩子创造财富,不如让他通过努力自己去创造财富!”后来,一个企业家家长专门拜访王品木,说他说的这段话对他有振聋发聩的启发,以前认为自己辛辛苦苦,不就是为孩子赚足了钱,让他一生生活上富足吗?可是,听了王校长的讲话,他改变了已有的观念,他开始关注孩子的思想、心理与学识,他更希望孩子未来在各个方面超过自己,成为他的骄傲,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开始,有些家长将家长会当做负担;后来,他们越来越期待着家长会的召开。原来,不只是王品木校长的讲话,每个班主任所讲的也越来越精彩。其实,老师们已经不是将与家长的联系作为一种负担,而是成了一种乐趣,特别是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责任。老师们说,他们因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的不断提升而骄傲,同时,他们也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学校更快地发展。

为了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王品木向他们庄严承诺,只要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尽管来校或给老师电话联系,即使晚上也不例外,所有老师都会热情回话。其实,更多的老师是在家长没有来电话之前就与家长沟通的,而有的班主任则直接赶到学生家里,与家长面对面地谈话。所以,有的家长不可思议地说:“现在还家访?真是太令人感动了!”王品木对记者说,我不敢说我们学校的老师是全省家访最多的,但我敢说我和我的老师们还没有听说过比我们家访更多的学校。

据王品木介绍,在精细管理的初始阶段,他们除了利用各种场合的标语口号明确理念、营造气氛外,还注意将理念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教师的教学行为联系在一起,与生动活泼的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办公区和教学区的过道上,办公室的墙壁上,教师的学习笔记本、教案本上,都会有温暖人心的提示语“轻声漫步靠右行”、“蹲下来与孩子谈话,你会更爱他们”、“教师是火种,在点燃学生的生命火花时,映照出自己生命的灿烂”,在校园里有醒目的校徽、校训、办学理念,在教室里张贴着班徽、班训、各种星级学生照片等。同时,学校为每一位教师买了两本书,一是《没有任何借口》,二是《把信送给加西亚》,让其中的经典思想走进教职员工的心里之中,进而成为每一个师生的习惯,再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高效课堂

王品木喜欢读书,他认为,读书可以提升校长的文化品位。他认为,好学的人不一定是校长,可是,校长一定是一个好学的人。

王品木好读书,也好研究课堂教学。他认为,教学不只是分管校长的事情,校长也应当深入课堂,也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所以,大凡听过他谈课程改革等教学问题的人都会为他的精到见解所折服。

也正是对文化追求与课堂的研究,王品木于2005年对老师们提出了“高效课堂”的要求。2007年定位于“构建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用一年半的时间总结出了四步十六字“情景导入,学导结合,探究深化,总结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构建有效课堂

“情景导入,学导结合,探究深化,总结反思”这四步是每一节课都必须经由的过程,是济钢高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低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人格素质的积淀,使课堂教学涌动着生命的灵性,流溢着生命的光彩。

1.情景导入

为什么要用情景导入?王品木在研究中发现,课堂的前五分钟多是低效的,因为,学生从上一节课的学科转移到这个学科的学习时思维并不能立即转化。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缩短这个时间。而情景导入,则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充满了疑问和期待。这样,学生就会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迅速地转移到这节课堂之上,而且会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2.学导结合

情景导入之后,学生的精神进入到比较亢奋的状态。这个时候,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新课,师生、生生互动,使课堂精彩纷呈,将课堂变成自学、交流、探究、质疑的最佳场所。

在这个过程中,在重点内容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表达,及时反馈与调控,提高讲的针对性与练的有效性。善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做到视觉、听觉等感知结构、感知情境优化,进而浸润情感,拓展想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感受、认同、内化。

3.探究深化

高效课堂不仅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更加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阶段,凸显出三个特点: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特别关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广度、形式、时间及效果;在学生学习的合作性上,要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整堂课有着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在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上,要把教师的外部教导转化为学生的内源性动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使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资源形成后续的教学行为。即“动态”成为“常态”,“生成”成为“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激发和提高。

4.总结反思

这个过程不是教师总结,而是给学生开设绿色通道,让他们各取所需,或归纳总结,或提出问题,以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

所以,每一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将教师的思路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王品木称之为高效课堂上的“留白”,即: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对教师,则倡导“三反思”:教学前反思,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段教学内容时可能遇到哪些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实践中反思,强调如何解决课堂活动中出现的重要的、关键的问题;教学后反思,回忆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误,进行理性分析。

据王品木讲,现在济钢高中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具备了三个特征:一是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的,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效果;二是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的,即能使学生有较多的收益;三是从结构上看应是高序列的,即课堂教学结构流畅、有序。

王品木说,在不同的教学中,这种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过,开始的时候,还真的需要“教有定法”,特别是对于初教学的老师,对于一种新的课型的教学就更加需要。可是,教师水平逐步提高,课堂研究不断深入之后,就要“教无定法”,即从有法的状态到无法的状态,这是一种飞跃。没有一定的研究,没有一定的积淀,是不可能产生这种飞跃的。

二、打造有效教师

要想构建有效课堂,势必就要打造有效教师;而教师的有效,不在于课堂上讲得多么精彩,而是看学生是不是取得了预期的发展效果。

有的教师自以为有了教学经验,有了一定的水平,可是,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有效的本质内涵,如此下去,高效课堂还只是停留在自我陶醉的层面。于是,2006年,王品木提出“打造有效教师”的口号。

有效不是一两节课的有效,而是任何课都要有效。所以,必须从教师的常态课堂教学开始。为此,学校对所有教师的常态课堂教学悄悄地进行了录像,然后让他们观看录像。当时有的教师很不高兴,认为这是丢自己的脸。可是,看过之后,他们却大吃一惊,原本认为自己讲得不错,却在录像中发现了很多可笑的问题,而此前却浑然不知。如此下去,他们自己都感到后怕。于是,后来不少老师主动要求学校为其录像,并请有关教师点评。

于是,从2007年开始,学校开设“名师大讲堂”,谁都可以申请讲课,但是,在教学之后,一定要接受群体的评论。

在点评中,老师们要看是不是实现了“四个转变”:第一,观念是否转变。不再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是“教师围着学生转”,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角色是否转变。不再是“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第三,教学策略是否转变。不再是“重知识传授”,而是“重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第四,学生学习方式是否转变。

在评论中,老师们是口无遮拦的,可以表扬也可以批评,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可是,就是在这种评课中,什么样的课是真正的好课,什么样的课还需要改进,就全然公开于所有老师面前了;而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也都获得了成功的经验,汲取了失败的教训。时间一长,什么样的课才是高效课堂,老师们都了然于胸了。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还一次又一次地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学习有关的经验,但是并没有悉数“拿来”,因为,在王品木看来,“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只有在学中创造,在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甚至拥有超越模式的更高层次的创造。

王品木非常自豪地对记者说,现在学校里的很多老师已经开始享受高效课堂的幸福,而且老师们提高课堂效率的自觉意识也越来越强,无效低效的课堂越来越少。

高效课堂带来的是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人们孜孜以求的高升学率在这里已经不求自得。特别是近两年来,济钢高中的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在2008年学生学科竞赛中70余人次获国家、省级奖励;45名同学参加国家级知识产权申请获得国家专利;学校组织参加第五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一人获金奖(山东省获奖12人);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三人进入决赛;学校2007~2008年两次获“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团体金奖和“全国创新型学校”、“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称号。

新的期待

在济钢高中高歌猛进的今天,人们一定认为王品木满意了。可是,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却明显地感受到从他心底生发出来的危机感与紧迫感。他说,亲眼看到很多山东省的品牌企业一夜之间归于沉寂。他认为,学校必然要经受市场的考验,总有一天,没经受住考验的学校也将“停业关门”。孔子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就不可能有学校的长足发展。所以,不断创新,不懈追求,一直不停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才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对学校来说,发展意味着生存和竞争,持续发展意味着创造和动力,科学发展则意味着生命和活力。过去的思维定势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则是:快进则生,慢进则衰,不进则亡。优势正是在抓住机遇中形成,差距也是在丧失机遇中拉开。错过一次机遇,就会失去一个时代;抓住一次机遇,就会赢得一次跨越。每一所成功的学校无不在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不断超越中走向卓越。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王品木说:“济钢高中只有发展,才有属于她自己的生命价值。”不过,记者也发现,未雨绸缪的王品木,已经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的征程,更大的成绩正期待着这个永远前行者的光临。

(原载于《创新教育》,2009年第2期。)

(收入《校长的谋略与品质——20所名校的发展之道》书中,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